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刀刀致命,日本人拼命挣扎!
自4月2日特朗普对全球发起“关税战”以来,美国就将日本列为最主要目标之一,日本也深知这一点,它想求个宽大处理。
4月16日,日方谈判代表团由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率领抵达华盛顿。
日本以最为恭顺的态度,成为了第一个与美国举行关税谈判的国家。
一晃,将近三个月时间过去了,双方举行了七轮谈判,日本谈判代表跑了七趟华盛顿。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美日关税谈判,双方地位是极不平等的。
正常的话,美国代表至少得“回访”日本,或者在第三地谈判。但美国始终是一副“爸爸”模样,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日本。
6月26日,赤泽亮正再次来到美国,但见到的只有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政部长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却避而不见。
为了见到这两位,原定28日回国的赤泽亮正又等了两天,但两人仍未现身,6月30日,日本人悻然离去。
而此时的特朗普对日本已是极为不满,他一改初次见面的满脸笑容,连续炮轰日本。
6月29日,特朗普对FOX新闻抱怨:我们没向日本出口汽车,是他们不接受我们的汽车,而我们却将数百万辆他们的汽车运往美国,这不公平!我要写封信给日本先生,事情就是这样,你要为你的汽车支持25%的关税。
6月30日,特朗普发文指责日本:拒买美国大米,哪怕他们正陷入米荒。
7月1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表示,“日本人很强硬,你要知道,他们被宠坏了,敲了我们三十四年竹杠……所以,你要支付30%、35%或者由我们决定的任何数字,因为我们之间有非常巨大的贸易逆差”。
7月2日,石破茂在日本参议院回应,日本作为美国最大海外投资国,为美国创造了最多的就业岗位,“与其加征关税,不如通过贸易来维护国家利益。”
他还说那些“左舵的,耗油巨大的”美国车在日本卖不出去。
然而,在特朗普眼中,日本的一切都是美国给予的。“拿回来”是天经地义之事。
10%基准关税+14%对等关税+25%汽车特别关税+开放农产品市场,日本只能照单全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日本必须先乖乖地把协议给签了,然后才能跟美国谈豁免问题,而不是相反。
NHK等日本媒体非常焦虑,因为7月9日大限之后,美国就要对日本动刀了,关税甚至比谈判初始更高。
石破茂现在面临的局势是:签协议是死,不签协议也是死。
前者是跪着死,石破茂还会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后者是站着死,给下一届日本内阁留出一些挣扎的空间。
这次跟当年《广场协议》还不一样,《广场协议》对日本社会的直接心理刺激并不大,它是慢慢发挥作用的,而汽车和农业问题,伤害性则是立竿见影。
《广场协议》背景
因为朝鲜战争爆发,战后日本第一个工业奇迹发生在造船业,日本政府将仅有的资金几乎都投入了造船业。
到了70年代初,日本制造的新船占全球总数一半以上。既能卖钱,又能搞运输。
造船业带动了钢铁产业,然后又带动了汽车产业。
60年代末,日本决定发展计算机产业,日本人只有在买不到合适的国产计算机,才允许向海外进口,比如IBM公司。
80年代,日本计算机整机在全球已获得微弱的市场优势,但美国逼日本开放计算机市场,搞得日本整机失去了优势,后来只能搞章鱼式生产(关键配件)
在轻工业方面,日本的摩托车、轴承、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钢琴、甚至拉链……都大量进入了欧美市场。
日本的制造业优势:
一、传统上工人与企业利益结为一体的观念。
二、日本社会和企业没有大规模罢工,这跟欧美三天两头罢工不一样。
三、日本人工资阶梯性增长,在企业做得越久,越有保障。
四、以和平方式解决劳资矛盾。
五、日本人习惯高强度劳作,包括加班和牺牲假期,欧美是不可能的。
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工人甚至愿意接受工资被削减,他们相信只要企业能活下去,明天就有希望。
这一切令美国和欧洲相当吃惊,这还怎么竞争?
