魏文侯为什么第一个改革呢?他是七国里面最弱的吗?不,他当时是最强的(魏前一)

《帝国炼成秘籍:战国篇》

——魏中央帝国(战国前期一)

问:“废除井田制,按军功授爵,建立县制,奖励耕织”,这些事情很难吗?东方六国不乏雄主贤臣,为什么宁愿被动挨打一百多年,都不去改革呢?

 

答:因为大部分的历史书,对于商鞅干的最核心的事情,要不忽略掉,要不轻描淡写,要不当政治清算一笔带过了。

 

问:是那件事情呢?

 

答:“渭水刑七百”。

 

问:这不是一场立威的屠杀吗?

 

答:描述成为立威的屠杀,又或者是皇族清算的宫斗,比起解释问题的本质,要轻松简单的多,也方便后人拍电视剧。

 

问:那可以展开说说吗?

 

答:可以啊。我们就从魏国为什么第一个改革开始吧。

 

 

战国前期之魏中央帝国

 

公元前453年,晋阳城下的烽烟尚未散尽,晋国三大卿族韩、赵、魏以一场血腥的政变终结了晋国公室的统治。在这场权力的重组中,魏氏家族的年轻领袖——魏斯(后称魏文侯)悄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彼时的魏国,虽位列“三晋”之一,却深陷四战之地的泥潭:西有虎视眈眈的秦国,东临富庶却强势的齐国,南接春秋霸主楚国,北邻蠢蠢欲动的赵国。地图上的魏国,如同一枚被强敌环伺的棋子,稍有不慎便会被吞噬殆尽。

 

伟大的君主魏文侯,看到了国家羸弱不堪,一片衰败的景象。也看到了人民颠沛流离,生活疾苦,居无定所。他下定了决心要改变这一切。因此,他把李悝提拔上来,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改革。魏文侯像所有伟大的君主一样,进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注重民生。开启了战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改革,国家从此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还差点统一了中国……

 

等下等下,往回倒一点。你刚才说魏文侯接手的时候,国家羸弱不堪,一片衰败的景象,所以才开始改革。怎么跟的实际情况不大一样啊,魏文侯接手的魏国的期间,无论是刚开始,还是改革前后。魏国一直都是百战百胜,从未失败的啊。你这么写的话会,会显得我们很不严谨的哦。

 

AI:看来ta是个历史爱好者,对历史的研究非常深刻。那么,我就不能用文学的角度来笼统描述,要认真的查阅史料,看看这个时期的魏国是不是百战百胜。查阅之后发现还真的是……

 

行了,还是我格史帝自己来吧。

魏帝国的危机

公元前453年,魏文侯魏斯接手了魏国。魏国这个时候准确的说,还不是一个国家,是晋国的诸侯国,因为晋王还在。魏文侯的前任,跟诸侯赵,诸侯韩联合打败了诸侯智之后,三家名义上已经瓜分了晋所有的国土。

 

魏,赵,韩三个诸侯使用了国产的君主立宪模式,保留了晋王的存在。因为他们需要晋王,需要这个吉祥物帮忙把三家联合起来,抵御外敌。他们非常的担心,与晋理论上平级的齐,秦,楚,会趁着他们三个分家的时候,会轻易的打进来。把还在襁褓中的三晋,逐个消灭,瓜分了他们的土地。

 

但是,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害怕被攻击的,不是三晋,反而是齐,秦,楚。他们比三晋更担心,自己被三晋攻击。

 

等一下,什么是三晋?什么是魏国?什么是齐,秦,楚?作为专业的论文,我们还是需要先介绍一下魏国的地理位置,以及魏国的地缘政治。

魏国的开局地图

    魏国,他的开局位置在中原的正中央,如下图所示。   

 

在三家分晋的时候,魏国被分成了东西两块国土,中间包围着韩国。西边,紧靠着秦国,魏国前期的国都,安邑,也在这个位置。东部,被一大堆国家所包围,郑国,卫国,宋国,鲁国,齐国,楚国等。

 

在这堆国家里面,除了齐国和楚国之外,其余的基本上已经没有逐鹿中原的能力,已经由逐鹿变成了被逐鹿。在挣扎着延长自身的寿命而已。事实上,这个时候的齐国和楚国也好不了哪里,他们也成了鹿。只不过由于他们这两只鹿特别肥大,并且地缘政治优越,不用担心四面受敌,所以理论上还有改革的机会。

 

