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期以后不在家乡建小楼的,一般是这个逻辑↓↓

【本文由“天涯老唐”推荐,来自《90年代末农民因为负担问题与基层政府发生的冲突,在全国可以说是此起彼伏》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春风一夜绿了树
  • 总体来说,2006彻底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之后,农民的日子好过多了。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农民的住房。我舅舅所在的农村,农民第一次大规模建房是在80年代中期左右,联产承包到户后,农民有了点钱,基本上把以前的草房都换成了瓦房。此后近20年,除个别外出打工赚了钱的人家修了新房,村里面貌整体没有大变化。第二次大规模的建房就是07,08年了,我推测是取消农业税和统筹之后农民收入实质上普遍上涨。那一次基本上砖瓦房都变成了两层的小楼房。当时回乡祭祖,看到农村面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90年代后期以后不在家乡建小楼的,一般是这个逻辑——90年代后期是摊派最严重的时期,你拿钱回去建房,等于“暴露目标”,把村组干部都招来收这收那的钱。于是大家能躲出去能走的,基本都走了,家里挂锁找不到人了,村里就很难收你家各种名目的摊派了(有一部分跟村干部太熟悉的,就是在外面县里市里,村干部也可能不辞辛苦专门跑一趟收钱)。另外一个就是躲计划生育,也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的一个因素。

那个时期,各种摊派从正面意义上,收上来的钱维持了基层的政权运行、基础教育等支出,没有完全垮掉。负面影响,就是这个成本过高,有了腐败的土壤;村组到乡镇每一级都会留下5%左右的“手续费”,作为村组与乡镇包片干部的酬劳。我曾经参加过某乡镇全体干部大会(有一部分是专门的临聘人员协助收取摊派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书记讲话时,已经把征收摊派与大家的工资绩效挂钩了,没完成任务的,可能就剩下生活费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