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首富的发迹史,以及他为啥要把身家撤到英国去?
最近看了一本书,《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这书的包装设计不好,看到书的第一感觉,很容易误会它是粗制滥造、纯粹猎奇的地摊读物。但在互联网的江湖上,这书的名头非常大,提起它的人都说好。这书在国内的初版时间是2011年,出版方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经过10年时间的检验,说到当下的贫富差距、996、垄断等这些社会敏感话题,现在的网友还是会经常提起这书,和书中的观点。
这书的作者乔·史塔威尔拥有多重身份,他是个英国人,但从1980年代开始便在亚洲工作,1991年-2000年长驻香港和北京;他是个新闻工作者,《中国经济季刊》的创办人,替《经济学人》 写过大概10本主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小册子”,2002年出版过一本《中国热》的畅销书……说他是个“中国通”,这话绝对是个平常的陈述句,没有丝毫的夸张成分。
国际视野、“中国通”、专业经济人士、畅销书作者,再加上网友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花式夸,不管你是不是,反正我就这样被种草然后行动下单了。
这书的名字叫《亚洲教父》,实际上讲的是东南亚和香港超级富豪们的发迹史和生意经(这书还有点学究气,以交待背景和分析原因的形式,用大量理论性的文字,介绍了东南亚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政界、超级富豪界的种种历史与现状)。
为了不给读者添乱,作者史塔威尔一开始就掏心掏肺地交待,之所以在标题里用到“教父”二字,是因为他喜欢这个带有罗曼蒂克迷之味道的词,他不希望读者一听到“教父”就联想“有组织的犯罪组织领袖”,他希望这个词能概括地形容,超级富豪们身上那种混合家长式统治、男性权力、神秘性的高冷气质。
01
废话少说,这书主要提出了两个观点:
1、东南亚和香港的超级富豪,他们都是当地政治权贵和经济权贵之间关系的产物。这种关系产生自殖民时代,并在后殖民时代继续存在着。
2、超级富豪符合政治目的,并创造了巨大的个人财富,但对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几乎没有贡献。因为真正能促进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还得是以制造业打底的输出型企业,这种企业需要跟国际竞争,而且利润微薄,赚的是辛苦钱。超级富豪们才不愿赚这种辛苦钱,他们赚的钱,基本都来自港口码头、电信服务、公用事业、赌博娱乐、金融银行这种特许经营级别。这种级别的行业有个共同点,那就是:
要么专营专利,要么只有少数竞争者。
用大白话说就是,这些游戏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参与进来的,我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就上面两个观点,借书中的部分事例加以说明——
1、经济权贵和政治权贵的关系当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需要双方共同经营的。我们都知道,在一段关系里,往往更愿意花费精力经营这段关系的,最后也是受益更大的那一方。
比如马来西亚的超级富豪阿南达,他是这样经营自己和政治权贵的关系的:
他拥有私人飞机,巨大的游艇,同时在瑞士、奥地利、伦敦拥有房产。他非常关注本国政客以及这些政客的家属的私生活。一旦这些政客和其家属有出行需求,他的私人飞机、游艇,在国外的房产,就成了任他们使用的接待工具。
这些政客的家属,还会成为阿南达名下企业的、拿高薪的董事。
阿南达在业界最有名的作品,应该是位于吉隆坡的、至今仍被称为“世界最高双塔楼”的双子塔。这座双子塔完全是投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所好的一出大戏,马哈蒂尔当时发宏愿要把马来西亚打造成一个发达国家,阿南达赶紧找了一个国际知名设计师,提出了要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建世界最高大楼的想法,整座大楼的设计风格都按马哈蒂尔的喜好来,还在其中一幢楼的顶部,专门给马哈蒂尔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私人办公室。
马来西亚双子塔
阿南达如此苦心经营,回报他的所得自然极其丰厚:
1982年,他被任命为中央银行董事;
1984年,他被任命国有石油公司董事;
“双子塔”立项后,他以3.78亿印尼卢比的总价拿下了这个项目,但是根据专业人士的估价,这个项目至少值10亿印尼卢比——事实上,阿南达也很快以这个项目做抵押,获得了10亿以上的银行贷款。