魏国,选择在西边建都,是有特殊原因的。安邑这个城市,南边是战国时期重要的矿脉,中条山矿脉。这条留存了上千年的矿脉,有着大量的铁和铜。在物质和科技极为贫瘠的战国,家里有矿意味着财富源源不断。铁和铜甚至可以卖的比黄金还贵。

 

为什么说铁和铜比黄金贵?那要问问当时的农民了。春秋末期,即使是矿脉比较的多的魏国,大部分的农民(80%以上的农民)的劳动工具,依然是木头上面帮一块石头来锄地的。能够在木头上面绑一块青铜,已经是属于奢侈品,相亲的时候带上锄头,对方的好感度马上上涨25%。

 

如果能够用上铁,绝对是村里的首富,平常耕地的时候往肩上一扛,马上会引来众多羡慕的眼神。有个寓意故事说,农民的锄头掉水里了,河神拿了黄金,白银,和铁锄头。问农民那一把是他的,农民选择了铁锄头。如果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那农民的选择不代表诚实,代表智慧。拿一把还没铁锄头值钱的黄金,白银锄头来忽悠我,你当我智障?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有矿脉为什么还这么缺铜和铁,原因我们后面会进一步分析。

 

魏国的东边,是河南的腹地,也是中原的腹地。这里产生了一堆首都,你没听错,是一堆。往后和往前的朝代里面,选择这里建都的有一堆。国家的首都,意味着是文明的象征,也是重要性的体现。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首都的两广人民来说,我们只能执着的认为,与文明有那么一点点关系的舜帝,曾经翻山越岭,跨过生和死,穿过喜和悲来到岭南地区,并葬在这里。虽然我们找不到他的墓,但是这个传说留存了几千年,直到我们都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

 

但是,魏国的东部,并不需要证明舜帝来过。毕竟来过的皇帝太多,史书都写不下了,有些没那么有名气的皇帝还得排号,要不没机会进史书。魏国的这一片地盘,有大梁(开封),许昌,郑州(新郑和郑州在这个时候分别属于郑国和魏国,是两个城市),洛阳(这个时候是还属于周天子,并且在韩国的境内)。

 

为什么这里会产生一堆首都?

 

除了因为这里是南北和东西的交通要道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是产粮基地。这片大平原上面有淮河,黄河,以及两条河的多个支流,水资源极其丰富,是兵家必争之地。喜欢三国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前期的大场面基本都是这个位置,“十八路诸侯打董卓”,“官渡之战”,“洛阳之战”等。

 

粮食,是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国几千年来战争的根源。得粮者,得天下,粮食这位主角出场了。作为当时粮食基地之一的魏国,是否有能力守得住这块粮食基地呢?

河西重地介绍

魏文侯接手的,不是一个烂摊子,是一个中央帝国。

 

魏文侯的开局,与后面介绍的几个帝国不大一样。魏文侯的开局不是爽文开局,不是接手的时候就已经民生凋零,老婆想跑路,孩子不认爹,国家羸弱,土地贫瘠,干旱洪水泛滥等。这一切非但没有发生,反而是屡战屡胜,国家强大(相对)。

 

魏国的开局,主要的对手依然是秦,另外跟齐国和楚国有少量的冲突。秦国和魏国,包括魏国的前身晋国,是一个有意思的关系。史书常说的秦晋之好,基本上是属于史书自己编造的事实。秦晋两个国家打仗的时间比和平的时间长的多,并且晋国是看不起秦国的,秦国也基本没表现过自己是个强国。

 

晋国对秦国的态度,大概跟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差不多的——你的地我不想要,我不想过去扶贫。你也不要再来骚扰我了,嫁个女儿给你,大家就这样子吧——两边的关系就这么一回事。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介绍秦国的时候,再详细描述。先说回魏国和秦国争执的问题。

 

秦国和魏国,最大的争议在于以下虚线部分的面积:

 

战国中前期(公元前450-350年),魏国西边领土关键城市布局

 

    以上地图是上周挖出来的,魏文侯亲笔,我格史帝稍微编辑了一下,所以字迹有点模糊。文物是这样子的了,大家见谅。后面还有一大批,都是各国君主亲笔,我编辑。跟正规的地图最大的不一样在于,我跟各国君主都只关心粮食产地,矿物产地,以及关键城市的名字。其他的就不放上来,避免影响理解和阅读。至于文物的其他细节,这里不是很方便透露。

 

