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骂自己一万遍:‘你怎么还不去死!’”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呢?

总是习惯性自责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

不管造成了什么问题

总是第一时间把问题归结在自己身上

为什么这种小事也做不好?

为什么连自己也管不住?

为什么自己这么无能?

为什么自己这么弱小?

越陷越深,到最后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每天恨不得都把自己骂上一万遍

说实话

这样的人特别特别多

卷卷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朋友

跟别人说话

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

“我感觉自己好差劲儿”

只要聊到自己就眼神飘忽、神态落寞

好像自己就是个无恶不赦的罪人

什么事都做不好还老给别人找麻烦

可事实上

她工作能力很好、人长得也很好看

很难想象是什么让她这么苛责自己

我们眼里明明90分的她

可能在她眼里连10分都不到

如果你自己就是这样的

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卷卷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陪伴

在心理学上

我们对总是过度自责的人有个专属称呼:

“冒名顶替综合症”

500


“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是一种在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被外界认同、但却总喜欢贬低自我;低估自己的成就,将成就归功于外界因素;觉得自己像个“骗子”和“冒充者”,他们时刻担心被“发现”,被“识破”,好像自己就像戴上了一个假面具一样,随时害怕被别人撕掉。这,就是“冒名顶替综合症”。

有研究表明

超过70%的人都至少有过一次

“别人眼里的自己的成就并不属实”的想法

看到这个数据卷卷也着实吓了一跳

真的是十分普遍了

换句话说

其实大部分人在获得成就的时候

都会有这样隐隐的困扰

“我就是运气好,

才能坐到现在这个位置上……”

“我根本就不值得他们这样崇拜,

我再也做不出那样的成就了……”

连那些名声在外的名人也不例外

500

美国的一位学者也曾做过一项研究

采访了一些成功的成年人

结果发现有33%的人

认为自己的成功不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说

冒名顶替综合症们最大的特征就是

习惯于把失败归于内因:

性格、智商、能力

却把成功归于外因:

机遇、运气、时机

即使获得了成功

他们也难以获得自信

甚至会经常处于一种对人生不确定的迷茫中

无法从自责的阴影中走出来

这样下去的后果

很可怕

那么,冒名顶替综合症们

是怎么学会了过度的自责呢?

一、小时候被人指责的太多

正如弗洛伊德说: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攻击自己,

除非他经历过不断被否定被攻击的童年。

 

过度自责的人

一般在童年也通常有着

苛刻、高标准、完美主义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用着自己畸形的标准

要求着孩子完美又全能

碗没刷干净

500 

作业太多

熬夜也做不完

500

发烧了

500

喜欢指责孩子的这些家长

并不考虑孩子的立场

对那些显而易见的客观事实

一概无视

将所有的错误归结于孩子的无能

而对于那些孩子值得称赞的地方

视而不见

指责之下的孩子

看到的也自然而然就是全是自己的缺点

并在一天一天将他无限放大

形成习惯

长大了

即便身边没人再指责他了

他自己就会自然而然指责自己了

同样的,在孩子和其他人产生矛盾时

这些父母通常也是指责态度:

“一个巴掌拍不响。”

“凡事从自身找问题。”

500

500

500

可是人家有两个巴掌呀!


孩子一方面需要面对自己的委屈和弱小

一方面需要承接父母无力又愤怒的情绪

面对父母的指责

他们还没能学会客观地思考

就被这些情绪淹没

他们感受到的是

这个世界是不由自己掌控的

这种无法掌控产生的原因

既有别人伤害的不可控

也有父母的指责带来的不安全

还有对自己蔓延的情绪无法处理的失控

面对这些失控的事情和感受

他们能从失控的世界夺回点什么的方式

就是自责

是是是

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

都是我的错

通过自责

在那些不公平的事件中找回心中的秩序

通过自责

在父母的指责中保护自己对父母的爱

通过自责

重新感受到对一些事物的控制感

这些自责在成长的过程

不断发展

形成了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不断审视所有的事情

沉溺于对自己的苛责

以此来安慰曾经那个

在父母的攻击下

在不公平的事件中

在不安无秩序的世界间

紧张不安、瑟瑟发抖的自己

如此,才能获得心里片刻的安宁

 

二、自恋

 

这样过度自责的方式

还给我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控制感

可是

过度自责

带来的也不可避免是虚幻过度的控制感

也就是说

“冒名顶替综合症”的核心

其实是“自恋”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500

500

怎么你考98那么伤心

看着我考59还安慰我没事

 

可他们的难过伤心

对自己的指责

却仍旧是那么真切沉重的痛苦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与大多数人看待自己看待世界是不同的

在这自责的背后是:

500

 

这种严格的要求促使他们变得优秀

却也会带来非常多负面的影响

由于从内心深处对世界不可控的感受

从父母那学到的他人是不安全的感受

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一件小事没做好

不断担心身边的人会不会因此讨厌自己

上班迟到

不断担心领导会不会因此讨厌自己

任何一点小差错

都能全面引爆他们极力压抑的那些失控的感受

而当面临问题或者挫折

将问题归因在自己身上

激烈地攻击自己

极端地贬低自己

这种攻击和贬低在一瞬间

就能否定自己所有曾做好的事情

剥夺自己所有的价值

500

试想一个人认为自己连一丁点价值都没有

他会生活在什么样的痛苦绝望中?

可以说

自责是切实地

不断剥夺着一个人的生命力

而拥有健康的自恋的人

在面临问题或挫折

能够全面地进行归因

将情境的责任还给情境

将他人的责任还给他人

客观理智地反思自己的问题

并能接受现在的自己是有局限的

才能对自己有稳定清晰的认识

而不断朝着定下的目标完善自己

总而言之

过度的自责所带来的仅仅是

虚假的控制感

对于事情的改变和自己的成长毫无用处

与其活在自己是全能的假象中自责

试着去面对这个世界

试着去面对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吧

  

总是自责的人

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呢?

1 允许自己犯错

很多时候

我们自责的原因

仅仅与自己有关

这时候要学会对自己说

没关系,慢慢来

减肥的今天又喝了奶茶

没关系,慢慢来

今天的计划又没能完成

没关系

重新看看自己的计划是不是不太合理

没关系,慢慢来

今天又没能好好听朋友说话

没关系

你今天太累了

情绪太过耗竭,只想静静

没关系,慢慢来

500

你被催促着坚强长大

被催促着迅速成熟承担责任

被要求着优秀完美

现在,回头看看

你欠自己太多的“没关系”


2 正确归因

当一件让我们自责的事情

与情境、他人有关时

要学会正确归因

回想一件最近让你非常自责的事情

500

将情境的责任还给情境

500

将他人的责任还给他人

500

正确归因并不是要推卸责任

而是让一个总是过度自责的人明白

生活中任何事情

都并不需要你负全责

甚至很多时候

它只是就那样发生了

既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

也不是因为你没做什么

3 建立自我肯定的习惯

除了正确思考让我们自责的事情之外

关注那些我们做好的事情

也是帮助我们走出自责的好方法

从达成那些微小可行的目标开始

学会奖励自己

在完成自己定下的一个小目标时

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

可以是杯奶茶

可以是一场电影

可是是一顿火锅

学会喜欢自己能够帮助我们

在自责和自己之间建立起缓冲带

在自责再次来袭时

不至于在一瞬间剥夺自己所有的价值

能够有一个缓冲时间来审视那些“错误”

最后

你不是神

也不是任何人的拯救者

你仅仅是一个普通人

会难过、会沮丧、会愤怒

会有做不好的事

会有做错的事

如果你忘记这句话了

卷卷想对你说:

“没关系,慢慢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