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是农村人口可以自由“跳槽”的今天,农活缺少劳动力,才有了农机施展的机会

【本文来自《国企大下岗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因为供需对接不上,需要的造不了,能造的没人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tutu1
  • 毛时代建立的农村公社制度本质上就是承接城市大工业的工业品(毛五写的非常清楚,毛说话重来是直白),相当于那个年代的“xxx下乡”(这个名字应该今天应该都熟悉了)。当公社制度解体,搞大包干了,这个市场也就消失了。大包干以后的单家独户农民是不可能去承接大马力拖拉机的,这是显而易见的。自然就会出现所谓的国企很多产品没有市场,自然就不景气了。

别瞎扯行不行?当年农村有个球购买力,只能保证不饿死,最低生活水平的油盐,连烟都舍不得用烟卷,就当时的历史条件,农业机械化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农民被束缚在农村土地上,不能轻易流动,人多地少的特点决定了如果玩农业机械化,就会出现拖拉机抢社员工分的问题,而且拖拉机这些产品的价格不是生产队能够承受得起的,少数有拖拉机的生产队都是靠领导批条子划拨下来的。

恰恰是农村人口可以自由“跳槽”的今天,农活缺少劳动力,才有了农机施展的机会。比如90年代我们农村大批青壮年去广东打工,农忙要请假回来;过了几年,觉得不划算,出钱请人代工,反正老子在广东打工一天有好几十块钱,请家乡的代工比自己挣的日工资要便宜,而且节省了自己往返路费与误工。再往后,农村人工涨价,还不如雇用耕整机划算。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紧缺与价格高于农机使用成本。当年农村人多地少,人工便宜量足,拖拉机用油、维修都要额外支出,生产队的人不傻,这个账还是算得明白的。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