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反击荷兰,台企趁机抢安世市场:从两件事看穷台应该早点做了

在全球电子产品制造领域,最强的无疑就是两个,

一个是中国大陆,另一个是中国台湾地区。

台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就安世半导体控制权被荷兰无理抢夺的问题,在反制荷兰,

根据安世半导体官网消息,

2025年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制造的特定成品和组件。

在中国大陆在强硬反制荷兰的时候,海峡对岸的台湾却是另外一番气氛。台湾媒体纷纷称是台湾机遇,而那些作为安世同行的台企股价也在一路上涨。

台湾《经济日报》在10月21日一篇《安世出口管制风波扩大关键功率元件喊涨》的新闻报道里面,称“台湾成为最大受惠地区”。

台湾科技媒体digitimes在10月22日的报道中,

则是用《安世风暴牵动车用供应链台厂揭欧美客户转单效益》的标题,

报道说“台湾功率半导体整合元件厂(IDM)大厂强茂近年抢攻车用电子领域,近期也接获德国客户反映,希望增加下单占比,以强化供应链稳定。”

的确,台湾像台半,强茂,朋程,德微,茂矽等几个和安世有竞争关系的台企半导体厂股价在安世半导体禁止出口后纷纷上涨,像台半已经涨了20%,而强茂在10月13日-19日一周涨幅也达到了15.6%。一些和安世产品有重叠的台厂称已经接到欧企转单询问,并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发酵转单效应。

中国台湾地区《经济日报》10 月 21 日一篇题为《安世出口管制风波扩大 欧美车厂恐断链急叩台厂合作》的报道称:

“不愿具名的台厂证实,欧美汽车厂商正积极对料号,紧急订单量也非常大,目前库存产品都在安排出货。

以台半为例,该公司车用产品占比达50%,

不仅供应车用功率半导体,还将产品线拓展至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TVS(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ESD(静电放电保护器件)以及Load Dump(负载突降保护器件)等领域。由于其车用产品线齐全,此次出口管制引发的订单转移效应将为该公司带来显著收益。 ”

下图是台企台半的股价,10月以来已经从50元左右涨到60多元了。

500

看了这些新闻,心里总不是滋味。

我们限制安世中国的出口,结果台企跳出来积极搞替代,虽然说替代的速度不会那么快,不会一蹴而就,但是一定会逐渐推进。

台企不仅趁机赚了本属于安世的钱,而且还导致我们制裁的力度被削弱。

而且台湾现在还严格限制半导体企业在大陆投资建厂,尤其是禁止先进半导体技术。

纵观这些年每次中国和西方经济战,

台企都作为关键变量实际扮演了西方盟友的角色,

帮助西方打击中国利益,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获益颇丰。

台湾在电子产品,服务器和半导体代工都占了全球一半以上份额。美国电子品牌要供应链去中国化,台企就去东南亚,印度建厂。美国对中国加税,台企就积极把工厂搬出大陆。帮助对方加大了对华经济战的效果。

而与此同时,台湾不仅帮助了越南等国出口增长,

台湾本岛的出口也在产业链迁出大陆这个过程中大幅增长,

2019年台湾出口还是3291.57亿美元,

到2024年已经是4749.25亿美元了。

增长了几乎1500亿美元。

可以说没有台企配合,美系电子品牌就没办法搞供应链去中国化,

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台湾通过帮助西方,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不仅如此,中国反击荷兰,台企就马上出来抢单,又实质减弱了中国的制裁威力。

幸好台企在汽车供应链能力方面不行,比如说如果台企有能力建立一个汽车零部件的供应链,那特斯拉就可能和台企配合去亚洲其他地方设厂,减少在上海生产的比例。

我们再看第二件事,

日经中文网10月17日的报道,说《日经亚洲》(Nikkei Asia)独家采访获悉微软计划最快从明年开始,将大部分的新产品生产由中国以外的据点生产。据多位消息人士指出,微软已要求多家供应商协助准备“非中国”生产方案,用于其Surface笔记本电脑和数据中心服务器的制造,包括关键零部件和组装环节,预计最早从2026年开始实现全部在中国以外生产……

500

就这个新闻说点看法,

我这么说吧,美国要搞供应链去中国化,是必须要借助台湾的电子制造业的,反过来说没有台湾厂家的支持和协助,则不可能成功。

等着看吧,微软如果真的搞去中国化制造,肯定会有台企帮忙。

因为中国大陆+台湾,占了全球电子产品代工厂+电子零部件的最大份额。如果大陆和台湾的公司都不配合美国品牌,那么他们是无法去中国化制造的。一直说穷台,其实这么做有个重大的好处就是阻止美国电子品牌的去中国化制造。

