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数据把这条推给所有想上天的年轻人

500

我打算一直飞,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耳朵也聋了,血压高了,飞行体检无法过关时,我才会停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五十二岁的年纪,企业家张博成为了飞行爱好者。拿到飞机驾照两年后,2016年夏天,张博从北京出发,完成了第一次环球飞行。2019年,他完成了第二次环球飞行。

最近,张博入驻了快手,在账号“追风者”上宣布,正在准备第三次多机编队环球飞行。一旦完成后,这将刷新世界环球飞行的新纪录。

驾驶一架小飞机环飞地球,听起来很浪漫,但背后有很多的挑战和危险。张博说,环球飞行更接近极限运动。这就像是登山爱好者梦想登上喜马拉雅山一样。严格的锻炼、好的耐力、对高海拔的适应,还要有勇气和信心都是迎接挑战必须的。

“作为飞行爱好者,终极梦想就是环球飞行。” 

500

🟧 “2050”环球飞行预设航线图。航线自西向东从芝加哥出发,跨越三大洲、三大洋。

500

2014年,张博还是个忙碌的企业家。他拥有的数家公司中有一家专注金融投资。市场部写了一份报告,认为通用航空会是未来的热门投资领域。所谓通用航空,就是公共航空运输之外的民用航空,包括商务飞机。就是通常人们印象中的小型飞机,可乘4—10人,一般为9吨以下的小型飞机。

这引起了张博的兴趣,他认为投资之前,应该对陌生行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于是他决定去考个飞行驾照。

交代好了公司的管理实务,他向全体员工宣布:“我会消失两个月”。

其实这背后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张博也很想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驾驶一架飞机。他是西北人,与所有西北人一样在艰苦的气候中长大,看上去淡然、坚毅。

500

1990年代,张博来到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了硕士和博士。那个年代有大量的美国企业渴望到中国去投资,读书之余,张博从事咨询行业,协助美国企业在华的联络工作,这让张博赚到了第一桶金,但他认为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专业优先。

他把眼光投向擅长的领域,做机电产品。他瞄准了银行取款机的配件,花了两年时间,得到了关键技术后,回中国建了工厂。很快,他做的产品抢占了大多数美国取款机市场份额。张博谦虚地说,“我算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在员工的心目中,张博是一个聪明、努力的老板。这些年来,张博一直忙于工作,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他的公司在美国逐步壮大,还在中国设有十几家配套工厂。但是他说:“企业的成功是相对的。看起来,我企业做得应该还算是挺成功,但论个头的话,和ELON MUSK(SPACE X/特斯拉总裁)比起来,也没有那么大规模。虽然财富自由上和他是一样的,再多的钱都是一个数字了。作为一个企业家,多少年之后,人们慢慢不知道你是谁了,也写不到历史书本里。毕竟企业太多,99.9%公司都会被遗忘。”

如今人到五十,张博身边的同龄人朋友大多也都是成功的企业家。这些朋友都说,心态、体力、斗志都不如从前。“反正过了中年,事业稳定了,接下来就想过些岁月静好的日子了”。

“这是很正常的想法。但追求享受,不是我的风格,我不满足于停滞不前。那么干什么呢?我觉得学习飞行,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看一看五十多岁了,有没有机会成为飞行员。”

在伊利诺伊大学飞行学院,张博要先后通过笔试、飞行前的单飞考试、口试、上机飞行,才能拿到私用飞行员驾照。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三个多小时,不是在练习飞行,就是学习飞行有关的知识。

500

一次飞行训练中,教练因为失误,关掉了右侧发动机。那时飞机在1200英尺的低空,发动机一关,飞机垂直向下,向地面俯冲,在马上撞向地面的瞬间被成功地拉升了起来。张博浑身湿透——全是汗。

最终张博用了58天时间取得了私用飞行员驾照,这创下了这所飞行学院创办八十年来的最短纪录。这让张博倍感自信。那段时间他和航空圈的朋友们来往时了解到“环球飞行”,一种破纪录式的冒险飞行。

国际环球飞行有一个基本共识:从原地起飞,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地。飞行过程中不可更换飞机和飞行员,飞行距离不能低于36787.6公里——这是南北回归线的距离。仔细打听发现,中国还没有在本土起飞和返回的飞行,张博决定挑战。