后来,他还获得了经营移动电话的唯一许可证……
2、至于超级富豪们对国家的经济增长没有贡献这个观点,作者史塔威尔嫌表达得不过瘾,还在书中反复补刀了另外一个观点:
超级富豪更多的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受益者,而非国家经济增长的驱动者。
在这里,史塔威尔搬出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是,超级富豪们控制的、需要特许才能进入的行业,它们的生产业绩,往往比总体经济的生产业绩差。
比如,根据泰国在2007年左右做的一个研究表明:在过去的20年里,农业和制造业和生产率增长,明显高于超级富豪们控制的服务业。
更显著的例子是,在资本市场上,超级富豪们控制的上市公司,收益一直都很差。
而在普通民众普遍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资本市场里,数不胜数的超级富豪以及二三四线富豪,利用各种不为普通民众所知的手段,愉快地玩着掠夺公众财富和增加个人财富的游戏。
比如:马来西亚的超级富豪郭鹤年和阿南达都曾做过这样的事,他们用私人公司的名义购买一个有价值的项目后,然后又利用障眼的操作手法,通过自己名下的上市公司,花费大价钱收购这个项目。至少中间产生的差价,不用想都知道最后进了谁的口袋。
这样的神操作,当然也曾在内地的资本市场多次变相上演过,比如某谊和某小刚就这样玩过。
02
除了上面的观点,史塔威尔还总结归纳得出,想要成为一个超级富豪,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
1、适应。
一个真正的超级富豪,需要像变色龙一样,灵活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去调整自己的身份。在政治贵人面前、在公众面前、在合作伙伴面前、在下属面前、在家属面前,甚至在情人面前,他们需要做到随时随地适应自己各不相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这样长期的身份变形,也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变形。
2、核心现金流量。
超级富豪最重要的护身符是特许经营权或许可证,这也是他们最核心的现金流量池。超级富豪们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守护这个流量池。但是归根结底,真正掌控这个核心现金流量的,还是他们的政治贵人。一旦政界的权力发生易主,他们的前功便即有可能尽弃,甚至发生财产被没收、自身流亡海外的杯具。
3、构建一个机构。
超级富豪们并不像他们对外宣传的那么忙碌,他们的主要工作精力花费在社交上,比如陪政治贵主打高尔夫这种。负责企业运转的事情,都是他们的下属在完成。除了专业的管理、技术人才,他们还需要一种特殊的人才,代替他们去完成那些隐密且不体面的事情。这种人才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特别低下。
4、玩转银行,以及资本市场。
超级富豪的事业需要大量现金周转,还有什么地方能比银行和资本市场产生更多的现金?在东南亚,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后面有政治权贵伴身的超级富豪想开一家银行,那是很轻松的事情。至于他们名下的公司,想通过上市的方式去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那更是撒撒水的事情。而一旦超级富豪们的银行开张了,或者其名下的公司上市了,他们对自家的银行或者上市公司是否能够赚钱则变得毫不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通过银行以极低的利率大量地贷款给自己的私人公司,如何将上市公司的钱通过各种障眼法转到私人公司的账上去。
在如何成为超级富豪这一块的内容里,史塔威尔摆出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
里面有很多事例,来自香港名声最大的,其名下公司已经将香港的港口、能源、通讯、媒体、物业、零售等产业都抓在手中的,超级富豪李超人——
(此处特别声明一下,其中的部分事例来自非正式采访,并没有得到李超人本人的首肯。比如悍匪张子强绑架李超人之子获得惊天赎金这种事情,一直就只在坊间传说,从来未得到李超人的证实。)
1、在超级富豪界有个惯例,大家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出身卑微的白手起家者,以此彰显自己的创业历之程艰难和现在的创业成就之卓越。
