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续保”的短期健康险,先抛弃脆皮打工人
作者|何惜金
编辑|路子甲
7岁的儿子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两个月后,魏乔向保险公司申请续保的邮件依旧没有回音。
反复高热,呼吸咳喘,伴随着骨头的刺痛感,煎熬着一家人。化疗期长达半年,每天的治疗费还在滚雪球似的增长。距离一年期健康险到期仅有两月,此时被拒绝续保,很难再买到其他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
魏乔给保险公司打了上百通电话,收到的只有重复的机械回答:等待核保部门复工。
花费万元投保短期健康险,是为了给自己预防风险。但孩子一旦确诊疾病,就成了保司要第一时间甩掉的风险。
魏乔很后悔:其实,一年前,保司就曾以孩子患有过敏性鼻炎为由,要求重新协商续保。如果当时自己能意识到,短期健康险存在的风险,或许也不会陷入这样一场身心俱疲的拉锯战。
社交媒体上,短期健康险的选择五花八门
这个情况并非个例,自从执业以来,几乎每月,保险律师周平都会接触到短期健康险续保问题的相关咨询。即便被查出4mm不到的结节,也会被拒绝续保。有人尝试维权,然而金融监管部门“一年期保险不保证续保”的刚性规定,让胜诉的希望变得格外渺茫。
本想靠短期健康险避险,可如果患病风险提高,他们就被先一步拦在了保障门外。
脆皮打工人,选择短期健康险避险
疫情结束后,魏乔就患上了医疗资源紧张PTSD。
抱着头疼脑热的孩子,挤在爆满的儿科诊室门口,心里七上八下。春秋时节,正值呼吸道感染高发季。一眼看不到尽头的队伍,时不时传来的哭闹声,空气中悄悄蔓延的病毒……这些都让魏乔焦躁不已,生怕空气中的病原体相互交叉感染。
和公立医院相比,私立医院患儿少、排队时间短,省心省力。于是,魏乔计划给儿子买份高端医疗险,实现私立医院看诊自由。在保险经纪人的推荐下,她选择了中间带新燕宝2024的Birkin包——15999元一年的保费,承诺最高保额600万。在公立医院特需部、国际部和高端私立医院和睦家、嘉会等医院看诊,12次门诊100%赔付,12次之后50%赔付。
花费万元享受百万保额,魏乔觉得这笔保单很值
Birkin包的名字,取自爱马仕经典铂金包,自然对标着健康险中的“奢侈品”。但魏乔计算后发现,这是性价比之选。要知道,常规情况下,像和睦家这样的私立医院,光是挂号费就要上千元。投保这份保险,几次门诊就值回了保费。“恰好2023年,疫情刚刚结束,孩子们非常容易生病。和睦家正好离得近,不费事,所以没多少犹豫,我们就投保了这个产品。”
随移动互联网兴起而风行的短期健康险,在拿捏打工人痛处上,嘴皮子再利索的保险销售都要自愧不如。
每个投保短期健康险的人,最初都会像魏乔一样觉得是自己占了便宜。大部分短期健康险每年只有300-600元的保费,相当于每月1-2杯奶茶的开销,却能够在住院时享受数百万元的保障。产品介绍上,保障内容足有十几项之多,覆盖了一般医疗、重大疾病医疗,质子重离子医疗、疾病治疗津贴等等,仿佛告诉你:一切费用都可报销。
持续20年,每年花费上万元,购买一份重疾险,听上去就是一项耗费金钱和耐力的长跑投资。如果二十年里,自己没有患病,这笔钱无异于打了水漂。而“花小钱就能买来大保障”的短期健康险,自然牢牢抓住了脆皮打工人的心。毕竟在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先发生的当下,额外获得一份确定性保障,是每个打工人的热切渴望。
体检报告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夜晚变得难熬
《职场白领睡眠观察2024》数据显示,82.6%的上班族日均睡眠不足8小时,长期久坐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率提高3倍多,颈椎病发病率提升60%。干眼症、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血糖、血脂问题都成了打工人的常见病。
左手咖啡提神,右手枸杞续命的打工人,普遍存在健康焦虑。体检报告单上的丁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人在深夜心惊胆战。
熬夜之后,上床刷手机的间隙,社交媒体的广告会精准推送短期健康险的广告。被“低保费,高保额”的诱人承诺吸引着点进去,就会看到列成长长清单的保障内容。不需要体检,只需花3分钟勾选一份健康告知,即便有既往症的亚健康人群,也能轻松购买一份保障。从出生30天到70岁的投保年龄区间,让打工人在给自己买份保障的同时,顺带着给父母送一份礼物。
一份短期健康险,就像一针安慰剂,缓解了深夜里的焦虑和恐惧。但冲动消费的打工人,并不清楚在那密密麻麻的数百页条款中,“不保证续保”究竟意味着什么。即便是魏乔这样做了一些攻略的投保人,事后回想起来,也会懊恼:“经纪人没有特别强调这些事情,我也没有这样的意识。”
从“防病”到“被防”,只差一次理赔经历
宽松无门槛进入的短期健康险,直到核赔或续保时,才会真正显露出严苛的一面。
魏乔第一次遇到续保难题,是在2024年1月,孩子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出现了腺样体肥大。彻底根治需要进行一次切除手术,恰好此时也临近续保时间,于是魏乔向保险公司提出了申请。
为了向保险公司申请手术担保函和续保申请,手术前魏乔翻出了孩子出生以来的所有门诊病历、化验报告。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核实腺样体肥大的症状,是否在投保之前已经存在。“孩子每年都会去儿童医院做体检,之前的体检报告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腺样体肥大是投保的这一年里才出现的病症。”