2016年,张博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单独驾驶TBM700单引擎涡轮螺旋桨飞机,一路向东,经过23个国家,航程40818公里,飞行49天,又回到了北京。这让他成为了完成“中国首次环球飞行“的人,被誉为"中国环球飞行第一人"。

500

🟧 张博第一次环球飞行,纽约华人华侨接机团在到达机场为“环飞”团队举行欢迎仪式,打出“纽约华人飞行俱乐部”的旗帜。

“我并不是要挑战自然,当你飞行的时候,才深刻体会到,人在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我一直飞行,只是为了挑战自己。”

两年后,张博从芝加哥出发,再次驾驶钻石DA42活塞式双螺旋桨飞机。从北美经过北极圈,飞到欧洲大陆,又经由中亚,进入中国新疆,最终抵达杭州,参与了“2050团聚”。从哈尔滨出境后,飞往俄罗斯。穿越东部的西伯利亚无人区,从白令海峡回到了西半球。飞往全程用了68天。

“环球飞行和办企业不一样。破了世界纪录,就进入了世界航空史的史册,这个是很有意思的,对人类也有些贡献。所以,飞行对目前的我来说更有成就感。”

500

🟧 飞机途经美国阿拉斯加(“2050”环球飞行)。

500

很多人不解,张博已经挑战了一次环球飞行,为什么还要冒险去挑战第二次?

答案不仅是“因为山在那里”。第二次飞行张博选择了钻石DA42飞机,它的性能明显低于TBM700。张博解释道,首次环球飞行,就打算驾驶钻石DA42来完成。但在起飞前,引发了国内相关部门和大量媒体的关注,有人提出建议,你没有长距离飞行的经验,为什么不换一台性能更好的飞机呢?张博思考一番,认为比较合理,才又买了一架索卡达TBM700,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飞行。但在第二次环球飞行时,他不再愿意让经验又重复一遍,决定用挑战度更大的“小白”(钻石DA42)飞机来完成。

500

🟧 张博和他的“小白”

“小白飞得慢,飞不高,也飞不远,无法越洋。索卡达可以飞到一万米,飞到天气层之外,这样可以躲过极端天气。但小白没有增压仓,飞过了3500米,就会进入缺氧高度。3500米以下,正好是空中各种恶劣天气所在的地方。驾驶的飞机就像是青蛙一样,顺着海岸线跳,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种地形地貌。

在《环球扶摇九万里》的书中,张博仔细回顾了小白的环球飞行:抵达第一站,加拿大小城伦敦,他看到了蜿蜒的河流、茂密的森林,以及城市里群楼的轮廓。在北极圈的巴芬岛,他饱览了花岗岩、片麻岩组成的山地高原,看到了山脊线上覆盖着的晶莹的白雪。巴芬岛人烟稀少,没有公路和铁路,人们靠着雪橇或雪地摩托车出行。他在无尽的黑色中看到了梦幻般的绿色极光。

跨越挪威海的本初子午线,张博正式进入到东半球。在挪威上空,张博望着在蔚蓝的大海中,分布着众多的岛屿。感觉就像是太平洋上的菲律宾。从德国进入罗马尼亚,每三十分钟就会飞越过一个欧洲国家。张博看到多瑙河缓缓地穿过森林,越过一个又一个山谷,经过一座座城市。

500

🟧 飞机途径美国阿拉斯加(“2050”环球飞行)。飞机升空进入冰岛内陆,下方可见壮丽的地貌景象,不愧为众多奇幻大片取景的“冰与火之地”。

从罗马尼亚一路向东,抵达土耳其,沿着丝绸之路飞往中国。这段路程,让张博很感慨,他想到了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 才有了之后的陆上丝绸之路。他专门在土耳其的塔拉布宗停留了一段时间,那里靠着黑海山脉,是一座重要海港。“我们今天走到了这里,恍然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元代时,17岁的马可波罗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途经土耳其、中东,经波斯湾坐船到了中国。二十四年后,马可波罗离开了中国,长途跋涉来到了塔拉布宗,坐船回到了故乡威尼斯。“如今的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此番重飞丝绸之路,可以让我从空中的视角又一次见证古丝绸之路的辉煌。”