李超人也不例外,对外他喜欢说自己是教师的儿子,他父亲在当年是身无分文来到香港的。他的香港长江集团官网曾这样声明:“为了扛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李先生不到15岁就辍学,在一家塑料贸易公司找了份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1950年,他的勤奋、谨慎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让他有了自己的公司——香港长江实业。”
实际上,李超人读过几年书,辍学后在一个有钱的舅舅的公司上班,之后他娶了老板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妹。据业内人透露,李超人赖以发家的公司,其实是他岳父的产业,在李超人把公司做强做大的过程中,他岳母也给了他很大的经济支持。
2、李超人还喜欢对外展示他的勤俭节约,极具标志性的便是他手上那块戴了好多年的西铁城手表。有次《财富》杂志记者采访他,他便对记者说:“你的表太奢侈了,我的比你的便宜多了。”
但他的一位高级职员则对外表示,自己经常听到李超人抱怨那块西铁城手表是“该死的手表”。
3、李超人喜欢对外高调展示的事情还有一件,他从其上市公司中拿到的工资很少——2005年,他在长江集团旗舰公司只拿了1万港元的工资。
但有一点他是不会对外展示的,就是在香港工资是要被征税的,可上市公司的股息却不用征税(关于只拿“X元工资”这个点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是的,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板也曾这么玩过,这是一个著名的“有钱人的游戏”)。
4、李超人跟合作伙伴和下属交流时,经常说自己是“友好的狮子”。但在他的子女眼里,他的形象可不见得如此。据业内人士回忆,李家大公子有次在开会时打了会瞌睡,结果被李超人的尖叫声惊醒了,当时李大公子的反应就好像遭到了电击一样。
香港人还普遍认为,李超人的妻子也就是他的表妹是自杀的。她去世的那天,有人打电话给香港急救中心,说她可能吞食了过量的安眠药。但入院后她就去世了。李家说她死于心脏病突发。死亡证明说是“主动脉夹层剥离”。验尸官拒绝回答记者提出的是否用药过量的问题。
5、在我们的记忆里,李超人好像每天真的都像超人一样在忙碌,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才睡,中间需要不停地开会、谈判、做重大决定……
实际上,李超人的一天,一般是这样过的:
早上6点起床;
7点前到达高尔夫球场,开始打球,当然打球是辅助性的,主要目的是社交,跟政界达人、跟业内同行、跟生意伙伴……
10点左右到达位于长江集团中心70层顶楼、面积为整个顶层、带豪华游泳池的办公室,看看报纸(据说李超人特别在意跟他本人和其名下公司有关的媒体言论,哪家媒体发表对他不利的言论,他会马上撤掉在该媒体的广告),打打电话,主要是处理管理上的事务;
11点半开始做按摩;
下午1点吃午餐;
2点回到办公室,继续看报纸打电话……;
4点回家;
5点一般再做一次按摩;
6点半一般开始跟生意伙伴玩纸牌,完了商务晚宴;
10点左右睡觉。
对这种现象,一位新加坡富豪的财务主管,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们真的努力工作吗?他们只是在为他们的人际关系而工作……”
6、李超人能够成为香港的首席超级富豪,跟汇丰银行对他的支持有着很大关系。
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汇丰银行这家英国银行,可以说一直被认为是香港的中央银行。在李超人之前,汇丰银行是站队包船王的。在汇丰银行的支持下,包船王甚至在怡和集团的嘴巴下,抢到了九龙码头货仓有限公司这块肥肉。在众多吃瓜群众的加持下,这事还站到了香港历史上五大商战的第一大商战的位置。
但是,李超人的横空出世,让包船王的好日子走到了尽头。
1979年,在没有竞标的情况下,而且以低到离谱的价格,汇丰银行的时任大Boss沈弼把汇丰手中的对香港老牌洋行和记黄埔(地位仅次于怡和集团)的控股权,卖给了李超人。
沈弼
没有人知道沈老板这么做的具体原因。
但是,和记黄埔原有的资产,迅速让李超人摇身一变为香港首席超级富豪。
在这之后,李超人名下公司的所有商业事务,都是通过汇丰银行进行的。
1986年,沈老板沈弼退休时,李超人送他的告别礼物,是一个纯金的、高约1米的新汇丰银行总部的复制品。
这个新汇丰银行总部,便是沈弼在任时一手耗费巨资打造的。
有个事件这里必须需要插播一下:2018年底,在加拿大和美国政府联手导演的孟晚舟事件中,正是因为汇丰银行私自将孟晚舟的用户信息透露给美国政府,这才有了后面的美国捏造罪名。
7、在资本市场上,李超人跟其他超级富豪没有二样,“有钱人的游戏”玩得同样很溜。
他的长江实业集团永远只持和和记黄埔49.9%的股份,而不是更多,因为这样意味着这两家公司名下的合资企业都不用对外进行常规报告。也就是说,这些合资企业的管理合同、物资供应和其他资产交易,都不用面对外界的任何透明审核和评论。
