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邻居一句玩笑,我把弟弟从八楼扔了下去。”
有一天
有个朋友给卷卷看了一个
这样的抖音视频
她一边哈哈大笑一边问我:
肿么样,是不是很好玩?
我想了想
然后说:不好玩…
不是卷卷强行杠精
是真的觉得不好玩
甚至还有点生气
为啥?
你们是笑了
可孩子明明被吓得都哭了啊!!
这种视频网上还有很多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通过逗孩子玩
来获得关注
同时这些视频还有另一个共同点:
无一例外,那些孩子
都表现出了痛苦或者是恐惧
在网上一个很火的逗孩子的视频里
有一对父母甚至拿毛巾
蒙住几个月大的孩子
孩子在不停地挣扎
可父母却在旁边笑得乐不可支
卷卷在看到这些视频的时候就在想
如果你是视频里的孩子
你还能笑出来吗?
不光是上面那些视频
让卷卷无法理解
现实生活中另一种“逗孩子”的行为
同样让人匪夷所思
比如过年回家的时候
一些亲戚们就会这样“逗孩子”:
“你爸妈不要你喽~”
等到孩子害怕得哭了出来
他们不但不道歉
反而还会笑着来一句:
“哎呀,你这小孩怎么这么不禁逗啊?”
纳尼???
明明是你故意把孩子弄哭了
反倒怪孩子不禁逗??
这种事绝对不是个例
《生命时报》曾经发布过一则
名为“你最讨厌的逗小孩方式”的统计
其中“你妈不要你了”这句话
以19.3%的高票位居第二
也不怪大家都对这句话深恶痛绝
因为这种恐吓式的逗趣
带来的隐患是无穷的
2016年
武汉市一个七岁大的女孩
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
把只有两个月大的弟弟
从八楼扔了下去
导致其当场死亡
七岁,本是天真无邪的年纪
怎么会做出这种耸人听闻的事?
原来,邻居曾用
“有了弟弟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样的话来“逗”她
而孩子在这个年龄
是缺乏判断能力的
也没法分辨邻居所说的“不要你了”
是真是假
她的内心只有无边的恐惧
和本能的生存欲望
她想的是把弟弟扔下去
爸爸妈妈才不会抛弃自己
这样自己就能活下去了
研究表明
除了“你妈不要你了”
当听到比如“再XX我们就不喜欢你了”
“再给你生个弟弟妹妹吧”
“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这样的话的时候
都会让孩子产生生存危机
以及自我怀疑的感觉
更严重的是
这会促使孩子做出伤害自己
或者伤害别人等极端的行为
尽管这样
大人们仍然没有意识到
这些话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
之前在一个综艺节目的颁奖典礼上
郭德纲给沙溢与胡可的孩子—安吉颁奖
当着安吉的面
郭德纲调侃说:
“安吉怎么看都像是我和胡可的孩子”
沙溢为了避免尴尬
笑着打圆场:
“太不像话了郭老师,我家老二都说像岳云鹏,
你再说这老大像你,我这都没法活了”
本以为这样
这个尴尬的玩笑就可以过去了
结果郭德纲又来一句:
“没事,说明你们家人好客。”
后来郭德纲要把奖杯给安吉时
主持人提醒郭德纲说
奖杯应该让爸爸沙溢来颁发
郭德纲一边把奖杯给沙溢一边说:
“我以为是亲爸爸给发的”
紧接着又对安吉说:
“这个也叫爸爸啊!”
台下哄堂大笑
在典礼结束后
很多网友都指责郭德纲
不应该当着安吉的面开这样的玩笑
而郭德纲发微博解释
说他和沙溢夫妇好多年的关系了
这种程度的玩笑根本没什么
对,郭德纲可能觉得没什么
沙溢胡可夫妇可能也没上纲上线
但是从头到尾
有谁问过安吉的感受吗?
本来活泼好动的安吉
在郭德纲一次又一次的逗弄下
整个人情绪都低落了
一直低着头不说话
这些大人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是真的非得把孩子弄得低落了
甚至是哭了
才会开心吗?