说回正文。虚线的部分是两国战斗的重心。两个国家围绕这个地点打了500-600年左右。大部分时间是魏国和晋国占优势,秦国基本上吃瘪。秦国这么想要这个位置,主要是因为秦国的土地贫瘠。你没听错,贫瘠,非常的贫瘠,并且不断的更为贫瘠。我们后面再来解释原因。因此,这块黄河的流域是一块沃土。这块沃土,只是相对沃土,比起魏国东部其实是不足的。

 

因此,秦国想要生存,必须把这块地打下来。而且只有把这块地打下来,秦国才有资格问鼎中原。秦国通向六国的道路也仅此一条。

 

晋国和魏国想要这块地,核心原因还是粮食。魏国东部,大梁和许昌这几个肥沃的淮河流域,长期被郑国和楚国霸占。直到魏国改革之后,才把这块地完全占领。因此,这块地也称为河西之地,它是一面屏障,既产粮食,也保护安邑和中条山矿脉。

 

既然双方都非常想要这块地,那就打吧。

春秋的霸主,战国的鱼腩

秦国,春秋五霸之一。曾经。

 

秦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候,是秦穆公时期。秦穆公也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他自己最鼎盛的时候,曾经霸占过河西之地,的其中一个城市,的其中一个副城。少梁城的一个副城,叫庞城。少梁在上面的地图已经标出来了,庞城我就不标了,因为差不多在同一个位置。

 

秦穆公,他曾经夹持了晋国的君主,据说曾经拿到了河西的8个城市。但是,善良的秦穆公不忍心看到晋国人民受苦,又送了回去。让自己的人民多受一点苦,也比敌国的人民受苦好。

 

秦穆公的子孙,来到战国前期的子孙。已经沦落到连庞城也打不下来了。秦国向着河西发动了多次的战斗,全部失败而回。秦国这个时候的国力衰退程度(公元前450年-370年),可以从失败的形容词级别来反馈:僵持退兵,少败,大败,溃败。对应的,秦国的内部发生着各种抽象事件,国君被换,被杀,被强迫立自己不想立的遗嘱是常态。这种事情连续四任皇帝享受过。

 

秦国,在战国初期,并没法给到魏国任何的威胁。相反,魏国给他们的威胁还更大一点。

魏国前期战绩一览

表格无法显示,请公众号“格史穷理”查看

(注:司马迁的史记在时间轴上面比较混乱,经多位学者例如杨宽等整理,得出如上比较合理的时间表。但个别的战役还是有时间轴上面的混乱。)

 

我本来是想把魏文侯改革之后(大概公元前420年开始改革)的战争去掉,跟之前的做一个对比。但是史记的时间轴混乱,以及前期的史料丢失太多,即使经过多位学者的还原,依然丢失不少的战役资料。所以就一起放上来做一个整体的参考了。

 

说完秦国,那么,另外的两个霸王,楚国和齐国呢?

 

楚国,在楚庄王的时期,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跟秦穆公不大一样,想当年,楚庄王是压着晋国打的。公元前600年左右,楚庄王带领他强大的军队,在邲之战中狂胜晋国。成功的登上了春秋的霸主之位。

 

时间来到了春秋末期,战国的前期。楚国跟之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因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楚国被吴国灭过一次国。好不容易恢复了,但是国力已经衰落到连三晋之一的魏国都打不过。成功的由强大的国级国家,变成了省级国家(打不过吴国),甚至国力已经衰弱到直辖市级别。被同为省级大小的魏国,韩国所压制。

 

楚国,已经记不起来自己当年为什么这么威风,可以压着晋国打。对于魏国来说,楚国已经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反而在魏国强大之后,把大梁,许昌这些城市都丢失了。

 

    秦和楚没有威胁。那么齐国呢?

 

齐国,在齐桓公的时候曾经强过那么一段时间。那一段时间,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他们在管仲大经济学家的指导下,成为了经济强国。所有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尽量不用武力解决。他们打不过鲁国,但是用经济贸易战搞垮了鲁国,把鲁国的财富收割了一波。他们的经济贸易战,比全球其他地区早了2000年。

 

齐桓公和管仲打仗不是很强,打弱国威风,跟强国基本没打过。但是凭借着钞能力,照样进了春秋五霸之一。他们把这一切,写进了《管子》,我们后面详细介绍。

 

齐国,来到春秋末期的时候。他们国家的一个叫田氏的族,正忙着大开杀戒。以一己之力,单挑齐国所有公族。把包括姜子牙的后代(姜吕氏),晏子的后代(晏氏)以及其他的公族高氏,国氏等全家送上了最真诚的祝福,祝愿他们在天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这个过程,持续到公元前380年左右。

 

单挑完了之后就强大了吗?没有,他们代替原来的姜吕氏,保持稳定且垫底的战绩,直到公元前350年左右。

 

所以,总的来说。魏国周边的三个曾经强大的国家,在这个时候都是鱼腩,那为什么魏国还需要改革呢?并且,魏国在这个时候保持全胜的战绩,为什么还需要改革呢?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差生不反思,优等生先反思?