1970年代后期,李超人的总助理是个名叫阿伦的欧洲人。在李超人收购和记黄埔之前不久,阿伦通过资本市场购买了17万股和记的股票。当香港内幕交易法庭就此对他进行指控时,他也爽快地承认自己是在李超人告诉他收购消息后买入股票的,并且提供了书面陈述。
但是,很奇怪地,最后阿伦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法庭撤销了他的案子,他很愉快地回到了欧洲,还在法国买了一个葡萄园。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新加坡的虎豹集团曾经购买了李超人的长江实业20%的股份作为投资,后来虎豹集团出了问题被列入政府的调查对象,如果此时虎豹集团手中的长江实业股份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中,李超人对长江实业的控股权便极有可能受到威胁。也就是在这时候,虎豹集团的总经理马格努斯突然跳槽了,跳到了长江实业集团。几个集团后,就有人发现,虎豹集团手中的长江实业股份,已经被李超人全部买了回去。后来,这事又被香港内幕交易法庭进行了指控,但是李超人和马格努斯都只受到了象征性的惩罚。
1984年,李超人的长江实业资金严重短缺。这时候,和记黄埔做了一件对它的股东尤其是小股东极不公平的事,在李超人的强制要求下,和记黄埔支付了2.56亿美元的特别红利,这些红利的大部分都进入了长江实业。在这之前,和记黄埔的总经理莫瑞才刚刚对外公开承诺,决不会让和记黄埔成为现金提款机。
1993年,莫瑞离职了,但是李超人让他继续留在了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的董事会,还支持他创建私人的证券公司。
据说1984年的特别分红事件后,和记黄埔有3位经理被辞退了,但每位经理都得到了近300万美元的补偿金……
03
2015年,新华社旗下新媒体“瞭望智库”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别让李某诚跑了》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来自国务院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院的罗天昊。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李超人在国内撤资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因为“瞭望智库”的背景,这篇文章受到了极大关注。
李超人本人也就此文章发表了一个特别声明。
他在声明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他只是一个商人,他所有的选择、行为,都是遵循商人这个身份产生的。
他写道:
“从我们长江实业的上市,到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的部分股权,都是地地道道的生意。有钱赚是生意人的根本价值,做生意要遵从双方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当年购买我们股票的股民们也都有丰厚的利润。虽然因为缘分我心怀感恩,但本质上是合法、合理的,相互都不需介怀什么。”
“现在网上各种对我的指责,说我忘恩负义,唯我是利,占了便宜之后转移资产到欧洲,面对经济危机不是承担责任而是全面撤资……我想写这类文章和赞成这些观点的,也是抱持善意,他们爱国爱民的心我能理解。但是他们不懂起码的商业原则,以及市场经济的运作真相,甚至于,他们不懂真正的人性。”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神化,也不要把我妖魔化,其实我像你们现在的同事,也像你邻居的老头而已。我和他们一样犯过错误,也和他们一样慈祥友爱。”
“我的生意或许部分不在中国,但是我的心一直在这里,根依旧扎在这里。我是潮汕人,也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也是加拿大籍,最终我们都是地球村的居民。”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看完了超级富豪们的各种发迹史和生意经之后,再来看他们白纸黑字的声明,心里头不由得就会有一种特别不适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快还反应到了生理上。
这种感觉,用大白话说就是:
跟吃到了S一样。
最后,建议大家再去搜一搜,李超人的资金撤到西方后,在英国和欧洲布局的都是哪些产业?
是的,他的资金在英国、在欧洲,还是长驱直入地走进了天然气、电力、水务、港口、机场、金融等领域。
其实由着这一点,再由着前段时间马校长的被巨额罚款,大家基本应该都能想明白:李超人为什么要从国内大举撤资,然后把身家都撤到英国和欧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