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破窗与舆论的狂欢
7月2日发生了一起客运列车因为事故导致脱线,车厢空调失效,一名青年旅客砸窗透气的事件。引发了媒体和自媒体的密集报道。社会舆论压倒性的支持这位青年旅客,赞赏青年的“勇气”。
5日,广铁长沙客运段官微发布“关于K1373次客车滞留东孝站的情况说明”,具体可见中国新闻网的报道:K1373次列车脱线停滞3小时,旅客砸窗透气,官方通报事件详情。
本来懒得写这个热点,结果看到几篇有趣的文章,忍不住再写几句:
在分析这个事件之前,我先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夏天天气不好,航班经常延误,两三周之前,我碰到了一次严重延误。飞机已经关舱门,乘客都在座位等候。因为延误时间很长,乘客情绪比较火爆。有几个乘客要求下飞机,站在前舱和乘务长大吵特吵。最终,机长同意打开舱门,乘客下飞机。但下飞机需要取走托运行李,所以还要从行李中找出来下飞机乘客的行李。看到有乘客下了飞机,零零散散持续有下飞机的乘客,舱门也就一直无法关闭。
然而,机场天气好转,出现了一个可以起飞的窗口,排在我们后面的航班,因为舱门已经关闭,陆续起飞了。我们这个航班因为乘客陆续下机,无法及时关舱门,就错过了起飞窗口。最终本来排在我们之后的航班,比我这班还提前三四个小时起飞。留下来的乘客因此也非常愤怒。
因为机长决定开舱门,满足乘客下飞机的需求,导致错失起飞窗口,额外等待三四个小时。这是正确的决策吗?
我认为,无论机长怎么决策,都会有一部分人不满意,受到损失。不开舱门,要下飞机的旅客不满意,开舱门,留在飞机上的旅客不满意。无所谓正确与否。我认为机长决策是错误的,因为我是留下来的旅客,利益受损。
大多数的决策都无法两全其美,总有受益的,也有受损的。
让我们回到砸车窗的这个事件。首先,列车虽然不是高铁,但也不是最老的可以开窗的绿皮车。从照片看,是一个快速客运空调车,车厢车窗是封闭无法打开的,无法开窗,只能砸窗。其次,列车工作人员已经将其他位置能够开窗通气的气窗全部打开,进行通风降温了。
站在列车车长的角度,砸窗之外,让乘客通风透气的选项,只剩下一个,开车门,让乘客下车透气。
官方公告也说明了为什么不开车门,让乘客下车透气的原因:
客车滞留线路两侧无站台、车门离地面高度超1.5米、事发时为夜晚、车外无照明、开启车门可能存在旅客下车摔伤人身安全风险,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
这个理由是否合理,读者自行判断。我个人觉得应该可以开门通风,旅客应该也不至于冒险爬下去。不过夜里车外无照明,车长要规避风险不愿开门,也能理解。
如果不开门,只剩下两个选项。维持现状,忍受闷热,或者和这个青年一样,砸窗。
应不应该砸窗。要从几个方面看:第一,当时的危急程度;第二,砸窗的收益,破窗后的通风效果;第三,破窗的损失。
危急程度,我没有身临其境,难以判断、 官方公告说车厢气温31度,确实不低。室内31度,是非常不舒适的天气。
公告中也写了,一名50多岁女性旅客反映头晕,列车工作人员将其安排在4号乘务间休息。
然而,砸窗的只是一个车厢,无法改变其他车厢的通风。这个列车肯定不止一个车厢,还有很多其他车厢。从最终结果看,其他未砸窗的车厢似乎没有出现中暑死亡或者因为中暑送往医院抢救的情况。
有大V撰文,说:
这件事,网民之所以看法一致,因为情节比较简单,闷热=危险=求生=砸窗,相当于一元一次方程,但凡长点脑子的都能解。
我无法理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为求生砸窗不矛盾。但闷热怎么能等于危险和求生呢?这只是一个闷热的车厢,不是釜山行呀。不砸窗就全车乘客都面临生命危险,就要末世求生吗?一列火车,一共就砸了一扇窗,全车人都要面临需要求生的危险,靠着一扇窗通风都活下来了?
