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企业家,冲上来了!


500

  最近几年,河南企业和企业家的表现非常“出圈”:

  曾被质疑“中国潮玩没有竞争力”的泡泡玛特,因LABUBU风靡全球,上半年营收暴涨204%,公司市值突破4000亿,创始人王宁成为河南新首富;

  奶茶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蜜雪冰城门店数量扩张至5.3万家,营收做到行业第二名的两倍,公司上市同样股价大涨,让其创始人与王宁在河南首富位置上轮动;

  养殖业巨头牧原集团,从“猪周期”难题中突围,上半年营收高达764.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猛增11.7倍至105.3亿元。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热搜常客胖东来、火腿霸主双汇、辣条霸主卫龙,乃至三全、思念、锅圈、王守义十三香……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都在绽放出河南商业的光芒。

500

  一方水土养一方“商”,通江达海的珠三角与长三角天然适合发展外贸,赤水河流经的贵州与四川注定成为白酒行业的温床,而沙漠遍布的大西北摇身一变成了光伏产业的宝地。

  产业的诞生与崛起往往是因地制宜的结果。1999年发生的一件事,则很好地说明了河南的独特优势。

  这年前后,一群操着浓厚“湘音”的湖南人陆续踏上北上的列车,风尘仆仆地来到河南,他们游走于各市县进行考察,准备投资生产一种新型零食——辣条。

  彼时,“辣条”已经在湖南市场风靡,这些老板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北迁河南创业?

  原来,辣条的主要原料是面粉,但作为发源地的湖南平江不产小麦,每袋面粉都要从外地长途运输而来,致使运费竟然与原料成本相当。

  因此很多平江人选择走出去,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考察。其中不少人去过东北、湖北、江苏等地,投资回报始终不理想,直到他们来到河南,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河南自古有“天下粮仓”的美誉,以全国1/16的耕地产出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食品企业在这里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料成本优势。

500

  更难得的是,河南地处“中国之中”,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高速网络四通八达,产品转眼就能运往全国。

  就这样,起源于湖南平江的辣条“意外”地在河南找到根据地。到今天,河南辣条年产值达300亿以上,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当年北迁中原的“平江大军”中有一对亲兄弟:刘卫平与刘福平,他们将当地特色“牛筋面”与湖南辣椒结合,创办了卫龙。如今的卫龙年营收突破62亿元,刘氏兄弟一度以280亿身家超越双汇集团的万隆,成为漯河首富。

  天下粮仓加上十省通衢的化学反应,使得河南成为食品加工业的沃土,诞生出一批又一批家喻户晓的品牌:

  河南方便面产量占全国1/3,涌现出白象、南街村、豫竹等企业;

  调味品行业的王守义十三香与莲花味精,更是几代中国人的厨房标配;

  速冻食品领域,早年有火遍大江南北的科迪汤圆,如今有三全、思念、千味央厨,全国70%的水饺产自河南;

  河南的生猪存栏量也是全国第一,年出栏量超6000万头,走出了牧原、双汇等行业巨头;

  酿酒产业也同样出色,既有杜康、仰韶、宋河等白酒名企,也有跻身全国十强的金星啤酒;

  还有诸如好想你、金丝猴、米多奇、喜盈盈等零食品牌,锅圈、巴奴毛肚、姐弟俩土豆粉等餐饮连锁企业……

  这些大众能叫得出名的国民级品牌,都是从河南跑出来的。

  但如果看到“农业”“食品”这些字眼,就武断地认为这些企业都比较传统,那就低估了河南产业升级的速度。

  来看看牧原的高科技养猪场。

  猪群不住在狭窄的猪圈,而是配备了带电梯的六层“小洋楼”,可随时四处遛弯;楼里自带“新风系统”,确保无菌环境;巡检机器人既是高级兽医,也是“公寓管家”,24小时为这些“业主”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牧原在饲料上的创新更为关键。中国大豆80%依赖进口,如同芯片一样存在“卡脖子”的问题。牧原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提供猪成长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解决了这一难题。若全国推广,每年可节约2000万吨大豆,接近于我国大豆种植总面积的产量。

  凭借“科学养猪”,牧原创始人秦英林连续多年蝉联河南首富。

  目前,河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多达2.8万家,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规模也早已突破万亿,河南也被称为“中国的厨房”。

500

  河南能走出这么多知名企业,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优势。

  在过去,人口多一向被视为负担,但在消费时代,这反而成了产业发展的助力。

  河南常住人口长期排名全国前三,户籍人口到现在都是全国第一。人口众多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容量,人口稠密则降低了运营成本,容易形成规模经济。

  正因如此,河南成为孕育消费品牌的温床,百货、商超、餐饮等消费业态一直走在全国前沿。

  改革开放后,第一场轰动全国的百货业商战就是在中原大地上演的。

  1989年5月6日,郑州二七广场上一家名为亚细亚的商场开业。

500

  ▲来源:郑州文旅

  当天,消费者蜂拥而至,商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安保只能分批放人,不到下午6点商品几乎被抢购一空,营业大厅被迫提前关闭。

  “每个顾客都像疯了一样!”经历过当年情景的市民回忆道。这在当时是个奇迹,因为在亚细亚开业之前,郑州乃至全国商场的经营模式都很僵化,没人相信一家商场会如此火爆。

  亚细亚打破了这种僵局,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央视打广告,那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广告词传遍大江南北;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和仪仗队;第一个在商场升国旗;第一次将昂贵的奥迪轿车当抽奖奖品......