不止是美景,飞行的过程中还要面临各种艰苦。在飞越北极圈时,机舱内温度最低会降到零下五十度。为了应对意外,机上备有冷水救生服和冷水救生艇。张博和随行同伴穿上了所有能保暖的衣服,贴了暖宝宝在身上,但还是冻得发抖。机上有一个小加热装置,但在极寒的天气下,完全不起作用,“它显得弱小、可怜又无助。”。空气都像是结成了冰,张博用了一句杜甫的诗来形容北极圈的冷:“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飞。”

500

🟧 俄罗斯马加丹 — 阿纳德尔航段,张博和李湘宏准备登上冰面气垫船。在当地的这个季节,气垫船就是从机场到市区的跨河必备交通工具。

北极圈的飞行也让张博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一次迫降在格林兰岛的库鲁苏克机场,加满油后,张博要在逆风中起飞。风向变化不定,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雪山,下方是冰封的北大西洋。如果操作失误,飞机会直接撞向雪山。张博在艰难的爬升中安全飞出了狭窄的山涧。

这样的意外,无法在环球飞行中避免,也不可能预知什么时候发生。

此外,飞机并没有卫生间,这意味着张博伴要在数小时内尽量不喝水,不进食。唯一能吃的是麻辣花生米和卤豆腐干,他们嗓子干得像是冒了烟。

500

🟧 俄罗斯阿纳德尔-美国安克雷奇航段,阳光透过云层缝隙照耀在雪山之上,形成一派神秘美丽的自然景象。

直到飞机跨越天山,进入新疆,张博才感觉到了安心。他看着一片片云飞来,感觉是祖国的天空在欢迎远方归来的游子。他兴奋地问塔台:“我能跟您讲中文吗?”窗外的风景熟悉起来:翠绿的祁连山、奇险的青海高原、荒寂的柴达木盆地,在飞机掠过兰州时,黄河水在机翼下平缓地流淌.......

“那些天的疲惫瞬间融化了。” 张博说,当飞机落在了乌鲁木齐机场的那一刻,心才算落地了。“祖国这个字眼平时我们说得很多。但只有在远离祖国的时候,才能更深切体会到这两个字的份量。”

500

🟧 穿过风暴云后,“黑土地”上形成的奇异画卷

500

从加拿大北部飞往古斯贝的途中,张博经过了300多公里的无人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人联系他。飞在旷野中,耳机里是长久的白噪声,漫长的静谧让张博有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孤独。

一个人驾驶着小飞机长途飞行,常会有这样的孤独时刻。但张博认为,这样的孤独是可以忍受的,真正的孤独,是在出现意外时,没有任何人可以求助的无助感。

500

“一百年来,航空通讯设备的改进主要应用在军用和民航大飞机上,私用小飞机的改进很少。我们的小飞机,在西伯利亚这样的无人区接不到信号,唯一能和外界通讯的就是带上一个卫星电话。但这和导航没关系,只能电话求救,告诉对方大体的位置。”

一次,在乌鲁木齐,飞机发出了机场50多公里时,左发动机突然出现了故障,油压不断攀升,张博要求立刻返航。与此同时,左发动机的油压,传来了报警声,必须马上关闭。为了保障安全,张博把左发动机动力拉回怠速最小,右发动机动力推到最大巡航转速。因此,飞机出现了严重的偏转和倾斜并持续下滑,降到了2000多米。塔台发出了警告声:“控制高度!不能再下降了!你的下面就是山,非常危险。”

群山离飞机越来越近,飞机像是贴着山尖在飞行。张博告诉自己要镇定,为此,他关闭了左发动机,并将右发动机推升到最高续航动力值。终于,飞机不再继续下降。这时,他明显看出身旁领航员的紧张,安慰道:“放心,我平时这种训练很多,不会有事的。”

“虽然我旁边坐了一个领航员,但他并不知道怎么操作。时间一点点流逝,未来每一秒钟都可能出现无法逆转的事情。这种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发自骨子里的孤独,刻骨铭心的孤独。这不像是开汽车,感到不行了,可以停在应急车道上,想好了再上路。飞机不一样,它不可能等着你,让你慢慢去想。”

这样的危险,在环球飞行中很常见。

500

在格林兰岛的飞行,飞机突然遭遇极强顶风,飞机速度和车速差不多,延误了近四小时。剩下的油不够支撑他飞过北大西洋,只好返航。如果不紧急迫降,最终飞机会坠入北大西洋。那样的话,他们最多只能钻进冷水救生艇等着救援。“一想到这一可怕的场景,我感到不寒而栗。”

