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限制养家禽,一方面原因是,怕收获季里,个别村民放任家禽毁坏庄稼、损公肥私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283763”推荐,来自《我对生产队、大队、公社的情况比较熟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444330821259
比较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生产队养猪比较差劲,主要靠老年妇女来承担,用糠麸拌水浮莲煮猪潲,生长速度要一年。大家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防治并不积极,因为养成的猪,基本上都按照派购任务,送公社食品站,然后层层转运到县级以上肉联厂屠宰,供应城镇居民。如果死猪了,那还能让生产队员多落下些病死猪急宰肉吃。家禽等以后再说。
家禽问题,主要是占农村大多数区域的产粮区有一定的限制,怕稻谷收获时节个别村民放任自家家禽进集体的稻田吃稻谷毁庄稼,损公肥私。这个可以从当年的花鼓戏《打铜锣》(有电影版,加上《补锅》)里面看得出为什么。那就是典型。至于城镇,没有这种限制,但也没有那么多剩饭余粮喂鸡鸭,所以也很少。很多都是买来已经比较大的鸡,再喂一段时间,用在年节宰杀。用比较现代一点的术语,就是二次肥育。极少数一部分也用来生蛋。
另外,家禽的商品化程度太低,平时不喂粮食,除非到了母鸡产蛋的关键时期,才补充一些粮食增加产蛋率。由公社食品站收购蛋品运往城市。农村里鸡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百姓油盐酱醋零用钱的重要来源,有“鸡屁股银行”之称,一般舍不得轻易宰杀。所以我们当地有“问客杀鸡”的俗语,就是客套一番。
农村多余的公鸡,一般都会请人阉割,变成“阉鸡公”,以加速催肥过程。现在这行当快失传了。
由于孵化基本上是靠母鸡自行解决,所以效率非常低,又没有多少孵化技术,孵化率低。所以鸡鸭产量长期都上不去。比如70年代楼下广东老太太每次回乡,都要提前一周时间,到黑市上陆陆续续收购鸡鸭,然后扁担挑上十几只鸡鸭,独自回老家一趟。
到80年代,靠农业畜牧部门的技术推广,以及公家办的养鸡场的技术传授,把孵化技术普及了,土法的有土炕式的孵化床,有用电的孵化器(得给三电办送礼以保证不停电),有了照蛋鉴别受精蛋死胚蛋非受精蛋的技术,可以通过成批孵化上规模了;另外,引进的专用肉鸡、蛋鸡品种,对上规模也起了很大作用。最后一点,也是关键,就是粮食过关了,有余粮可以作为饲料粮了。
有些人会说,化肥-粮食是主要因素。这个并不完全。有没有足够的家禽产量,还得看是谁来经营。我们地区曾经有三个规模很大的国营养禽场,下场都很不妙,老是亏损,存续都没有超过十年。主要是管理机制不行——能插手干预的婆婆妈妈太多,损公肥私的多。比较熟悉的,有我们直接创办的某公司,还是县团级单位,大家都以为是个肥差,结果各路神仙显能,塞进来差不多有十个曾经当过区委书记区长的干部(相当于正科级,95年之前县以下大多设区-乡两级建制),这些人背后都有靠山,谁也不服谁,决策困难,人浮于事,管理一塌糊涂,最后被农业银行收回拍卖土地抵债。起到的唯一正面作用,就是培训出了一批今后的养鸡老板,算是我们地区养鸡业的“黄埔军校”吧。最终,全市家禽行业全产业链都是私人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