  亚细亚开业仅7个月销售额就达到9000万,用时一年进入全国百货50强。短短数年,吸引全国200多个城市的领导和企业家前来学习取经。

  当然,这也引来了华联商厦、郑州百货大楼等传统“五巨头”的联合围攻,拼价格、挖员工、攀比奖品,一个地段六家大型商场同台竞技,央视的《经济半小时》还为此制作了特别节目。

  虽然亚细亚最终在盲目竞争与过度扩张中湮灭在历史长河下,但它的出现证明了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能够发展出领先全国的消费企业。

  就在亚细亚由盛转衰的1997年,许昌人于东来把苦心经营的“望月楼胖子店”改名为“胖东来”。

  与高调进军全国的亚细亚截然不同,胖东来至今还深耕在许昌与新乡。

  胖东来的成功源于真诚的服务理念:不满意就退货,提供免费维修、干洗等100多项免费服务,甚至给顾客公开商品进价和毛利率。这些独特的经营方式让其“圈粉”无数。

  截至8月3日,胖东来今年累计销售额达135.85亿元,仅靠河南两个地级市,就创造了百亿营收。

500

  其实,河南各大地市都有区域性商超巨头,郑州丹尼斯、洛阳大张、南阳万德隆、信阳西亚和美等,年营收都在几十亿到上百亿级别,也都跻身全国超市百强。

  有趣的是,或许源于当年亚细亚恶性竞争留下的教训,于东来与这几位同行非但不是冤家,反而常聚在一起喝茶。有次在麻将桌上,大张超市老板张国贤感慨生意难做,几位企业家随即开始思考如何破局,结果一拍即合,建立了四方联合采购模式,通过规模优势提升采购的议价能力。

  这种作为同行却能和睦相处的商业环境,得益于河南的市场空间足够大。胖东来所在的许昌和新乡人口加起来超千万,大张所在的洛阳人口708.1万,万德隆所在的南阳人口945.4万……

  虽说这些城市从建制上讲属于中小城市,但当单个地级市就能提供600-900万人的消费市场时,企业之间根本不必“你死我活”。因此,胖东来纵使偏安一隅,也能够收获不亚于全国扩张型企业的利润。

  同样是在1997年,开封许县的张红超、张红甫两兄弟,在郑州城中村租下3平米铺面,取名“寒流刨冰”,也就是后来的蜜雪冰城。

  出身底层的兄弟选择下沉市场作为主阵地,主打极致性价比,定价4元一杯的柠檬水、2元一个的冰淇淋,借助河南人口稠密的特点在省内快速扩张,然后是全国乃至全球快速复制。

  如今,它的门店突破5.3万家,2024年营收高达248.3亿元,利润达44.5亿元,居行业第一。

500

  但蜜雪冰城的利润直接来源并不是靠一杯杯卖奶茶,也不是靠收取加盟费,它在省会级城市的加盟费仅为1.1万元,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蜜雪冰城65%的利润来自向加盟商供应原料、包材和设备。与其说蜜雪冰城是平价饮品店,不如说它是一家供应链公司。

  蜜雪冰城有五大生产基地,其中规模最大的大咖国际就在河南温县,每年可提供包括糖、奶、茶等七大类饮品原料121万吨,通过自主运营的物流体系,最快12小时内可触达门店。

  极致“平价”策略的背后是高效供应链的支撑,这才是“雪王”盈利的核心。河南宽广的市场帮助张氏兄弟锻造出独树一帜的商业模式,让蜜雪冰城最终坐上霸主宝座。

  2025年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开盘市值突破987亿港元。3个月后其市值一度超越2336亿港元,张氏兄弟凭借1179亿身家成为新晋河南首富。

  亚细亚、胖东来、蜜雪冰城等企业虽然风格迥异、模式不同,但都在河南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消费品牌。

  河南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一亿人口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商业样本”,从新一线城市到县镇乡村的多元结构,提供了全梯度消费市场。无论是高端商圈亦或是下沉小店都有生存空间。

  阿里巴巴前CEO卫哲曾说过:“做国民级品牌,得中原者得天下”。一家企业成为河南省内霸主,也就具备问鼎全国冠军的潜力。

  如今,消费多元化时代到来,品质消费、性价比消费与精神消费同时崛起,豫商也因此成为商界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500

  粤商敢闯、浙商机敏、闽商抱团,而中原文化孕育的豫商,最鲜明的特质莫过于务实。

  厚重的农耕文明底蕴,造就了河南企业家“不务虚”的底色。豫商很少热衷金融、网络等虚拟产业,他们对实体经济情有独钟,天然倾向雷打不动的民生刚需行业,以此穿越周期、低调生长。

  包括做潮玩这类被认为是精神消费,没啥实际功效的“无用”生意,河南企业家也在无用之上主打一个“实”。泡泡玛特的王宁就曾表示,他不喜欢做“你死我活”的生意,互联网行业的零和博弈如同下象棋,越下越少,而开实体店像是下围棋,越下越多。

  虽然做着最“潮”最“虚”的生意,但来自河南新乡的王宁底色仍然是豫商的“务实哲学”。

  豫商务实的特质不仅体现在经营上,还体现在对待员工的态度上。“中原盛产好老板”,也是河南企业格外出圈的重要原因。

  动不动就给员工发钱的矿山起重机董事长崔培军;雇佣残疾人员工的白象创始人姚忠良;将项目利润分给一线农民工的冶都地产程晓锋;因善待员工而频上热搜的于东来......

  细究河南知名企业家的成长轨迹,他们大多出身普通,常往来于平民百姓之间。浸润在集体主义文化里的豫商,将“义利合一”奉为圭臬。

  实际上,河南也是中国商业文明的最重要发源地:中国首位商人王亥、儒商鼻祖子贡、商圣范蠡、爱国商人弦高等都出自这片土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古就是豫商的最高追求。

  2025年,国务院明确将河南省定位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文化大省,河南也表示要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更多优秀的河南企业和企业家,正在路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