改革原因深度分析

是时候提升我们文章的深度了。

 

如果我们保持比较低水平的描述,那么跟《东周列国志》这种接近小说的书是拉不开距离的。毕竟拉不开距离,文笔又不是我们的强项,靠考古地图是没法支撑我们的阅读率的。

 

改革,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改变。改革,往往是发生在困难时期。就跟个人一样,老婆跟别人跑了,生意破产了,个人失业了,孩子不愿意认自己做老爸,才会做出重大的改变。一个人顺风顺水的时候,很少会干这种事情。

 

国家的改革,就更为困难了。改革,意味着要损害某些人的利益,冲突没那么严重的话,最多在家里把国君做成小人,天天扎。冲突稍微严重的话,要离,专诸,聂政等刺客就有活干了。冲突最为严重的时候,就跟齐国的田氏一样,送全家祝福套餐了。

 

如果不能解释为什么魏文侯需要改革,那么魏文侯的改革其实毫无意义。都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那改革的意义在哪里呢?明明是数学成绩差,改语文的复习方式,那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那么,为什么是魏文侯第一个开始改革呢?

 

要讨论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什么数据呢?战争的数据:

 

魏国前期战争情况一览

表格无法显示,请公众号“格史穷理”查看

 

在加入了参战人数,并且加入战争的周期之后,再去认真的读一遍史书,原因就慢慢清晰了。(这里要严谨的说一句,史书很多时候并没有描述双方战争人数,以及持续周期。上述表格是参考了多个研究学者的著作,并且配合考古的情况补充而成。包括春秋战国战争分析,战国农业情况,中国历代农业分析等。)

 

从在上面的图1可以看到。首先,魏国对外的战争频率并不高,更多是秦进攻,而魏防守。进攻方粮食消耗,往往是防守方的130%-150%。并且,双方战斗人数并不是特别多,周期也不是特别的长。这个意味着以目前的粮食的产量,并不足以使得双方进行大规模的战斗。

 

魏国在这些战争里面最多只能提供2-2.5万兵力,超过这个数值的时候魏国就只能找盟国帮忙。这个时候的魏国没法抽出超过2.5万的兵力(灭中山的战争已经是改革后的情况,前面解释过)。对付齐国和楚国这两个疆域较大,距离较远的战斗,魏国必须拉上小伙伴赵国和韩国一起。

 

其次,每场战争的周期大概是10-30日。这一点,同样的证明了,魏国的粮食,不足以支撑太过长时间的战争。双方打不完,把粮食吃完了,该撤兵的撤兵,该回家的回家。等下一次粮食存的差不多了,再来干一次。

 

这种战斗的模式,不是魏国独有。是整个春秋时期的,各个国家的常态。打仗,是有冷却时间的,各国大概存3-7年的粮食,打一场10-30天左右的战争,打完再等3-7年:

 

冷却3-7年——战争20日——冷却3-7年——战争20日——冷却3-7年——……

 

各国的行为可以简化为以上循环模式。

  

西周,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50年左右,这600年间。打仗一直都是几万人左右,打仗的周期一般不超过20日。人多的话打快点,人少的话多打几天。甚至更多是单日决战,双方约好一个地点,冲锋一次,无论输赢,就得往回跑,跑慢点,就没有粮食了,军队就散了。

 

例如楚庄王的邲之战,楚晋双方分别都带了4-8万人。这么多人,也仅仅够一次梭哈,双方单日对决,冲锋一次,打完收工。赢的也没占太多便宜,输的也没损失太多,毕竟要忙着往回跑,差不多就行了。

 

上面的提及到的秦穆公也一样,他们发现占不了河西一个城池,发飙了。最后一场大仗(王官之战)带了2-4万兵力,过河就烧了全部船,准备决一死战。结果晋国不想陪他们玩,在城中默默的看着他们。他们在城墙下面看对方不出来,粮食又不够支撑攻城的时间,骂骂咧咧的吃了几顿饭,打电话让后勤派几艘船过来接人,就回去了。整个过程一周不到,跟去徒步差不多。