纵观美国电子品牌的去中国化制造过程,从苹果降低在中国制造的比例,到2023年开始的戴尔试图供应链降低中国制造的传闻(戴尔否认了这个传闻),以及到现在日经报道的微软,无一不是需要有台湾的配合,原因很简单,

1:在电子产品代工领域,按照营收计算2024年台系厂占了全球一半以上份额,其中鸿海是全球最大,广达是全球第二,中国大陆的立讯精密全球第三,第四的和硕,第五的纬创,第六的仁宝,第十位的英业达也都是台企。可以看到全球前六位有五家台企,占据绝对优势,有丰富的制造经验。

500

下图是台湾媒体Technews(科技新报)2024年3月29日的报道,说是引用台湾“经济部”的数据,台湾企业在全球电子代工中的占比,服务器占83%,AI服务器占90%,笔记本电脑78%,个人电脑55%,晶圆代工(7nm及更先进制程)80%,这个数据估计是2023年的市占统计。

500

这里面尤其注意服务器,这几年AI浪潮席卷美国,可以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了,而应用AI就需要服务器,美国的服务器主要都是台企代工厂生产制造的,而他们由于关税和其他原因,大量把服务器产能从中国大陆搬回放在台湾本岛,这也是这几年台湾对美出口猛增的最大原因之一。

2:台系电子零部件企业也非常强大,之前我每年都发苹果全球TOP 200大供应商(不一定刚好是200家,总之占采购金额98%),基本上中国大陆+香港厂家数量和台湾厂家数量都差不多,像苹果2022财年来自中国大陆(含港澳)和台湾的供应商数量都是40多家的样子,属于前两位,就供应商数量上大大超过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东南亚等,也就是台系电子零部件厂家具有强大的实力。

台湾有大量电子零部件企业,

比如电源:台达电

软硬复合电路板:华通、耀华

天线封装(AiP)载板:欣兴

FPC软板:嘉联益、台郡、臻鼎

芯片代工:台积电

被动元件:国巨;

记忆体:华邦电

机壳制造:可成;

光学镜头:大立光、玉晶光、白金科技

石英元件:晶技;

SiP 封装测试:日月光

散热模组:奇鋐,双鸿

轴承铰链:新日兴

耳机零组件:正崴

键盘导光板:茂林

声学元件:康控

触控面板模组:业成、宸鸿

高品质铝挤锭及精密铝挤型材:台湾穗高科技

塑料、橡胶和乳化聚合物:台湾盛禧奥

背光模组:瑞仪

手机零组件:致申

包装:金箭印刷集团

芯片载板:南电等等企业。

台湾甚至还有个台湾股市苹果供应链股价指数,包括了台积电、鸿海、和硕、大立光、可成、鸿准(鸿海旗下的ODM厂)、日月光、广达、台郡(做FPC软板)、宏捷科(台湾第二大化合物半导体晶圆代工厂)、稳懋(台湾第一大化合物半导体晶圆代工厂)、臻鼎(PCB板)这12家台企。

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由于有关税的差异,

前几年台企不仅把不少产能从大陆搬回台湾,在本岛给美国大量供货,助力了台湾对美国的出口一路高速增长。而且也在印度,越南等国的海外建厂支持给美系品牌供货,实际就是支持美国的供应链去中化。

还记得富士康之前把一些中国大陆工厂的设备和人员调往印度的新闻吧。

而且台湾的六大电子代工厂现在都已经全部在越南设立了工厂,主要也是服务美国品牌进行供货。

台企在不断的进行“去大陆化”制造

台湾的“经济部”每年都会做一个“外销订单海外生产实况调查统计”,

以2024年为例调查了2800多家企业,

“共计调查2,833家,回收样本2,804家,回表率99%”。并且注明调查的是“外销厂商接自海外订单之生产地、产品销售流向及产线转移等实况”

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119781

然后我又查了往年的调查表,如下,他们说的99年其实是2010年,这个懂的都懂。

2010年,台湾出口订单金额中,在台湾本岛生产比例49.2%,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生产比例为44.1%,在东南亚(2015年及之前的统计仅为东南亚六国,也就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2016年开始变更为增加了文莱,老挝,缅甸,柬埔寨)生产比例0.8%,其余国家比例很小。

2016年台湾出口订单在大陆生产比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49.8%,也就是接近一半,而此时45.4%在台湾生产,1.4%在东南亚生产。

2017年在大陆生产比例下降到48.2%,但也还算正常波动范围,这一年在台湾生产比例46.5%,有1.6%在东南亚生产。

下图是2017年的统计数据,表中也有之前年份的数据。

500

下图是2024年的统计数据,下图中也有之前年份的数据。

500

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后,台企开始大规模减少在大陆生产,将在大陆的产能进行外迁。这一年台湾外销订单在大陆生产比例下降到46.9%,在台湾生产比例上升到47.6%, 在东南亚生产比例仍为1.6%。