张博决定临时降落在一个在群山中的砂石跑道机场,三面环着雪山。飞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下降大约13000英尺,几乎等于从高空中向下俯冲到这个简陋的小机场。尝试了两次后,带着强烈的失重感,飞机在剧烈的颠簸中终于降落在了满是冰渣的跑道上。

500

🟧 加拿大伊卡卢伊特一格陵兰岛航段,张博(中)和飞行团队成员穿着特制冷水救生衣在严寒下休整,准备继续飞行。

每一次飞行前,张博会仔细做好安全检查,排除飞行隐患。每一次,他都会测试机上的各种程序,尽管早就了然于心。这样的准备几乎成了出发前的日课,张博坚信,安全是飞行的重中之重,问题一定要在地面上解决,绝对不能带上空中:“我早就记住所有检查工作的规范了,但还是要一个个环节去测试,就怕遇到了10万分之一的遗忘偏差,然后又把10万分之一的问题遇到了。”

500

🟧 加拿大古斯贝 — 伊卡卢伊特航段,由于前一夜机库已经被预约满,飞机无法被安排停在室内。张博博士冒着风雪检查飞机各个部件,不到一会儿他的耳朵就被冻伤了,在之后差不多半个环飞的行程中,他都不得不与受伤的耳朵为伴。

“我们这个小飞机,你别看,落在地上显得很大,但飞在空中,没有参照物的时候,它就非常非常小。前面一望无际翻滚的乌云一下子就刮过来了,那个时候,你不止感到人的渺小,连飞机都显得非常渺小,小得不能再小了。”

500

5月25日,张博在快手账号“追风者”上宣布:最近正在筹备一次多机编队的环球飞行,他将持续在快手用短视频的方式直播这次环球飞行的筹备与进展。

这将是刷新百年人类航空历史纪录的一次新纪录,参与的五个飞行员都是华人,其中两架飞机为自造。

1924年,美国空军用了175天完成了首次环球飞行。他们派出了四架飞机,分别命名为西雅图号、芝加哥号、波士顿号和新奥尔良号。其中,西雅图号在阿拉斯基半岛坠毁,波斯顿号在飞过大西洋的途中迫降进了海水里。之后,人类再也没有实现多机编队的环球飞行的壮举。

张博说:“如果成功,我们就破了数百年来的纪录。我不敢说后一百年没有人会超过,至少五十年内不会有人超过。多编队是很困难的,五架飞机的难度不是一架飞机的五倍,而是五的次方。编队的速度,不是最快的那架飞机决定的,而是速度最慢的那架飞机决定的。”

500

🟧 美国西雅图,张博与飞行友人进行"编队飞行"测试。

为了准备第三次飞行,张博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他陆续辞去了已经平稳运作公司的全部职务,也停掉了所有的娱乐。

很多快手用户好奇,为什么快六十岁的人了还一直想着环飞地球?张博说,我们缺乏飞行文化。即使你从年龄上可能算是个“老年人”了,只要取得了驾照,体检过关,你依然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依然可以去热爱并追逐你想要毕生实现的梦想。

“我见过很多八九十岁飞行员,走路都摇摇晃晃,开起飞机却一点事都没有。”

500

🟧 张博和他“年轻”的飞行员朋友

张博并不认为自己是老年人。“首先,什么叫年轻?我见过很多二十多岁的人老气横秋,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是老年心态,但有些人年纪很大,但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你说,谁才算是青年人?只要一个人有目标,不断去努力,就是年轻。”他为这次多机编队的环球飞行想了一个口号:“邀请两亿“年青”一起飞。”

他希望自己的飞行经历可以启发更多的人。不仅是对蓝天的渴望,更多是乐观、挑战的态度。“希望人们看到,这个人五十多岁才开始学飞行,但环飞了地球。那么,我眼下这个难题为什么不能克服呢?”

飞行让张博体会到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的体验:美妙、孤独、危险。他说,日常生活是一种二维世界的活动,而飞行让人们得以真正地进入三维世界,不再只是前后、左右,而是能一下子从平地跃入海拔几千米的高空,“非常自由。那就像鸟一样自由”。

张博说:“我打算一直飞,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耳朵也聋了,血压高了,飞行体检无法过关时,我才会停下。”

文末🥚

500

预祝每一位高三考生金榜题名,考得飞起!

作者:赵景宜

编辑:小南

人间后视镜工作室出品,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