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如何在舆论战中垮掉的

500

1950年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决定对苏联的经济情况,做一次细致、全面的摸底调查。

这是一次别有用心的行动。

众所周知,1930年代,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次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大萧条。

但在同时期的苏联,却以惊艳的方式完成了一次从农业到工业的经济大飞跃。1932年,苏联用来集中建立重工业基地的机器设备,还有78%不得不依赖进口。但在1936年左右,只花了大概四年,这个高高在上的数字,便因国内的机器生产条件得到快速改善,锐减到了10%以下。

就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imon Kuznets都说:

“这一转移(从农业到工业)的速度,在苏联远比在其他发达国家中快得多……从1928年-1940年的12年里,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在其他国家需要30年-50年。”

大萧条让资本主义国家的股市和国民的经济及生活水准一落千丈,在一定程度上也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二战严重破坏了全球经济,苏联也不例外。

但在战后的全球经济复苏大比拼中,苏联绝对能占进榜首前三。

195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战前水平。之后一直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着。

而在当时的世界局势中,美国和苏联已在众目睽睽下公开“冷战”三年。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中情局突然组织了一帮经济学家,对苏联的经济进行全面盘查,其主要目的无非有两个:

1、对苏联的经济情况,有具体准确的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对本国的“冷战”判断及走势是有利的。

2、让苏联在全球的注目中出糗。

苏联经济数据当时对外的官方口径跟西方不一样,用的是“物质生产净值”(NMP)这种统计方式,西方用的却是“国民生产总值”(GNP)这种统计方式。两者的最大不同,是“物质生产净值”只保留了铁路货运这种跟实物商品直接相关的服务方式,其他的服务项目统统排除在外。

这样一来,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经济专家便认为,苏联官方发布的经济数据,存在着严重的夸大和水份。

美国中情局想给苏联的经济数据脱脱水,同时让苏联的脸面在一众国际伙伴前挂不住。

然而,让美国中情局打脸的是,经过一翻紧张认真辛苦的搜集、考证以及计算,他们用“国民生产总值”方式统计出来的数据,跟苏联发布的数据,基本没有太多差别。

苏联经济在战前和战后的增长速度确实很快,比同期的美国确实快得多。

对此结果,美国中情局不得不表示服气。

这事也就悄咪咪地过去了。

之后,西方专家们还估计,1950年-1975年,苏联的人均实际消费以年均3.8%的速度向上递增着,而同时期的美国的这个数据是2.0%。

实际上,1975年,苏联在轧钢、水泥、金属切割和金属制模机械、联合收割机等方面的产量已超过美国,在某些农产品如小麦、棉花、鱼、猪、牛奶等方面也是如此。

1980年,在每100人中,苏联的标配是37.4个医生,125张病床,美国却只有18.2个医生,58.5张病床。

当时的苏联,已经勿庸置疑地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世界超级强国。

然而,随着1980年代末期的到来,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他在经济、政治、舆论上做出的一系列改革,随着苏联经济不可遏制的滑落,以及苏联的解体——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苏联经济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创造的快速增长表示置疑和否认。

有西方观察家事后这样总结,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从昔日解封的政府档案中发生了什么新证据新秘密,而是纯粹因为下面这种观点产生的偏见:既然苏联体制这么快就结束了,那么它一定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脆弱很多,包括它的政治、它的经济。

最早的置疑来自苏联内部。

自从戈尔巴乔夫彻底放开舆论管制后,苏联内部便冒出来了许多批评这个体制的声音。其中不乏诚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但是别有用心的刻意贬低,尤其是针对苏联过往经济状况的贬低,也在各种发声。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声音,它们发声的渠道主要在国内,传到国际上的途径有限,而且即便传出去了,也会被人选择性地无视。

反而是刻意贬低的声音,尤其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欢迎,它们的发声者频繁被邀请出国参加各种会议。

这些刻意贬低苏联的声音,因此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了西方世界中评价苏联经济和其体制的主流意见。

在这些声音中,有一个声音来自一位名叫Grigory的苏联经济学家,他甚至置疑起了前文中说到的美国中情局组织经济学家计算得出的经济数据。

他用他自己的计算方法,重新对当年的苏联经济经过了一翻计算。结果,他得出的经济数据,远远低于当时的苏联官方数据,以及中情局计算得出的数据。

按照他的数据,1928年-1940年苏联的NMP的年增长率只有3.2%,而在苏联的官方数据中,这个年增长率是14.9%。

不出意料,Grigory的声音和他的计算数据,得到了西方世界的选择性地重视。

在华盛顿遗产基金会的经济支持下,Grigory根据他的计算数据发表的著作被大量出版,并广为发行。

这事到这里还没完,Grigory的著作的畅销,激起了许多阴谋论者对美国中情局的强烈批评。这些批评者认为,美国中情局是故意加大苏联经济增长数据的,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让大家以为苏联是个强大的敌人,从而让他们能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会想明白,给苏联体制加分,让苏联的国际形象强过美国,这绝对不会是美国中情局可能干的事情!

美国中情局当然不是吃素的,面对汹涌澎湃的批评,他们再次组织了一个调研小组,委托5位杰出的美国经济学家,对中情局之前调查得到的数据,做一次极具权威性的评估。

评估的结果是,中情局的调查数据是“内行的,合理的,谨慎的”,“没有发现任何系统造假的迹象”。

相反,Grigory的计算数据,则被认定为:“从方法论上说,Grigory的方法太幼稚,其他人无法再次算出他的结果”。

但是,在被美国主导的国际舆论环境里,美国中情局这次份量着实不轻的自证行动,却像一颗扔进大海的小石子,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1994年,美国《新闻周刊》这种级别的媒体,依然在一个专栏里如此评论中情局,“对苏联经济规模的惊人的误算,CIA所得的结果居然比实际大了3倍多”

1995年,《纽约时报》也发表社论说:“CIA简单地高估了苏联经济的规模。”

多年后曾被其某任领导人自曝“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窥”的美国中情局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历来无恶不作的自己,竟然还有被自家舆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那一天。

这只能说明,舆论的力量,真是诡不可测。

尤其当它遇到了一个集强大与邪恶于一身的主人。

再一身本事的人,面对这种处心积虑,还使得好一手推波助澜、众口铄金、借刀杀人把戏的对手,想不败下阵,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0年前,苏联不幸,不仅遇到了美国这种对手,还遇到了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这种队友……

30年后,仔细想想,借着新冠疫情的东风,关于病毒起源的甩锅和“《芳芳日记》”这种套路,何尝又不是30年前美苏“冷战”之中那些套路的翻版……

30年前,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苏共垮在了对其意识形态阵地的放弃,和由此产生的让其话语权的丧失。

30年后,在眼前这种局势下,怎么坚守自己的意识形态阵地,怎么树立自己的话语权,又怎么打好舆论战,无疑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资料来源:《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俄罗斯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