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澎湖海战》发布了首支预告,不过引发了一些争议,大家怎么看?

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电影《澎湖海战》发布先导预告。影片讲述了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领兵,于澎湖大败台湾水师,最终实现台湾统一的故事。影片中,演员易烊千玺饰演时年27岁的雄才少主康熙皇帝,王学圻饰演时年63岁的平台老将福建水师提督施琅↓↓

太抽象!太离谱!太幽默!吐槽电影《澎湖海战》

《澎湖海战》真的是倒反天罡嘛?差不多得了,低级民族主义要不得,非要在家猪和野猪里面选一个

500

500

500

网友评论:

静心书dian

估计跟《三国的星空》一个样,主题是大清朝是正义的一方,郑明是妄图分裂祖国的割据政权反派!最后清朝消灭反派的郑明,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上述是电影的观点,不是本人的观点。

咿哟嘭

泉州人表示我们这边施琅庙根本没什么香火,大家都拜郑成功。成功庙就在我们那,还是连战题的字。

Modiliani

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下,谁能统一中国使国家向前发展,谁就是进步的力量,这和清末腐败理应被革命政权替代,并不矛盾。中国历史上,每个少数民族朝代都有它的历史使命,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在17-18世纪统一了新疆西藏东北台湾,奠定了今天中国960平方公里版图的基础,它也有它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撇开历史背景,简单粗暴地把中国历史看做华夷之争,才是无视中国五千年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以偏概全的曲解历史,误读历史。

zergwd

要不找本历史书看看教科书怎么定性澎湖海战的?或者问一下历史老师为什么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而郑克爽是割据分裂势力?

Misfits__

我特别爱看电影的人,家附近几家影院都办了卡,但是呢,这种幽默历史观的电影我一分钱都不会花,这种电影就拍吧,支持多拍,我看这所谓的影视寒冬呢,是还远远没寒够的

Alfredmasen

满清打台湾真的是为了统一领土?还是为了掐灭明朝残存的最后的一点法理性?包括还搞出了清荷联军……历史细节不能深究

霍霍尔大白猪

“啊,施琅,真是施琅啊,他娘的差点让老子走了眼,我还以为你是真满族人呢” 

“儿子,你那脑袋后面咋啦” 

“爹,这是满族人的金钱鼠尾,满族人都这么留,贼讲究” 

“哦,金钱鼠尾,金钱鼠尾好啊,这脑门前面都光溜溜的”

 “我给您带来了几个粘豆包,这是满族粘豆包和咱们的什么糯米糍粑不一样。爹吃这种豆包要放在桌上用手抓着吃,有一股桌子的味道”

 “爹我待会还得去康熙大帝那里面圣呢,他是我们的满清主子,我现在是满清水师提督,其实我早就入了汉八旗了”

黄鹤飞走

当初的《施琅大将军》电视剧,就被解放军的作家写文章批过

500

不水的木槿何汐

这部电影在当下舆论环境中面临了许多的争议 

我来系统地分析一下这个争议 

争议的核心: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历史叙事的角度与归属”

其实这部电影的观点,从纯粹的史实来看,是正确的: 

法理上,清朝是当时中国的中央王朝,明郑集团是地方割据政权

结果上,施琅平台确实结束了台湾的割据状态,将其重新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那么,为什么有群体会激烈反对呢?

因为他们的评判标准不是“统一与分裂”,而是 “华夷之辨”与“民族主义”

他们的逻辑是:明朝(汉人政权)是华夏正统,清朝(满人政权)是外来殖民者。因此,抗清的明郑集团是“民族英雄”,而投降清朝的施琅则是“汉奸”。在他们看来,这部电影用“统一”这个宏大叙事,美化了一个“外来殖民政权”的征服行为,模糊了“汉族”与“满族”的民族界限,让他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

这部电影的争议,本质上是两种历史观的碰撞:国家统一史观和民族主义史观(我没有说这两种史观谁对谁错,只是说起争议的原因) 

争议是必然的,这部电影触碰了中国历史叙事中最敏感的神经之一——如何看待元、清这两个非汉人主导的大一统王朝。

有争议是正常的,没有争议才奇怪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