 

为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战国前期的情况,我把各位学者对于各国总兵力,各国总人口以及各国亩产情况也放上来做一个比较。

公元前450年前后各国实力对比

表格无法显示,请公众号“格史穷理”查看​

注:以上的数据根据许倬云,杨宽,吴慧等人的数据综合测算。

    这里的对比,包括了防守兵力和进攻兵力。所以比我上面预计的纯进攻兵力多一点。除了楚国的兵力比较充裕之外,各国的兵力和粮食也就仅仅可以支撑这种低烈度的战斗。

魏国的地缘政治

    粮食不足,兵力短缺,人口低下是所有国家的问题。为什么就魏国需要改革,为什么大家不能手拉手躺平。这样世界不就和平了吗?

 

是时候加入一些看起来比较有深度的词汇,来掩盖我们的语言上的贫乏,弥补我们文采上面的生硬和不足。

 

魏国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其他国家可以躺平,但魏国不行,因为魏国没有战略纵深。

    

战略纵深低,大概的意思是指某这个国家的面积小。如果国家在防御战略上面出现失误,敌军的一次致命的冲锋,就足以灭国,或者造成较大的损失。

 

战略纵深高,那么即使国家在战略上出现连续的失误,依然可以退至大后方,利用空间来换时间,积攒兵力然后进行反击。

 

魏国在战国中期出现多次“围魏救赵”。是的,“围魏救赵”是多次出现,“围魏救赵”是属于系列成语,因为还有姐妹词围魏救韩,围魏救齐等。只要某个国家被魏国打,那么他马上其他国家帮忙攻打魏国,轻松解围。因此,”围魏救赵“其实不是十分准确,应该用”围魏救X“,X=赵,韩,宋,齐等。

 

为什么魏国被围需要马上回防?这里涉及魏国的几个大弱点,其中一个大弱点是河南这块地本身的问题。河南是大平原地带,平原地带优点是容易大面积种植。但缺点也很明显,敌军的骑兵一冲,就是都城,可以直接跳过周边的防御措施直接攻击都城。

 

大梁,这个魏国的都城就成了各国军队旅游圣地了。某个国家被围,马上帮另外一个国家买门票,请导游,包旅游费用,那个国家就过来围大梁。大梁被围,魏国就得马上回防。然后又每次都必然中伏击,接着全军富贵。整个流程后面标准化了,几个来回之后,魏国就被打自闭了。

 

相对来说,楚,齐,秦就没有这个问题。他们的战略纵深高,打输了最多死点兵,丢几个城,浪费些粮食。反正魏国那点粮食又不可能追着打。哪怕打不过魏国,跑远一点拉开距离,魏国的粮食又不够,他们跑几步就得往回跑。回去安稳的睡一觉,等冷却期过了,再回来找魏国打,把丢失的城池再拿回来。

 

但是,对于魏国,这个就很致命了。他们必须保持高胜率,哪怕失败一次,恐怕就是灭国了。要是秦国这边突然心血来潮,来多点人,跟自己耗上一两个月,那粮仓就清零了,甚至还得问其他国家借了。而秦国还真的会干这种事,他们跟赌徒一样,在不久的将来拉了50万人过来了赌一把大的(史书喜欢夸张,这场战争大概也就10万人左右)。

 

如果秦国这边勉强防御成功,自己的冷却期还没结束。齐国和楚国又一起过来,那就是灭国了。

 

魏国,看起来胜率很高,但是每一场仗都如履薄冰。魏文侯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希望可以通过改革,来降低这个问题带来的负面效果。

 

问题的根源已经很清晰。接着下来就是改革了。改革跟公司做战略规划是差不多的,需要写一份规划书。作为一个写了无数PPT的画饼战略天才,是时候表现我的专业性了。专业战略规划和普通的规划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以为战略是把版面非常炫耀,数据编造的漂亮就可以。不行的,这样是拉不到高端投资,甚至连公司过会都难。

 

一份专业的画饼战略PPT,核心在于严密的逻辑架构。特别是对方的认知越高,越需要严密的架构。要说服魏文侯这种高级别的老板,就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构建严密的逻辑链条:

 

帝国的前景描述(潜力分析)

 

帝国的问题分析(阻力问题)

 

帝国的改革方案

 

这个任务,就交给第一位法家,李悝同志吧。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