不过,想想这些人对今日中国的看法,也能理解他们为啥会把车厢闷热等同于末世求生。
砸窗后有没有通风效果?车窗旁边的几个座位估计有。大家坐过火车的人也都知道,一个车窗就算有个大洞,在列车停止的情况下的通风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本车厢都不一定能通风,更不要提整个列车了。从全体乘客的角度,砸窗的收益非常有限。
最后是损失。火车是国有资产,网络舆论场一向不在乎国有资产。我们先不管修复车窗的成本。破窗的另一个问题是,破窗的列车还能不能正常行驶?如果是高铁,窗子破了,肯定无法正常行驶,说不定所有旅客都得下车换车。这个好像是普通列车,还好,可以行驶。按照公告描述,破窗后行驶到了金华站,然后在金华站修复车窗。
那么问题来了,金华站不是列车终点站。在金华站修复车窗,肯定需要时间,一小时?两小时?也许维修人员神速,十分钟就修好了。但无论如何,整个列车的全部旅客都因为修复车窗,在金华站停车耽误了时间。这个时间损失,和砸一扇窗的通风收益比,孰高孰低?
这个破窗青年真的是为旅客利益砸窗,是旅客的拯救者吗?如果我是这列客车其他车厢的乘客,因为这次砸窗行为,什么收益没有,却因为修复车窗,额外再延误了时间。
还有的大V说,应该把所有窗都砸了,这样确实通风效果好。不过修复时间就长了。如果让列车上全部旅客投票,在砸全部窗通风,然后延误八小时修窗,和忍受三小时闷热之间选择,结果又如何?有人怕热要砸窗,但也会有人怕额外延误,宁愿忍受酷热也不愿砸窗。
如果我们看整个车厢旅客的总利益,大概率是因为砸窗这个行为受损的。受益的可能只是破窗边上几排座位的旅客。
我没有身临其境,不知道砸窗青年当时面临的情况如何。也许他面临的情况确实十分危急,不砸窗可能确实要出人命。因此也不能贸然认为他砸窗是错误的。但砸窗这件事正确与否,至少是有争议的。
砸窗有争议,中国舆论场的媒体却一边倒的歌颂砸窗行为,认为这个青年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是媒体之耻。大概率是“砸窗”这两个字触动了中国某些媒体的敏感点吧。
当然,车厢闷热,情绪暴躁,有气是难免的,情有可原。官方并没有为难这个青年,没有拘留,也没有索赔,就是批评教育。我觉得这个处理很恰当。毕竟火车故障在前,不应追究责任。
确实不能赞颂这种行为。要是像媒体说的,火车空调坏了,就可以砸窗,砸窗是英雄行为。那飞机延误,在地面等待时空调坏了(我就碰到过不止一次),是不是也可以砸窗?要是因为飞机在地面空调坏了,把飞机的窗砸了,或者强行打开紧急出口通风,可就不是批评教育这点事儿了。
前面说过,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看到了其他大V的几篇文章,不吐不快。以下就是其中两篇:
这两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骂那些坐在车厢,忍受闷热,但没有跳起来砸窗的乘客。你们怎么不砸窗,你们怎么不闹呢?
在闷热的列车中,会有几类不同的乘客。第一类,不怕热。每个人对热的承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怕冷,有些人怕热。这类人可能觉得31度没啥;第二类,怕热,觉得31度很难忍受。但是,他们理解车长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也知道砸窗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愿意忍。第三类比如这个青年,怕热,又忍不了。冲动有激情,勇敢的站出来砸窗。并愿意承担砸窗的后果。
这三类人我都不讨厌。这个青年敢作敢为,虽然我不赞同他的行为,但我不讨厌他。
我最厌恶的是,也不知道真怕热还是假怕热,嘴上叫苦连天,但自己却不站出来砸窗,只煽动他人的人。这些人躲在后面,怂恿煽动其他乘客去砸窗。砸成了,他们是首倡义举者,有资格坐在破洞旁边,可以享受习习凉风,分享胜利的果实。砸窗的后果,需要付出的赔偿,都是真正砸窗的青年去承担,和他们一点关系没有。
他们永远处在安全的地方,吹着空调喝着冷饮,阴阳怪气说风凉话,忽悠别人替他们去砸窗。砸窗的好处都是他们的,砸窗的风险一点不承担。他们骂坐着不砸窗的人是NC,我看,被他们忽悠真去砸的人才是NC。
这种人,连键盘革命家都算不上。因为,他们怕他们的利益受损,永远不敢光明正大的发声,只敢阴阳怪气搞影射。
现实社会中,能真的被他们忽悠去砸窗的,还真几乎没有,所以他们经常会气急败坏,哀叹启蒙失败。老实说,他们危害性不大,文章文笔也好,有可读性。所以,批评的同时,还是要理解宽容,毕竟,一个社会总是需要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