日本企业还推出了3P运动(Productivity , Participation,Prosperity)即提高生产率、参与公司事务、促进公司繁荣。
无论男女职员,如果拒绝参加3P,就没有升迁希望。
美欧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汽车产业,日本车便宜、省油,大受欧美家庭喜欢。
1982年,美国议员在白宫门口打砸日本录音机,社会上还有打砸日本车的美国人。舆论铺垫到位后,美国的贸易保护就来了,欧洲跟进,夹击日本。
1983年,英国规定每100位新增购车人,只有11人可以选择日本车,法国则只有3人。
里根虽然嘴里喊的是:自由市场、自由企业、自由贸易。但美国政府限制美国人每年购买日本车总数不得超过168万辆,我没有加关税哦。
然后,在钢铁、造船、纺织品、石英产品、工具车方面,美欧都对日本产品进行了限制。
除此之外,它们还要求日本将生产线转移到本国。
比如录像机,在欧盟(欧共体)范围内,日本产品年售数量不得超过455万台,其中60万台必须是在欧洲设厂组装。
但日本不敢反击,而是“自我克制”,一边向美国开放烟草市场,一边到中国及东南亚找出路。
然而,即便是日本转向发展中国家倾销产品,也会冲击到美国产品的出口量。
美国决定用政治手段解决日本。1985年9月,竹下登大藏相在美英法德的压力下,被迫在纽约广场饭店签下协议,日元被强行升值。否则,中曾根内阁必定垮台,这就是《广场协议》
几年之内,日元大幅升值,导致经济泡沫产生,然后破裂,给日本经济带来了长期的伤害。
1985年,1美元兑换210日元。1995年4月,1美元兑换79.75日元(日元升值了200%)
这还不算,1986年美国强迫日本开放半导体市场,签下了《美日半导体协议》
1987年,西方国家又联手逼迫日本签下《卢浮宫协议》,日元被迫降息。
1990年,美国重点打击日本造船业,扶持韩国,用了十几年时间基本上毁掉了日本造船业,并严重影响到了日本其它工业产业。
今天,特朗普又将刀对准了日本汽车和农业,没有丝毫“盟友”情面可讲。
汽车关税一旦过高,日本车在美国的市场竞争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汽车占日本制造业总产值17%以上,为日本提供了600万就业岗位(总就业人数的8%),所以,汽车产业是日本的红线。
再说农业,2024年日本粮食自给率仅为38%,连过去二十年来的40%都维持不了。如果美国大米涌入日本,不用几年就能摧毁日本农业。
农业是事关日本人生存问题,因此,日本一直用超高关税保护农业。
哪怕是闹米荒,日本政府也宁愿让国民吃“饲料米”,也不想从海外大量进口。至于“日本农协”的利益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述。
总之一句话,特朗普极为毒辣,他的刀精准地砍向了日本的致命部位。
回头看这几十年的“美日同盟”关系,难道日本人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正是以日本为代表一些国家,常年跪在美国面前尽孝,才使得美国敢对全球发动“关税战”。
结果被伤害得最惨的是日本自己。
不仅如此,日本还动不动对中国搞小动作,想损人利己。在所谓“安全问题”上全力配合美国,印度对抗中国,它去助力印度;菲律宾挑衅中国,它就去送舰艇……
就在7月1日,日本外相还屁颠屁颠跑到美国参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会议。这种会议针对谁?就是针对那个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的国家。
所以, 日本人现在虽然看着可怜,但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特朗普为什么不顾美日同盟大局?因为美国身子太虚了,要补血,它需要吃下日本的财富和产业。
日本不是不想供养“美国爸爸”,而是美国居然没有半点怜香惜玉之情,直接要它的命。
用个粗俗的比喻就是:不是日本不让美国爽,而是美国的要求太过变态,会闹出人命的。
七轮谈判,日本都是主动上门服务,贱不贱呐?
日本人机关算尽,结果却是输了里子,也输了面子。
最后期限也快到了,日本就挣扎吧!越挣扎,美国越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