2019年在大陆生产比例下降为44.8%;

2020年在大陆生产比例,由于疫情到来中国大陆供应链表现出的人性,因此比例微增为45.5%;

2021年在大陆生产比例下降为42.4%;

2022年在大陆生产比例下降为38.7%;

2023年在大陆生产比例下降为37.8%;

2024年在大陆生产比例下降为33.1%。

显而易见,这些年台企一直在搞制造业“去大陆化”,其出口外销订单在大陆制造的比例从2017年的48.2%下降到2024年的33.1%,下降了15.1个百分点。

那么这中国大陆下降的15.1个百分点产能去了哪里呢?

主要是去了台湾本岛和东南亚地区,这两个地方合计上升了12.5个百分点。

台湾出口订单在台湾生产的比例2017年是46.5%,

在2024年变成了51.4%,增加4.9个百分点。

而台湾出口订单在东南亚生产的比例2017年为1.6%;

2018年为1.6%;2019年为1.9%;

2020年为2.9%;2021年为3.2%;

2022年为5.8%;2023年为7.0%;

2024年为9.2%。

从2017年到2024年,在东南亚生产的比例上升了7.6个百分点。

当然,也有小部分去了印度,墨西哥,美国等地。

2019年台企出口订单在印度生产的金额还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到了2024年也上升到了0.6%。

2018年台企出口订单在美洲生产比例还只有0.9%,但到了2024年也上升到了2.0%,其中美国从几乎为零上升到了0.5%,其余上升相信是去了墨西哥。

500

那么那些类别的产品从大陆搬出的最多呢?我做了一个表格。

可以看出最主要的是资讯通信产品+电子产品+电机产品三个大项产品在大陆生产比例很高,而下降很多。

500

其中资讯通信产品在大陆制造比例从89.2%大幅下降到58.1%,这个是下降最为明显的,因为其他产品在大陆在生产的比例都没有那么高,其中最主要的是苹果公司把部分产能外迁。

台湾方面定义的资讯通信产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台式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之类及其零部件,显示面板也属于这个类别。

下图是台湾“行政院”做的PPT。

500

然后是电子产品在大陆生产比例从34.1%下降到22.9%,半导体芯片(包括DRAM内存)就都属于这个类别,另外像被动元件(电容,电阻,电感),印刷电路板(PCB,FPC),太阳能电池板也都属于这个类别。

然后是电机产品(其实就是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产品)在大陆生产比例从70.2%下降到57.7%,从机器人,机床到各种工业生产设备里面都有电机,新能源汽车里面也有电机。不过电机产品应该金额不太高。

因此对大陆来说,台企主要还是把手机,电脑,服务器等及其零部件产品在大陆的产能大量迁移出去了,显然迁移出去之后主要还是出口到美国。

不管是智能手机领域,笔记本电脑领域,还是平板电脑领域,智能音箱领域,还是服务器领域,美国电子品牌实际上和中国电子品牌都是竞争关系,而台系厂则是为美系品牌提供制造服务的核心供应商。

台湾企业实际上就是支持美国品牌制造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核心外部力量。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很好的对比,那就是台湾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方面水平不行,所以目前美系汽车例如特斯拉想降低对中国工厂产能的依赖就很难。

在以前,我就一直说供应链要去台湾化,

也就是那些从大陆工厂迁回台湾本岛的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应该要征税,或者就直接用大陆产品替代了。

因为第一从统一后的治理来说,

台湾统一前越是经济停滞,民不聊生,生活水平差,则越是对统一后的治理和人心回归有利。

而反过来统一前台湾越是富裕,发达,先进,则统一后的治理成本会越高,而且会长期化。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台湾单月出口金额高达542.5亿美元,同比增长33.8%,

而今年1-9月,台湾出口总共4256.8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9.7%,其中尤其对美国出口增长最快达到54.9%。对美国出口占台湾出口比例为28.8%,已经超过中国大陆+香港的占比27.5%。

美国已经取代中国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

而这方面我们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比如今年1-9月台湾对中国大陆+香港出口增长就达到了14.3%。

第二从中美对抗的角度讲,

穷台削弱台湾的经济能力,降低了美国品牌企业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能力,实际上是非常有利于目前在激烈进行的中美贸易谈判,穷台实际上就是削弱美国对抗中国的能力。

从数据上看,对岸在制造方面“去大陆化”可是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别人可是一直在配合美国削弱中国大陆的经济能力,而且效果是很大的。

穷台,应该早点做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