然而,魏乔明显感觉到,孩子已经成为了保险公司标记的风险对象。在检查了孩子出生以来的所有病历之后,保险公司抓住了魏乔的错漏——两年前,孩子曾有过敏性鼻炎病史纪录,但魏乔在健康告知中,并没有说明这个情况。因此不仅保障保额降级,还调整了保险福利。
被忽视的过敏性鼻炎,成了拒绝续保的理由
“说实话,当时很无语,感觉他们在故意刁难。”不过和睦家自由的福利,还是吸引着魏乔点头同意。续保后的一年,风平浪静,孩子无灾无病,只去过两次门诊。没想到,2025年1月,距离健康险到期只有两个月时,孩子竟然突发急性髓系白血病。
魏乔再次面临续保难题。这一次,她发出的续保申请石沉大海。无论发送邮件,还是拨打电话,保险公司都选择冷处理。不给书面回复,也不告知原因,只说“等待核保部门复工。”
大概将近两个月后,她才收到了拒绝续保的答复。拒绝的原因不是因为孩子被查出了白血病,而是因为第一次健康告知中未如实告知过敏性鼻炎。“明明2024年续保的时候,已经确认过了过敏性鼻炎这些症状,保险公司是知情的。”
在魏乔看来,自己是不幸触礁的个例,毕竟在临近续保时检查出重症的概率微乎其微。但实际上,短期健康险原本就是一场关于健康的风控游戏。
每月周平都会接到健康险拒绝续保的咨询
低额的保费、灵活的周期、宽松的准入门槛,吸引着大量年轻人投保。越年轻,越健康,他们是保险公司最爱的“低风险池”。《2024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95后的线上购险率达84%,首次超越85后,成为线上购险率最高的群体。57%的消费者在购险时更关注性价比,因此短期健康险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
可实际上,大部分短期健康险都有万元左右的免赔额设计,将日常小病小痛排除在保障之外。如果投保人健康状况恶化,患病风险提升,保险公司就会以提高保费或者拒绝续保的方式,“筛选”掉这些投保人,降低理赔风险。
模糊的不保证续保,无法维权的消费者
孩子住院的那段时间,魏乔每天奔波在公司、家和医院之间。工作群消息、医药账单、还有二胎宝宝的啼哭声……24小时琐碎的日常,像齿轮咬合严丝合缝的机器,锋利地碾压着她的精神。
感到被损害的魏乔尝试通过法律维权,她找了好几位律师咨询,但得到的答复都令人失望。
没有胜诉案例,续保官司注定是艰难挑战
2021年1月,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短期健康保险产品不能保证续保,包含续保责任的,应当在保险条款中明确表述为“不保证续保”条款。这项规定旨在避免保险公司将短期险包装成长期险误导消费者,并且避免保险公司因不可控风险导致系统性亏损。
“不保证续保”的硬性规定,让保险公司有了是否续保的决定权,也让消费者维权陷入困境。
“我咨询过两三个律师,有个在上海地区的保险律师说,依照他的经验来看,合同上面既然写明了不保证续保,就有法律支持,如果跟保险公司打官司几乎没有赢面。”魏乔不甘心,她找到保险律师周平求助。
可是在检索了裁判文书网近三年来关于短期医疗险续保的所有纠纷后,周平发现没有一例胜诉。“理赔纠纷打官司,大部分的案件都会判保险公司败诉。但是,短期健康险拒绝续保的纠纷,不管是什么原因,法院基本都会支持保险公司。”
拒绝续保有时甚至不需要说明理由
保险公司拒绝续保的原因很多,“健康状况变化”和“未如实告知”是最常见的理由。
为了规避潜在风险,核赔时,保险公司一旦发现投保人存在没有告知的健康信息,往往会直接援引《保险法》第十六条解除合同或拒绝续保。可这样的做法,却时常引来投保人的争议。
在魏乔的记忆里,从小到大,孩子过敏性鼻炎发作的次数屈指可数。因为不影响生活,没有治疗干预,在填写健康告知时,她也就忽视了这个小毛病。“何况在续保的时候,保险公司已经查看过了所有病历和体检报告,对孩子的身体情况完全知情,根本不能算未如实告知。”
在周平接到的咨询中,不少人都是像魏乔这样轻微的未告知行为。“保险公司认为这是欺骗,但在法律上的依据其实并不充分。保险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是,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可是否主观故意,是否属于重大过失,原本就界限模糊。在面对保险公司这样的庞然大物时,投保人想要维权往往举步维艰。大公司占据着信息差和资源优势,拖延、回避责任,消耗投保人的耐心。从立案到一审需3-6个月,若进入二审还需追加3个月,高昂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让多数人望而却步。
尽管不甘,尽管委屈,但这场鸡蛋与石头的搏斗,魏乔也只能放过自己。
结语
不保证续保的短期健康险,是监管规则、商业逻辑与消费者保护三方博弈的结果。在风险管控和普惠保障之间如何平衡,依然是艰难的走钢丝游戏。
身为保险律师,周平希望监管层面能够考虑重新修订条款规范,限制保险公司滥用“续保需经保险公司同意”条款,明确合理拒保标准。保险公司方面也能够强化信息披露,在产品宣传界面和投保界面都能显著提示“不保证续保”风险,禁止模糊表述,让投保人能清楚知晓风险,避免被误导。
“虽然我们都理解短期健康险不能保证续保,但是并不代表我们接受短期健康险随意地、无理由地拒绝续保。毕竟健康险比较特殊,它的作用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短暂的保障之后,只能留下一个又一个毫无保障的家庭,又是否是保险行业的初衷?
注:本文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