今天卷卷就来跟大家掰扯掰扯
那些喜欢“逗孩子”的
大人们的心理问题
大人们开孩子的玩笑
其实都在抱着一种希望孩子的反应
与自身期望相符合的心态
而这种期望
不过是想看到孩子害怕的哭声
能让一桌子大人笑出声来
看到孩子生气、着急、摔倒、
不知所措等表现而感到好笑而已
然而很多人是不承认的
甚至美其名曰
“没有恶意,只是觉得孩子可爱,所以才开心”
但这种奇怪的愉悦感
其实是来自于人内心
因欺压弱者、凌驾于他人之上
掌控他人所产生的优越感
根本就不是什么因为孩子可爱
不信咱们就换个角度想想
如果把这种玩笑
放在成年人社交的环境里
会是什么样?
如果一个成年人
把另一个成年人喜欢的东西抢过来
等着看对方着急
或是对正在热恋的情侣其中一人说
TA不要你了
这些人会怎么样?
肯定不会像孩子一样当真
或者表现出痛苦和恐惧
而是还回去一个白眼或者一个巴掌
当然了
这种反馈就不是“逗孩子”的人喜欢看到的了
因为这种反应没有让他们得到快感
这种需要借由对方的反应
来满足自己的状态
从心理学上说
是“自我分化”不足的表现
“自我分化”是家庭治疗大师
莫里·鲍文(Murray Bowen)提出来的概念
指的是意识到他人和自己不同的能力
通俗地说
一个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
能够意识到别人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而且跟自己是不一样的
不会有让别人满足自己期望的这种想法
更不会将别人“物化”
当做让自己开心的工具
比如在逗孩子这件事上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
能理解“你爸妈不要你了”这种话
对孩子内心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和恐惧
而尽量去避免说出这样的话
但是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会觉得
你看,我用这种方法逗你
我都笑了
你怎么不笑
反而哭了呢?
这孩子真奇怪
这类人群需要借助他人的反馈
来确立自身的价值
因此他们无法忍受
别人和自己的期望不一样
所以他们通常会采用欺负别人
或者强迫他人服从、认同自己
这种欺压弱者的方式
来满足自己的期望
同时达到一种病态的优越感
不过,他们的问题也不是没来由的
导致他们自我分化程度低的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就是他的童年
缺少被人尊重的经历
换句话说
他的长辈在他小的时候
也是这样对待他的
这种记忆扎根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等到他们在对待小孩子的时候
就没有把孩子真正当成一个
思想感情独立的个体去对待
也没有学会尊重孩子
他们更多地以为
孩子是一个人格不健全的生命
因为年龄小
所以没有自我意识
更没有什么心灵“受伤”的概念
让人难过的是
不光大人们会有这种想法
就连心理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都没法准确判断
孩子具有自我意识的年龄边界
直到近几十年
发展心理学界一项著名的研究
才揭开了儿童自主意识的神秘面纱
在实验中
研究人员让孩子们观看录像
录像中有气球、爆米花、海浪等等
在播放到爆米花画面的时候
研究人员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我把手伸进去,
我能抓一把爆米花来吃吗?”
三岁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一能答对
而四岁的孩子答对的比例升到了近90%
这证明孩子一般要到四岁以后
才能分辨出电视中的事物不是真的
这时候他们才会真正有“感知”存在
令人遗憾的是
哪怕我们知道了小孩子
开始具有感知的年龄
但由于小孩子心智未开
无论我们怎么努力
能够探知的也只是少部分
任何一个心理学家
也无法完全体会到
作为一个孩子的体验
但是反过来想想
我们其实也没必要
去完全体会孩子的认知
因为要知道TA的心理状态和心情
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因为他们往往把喜怒哀乐
全写在了脸上
而我们需要做的
就只是放下自己的种种预设
去观察他们的感受
就能知道他们害怕和妈妈分离
害怕那些带有恐吓性质的话语
喜欢那些在我们看来很幼稚的玩具和布偶
喜欢电视里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
也就是说
我们只要用心去发现
去感受他们的感受
就会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那个世界可能跟我们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但如果能做到尊重他们的不同
我想
这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