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优等生”转型期过半,缘何又成了“退保大户”?丨正经深度
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600字)
【正经社“保险之道”观察之20】
中信保诚人寿应该可以过一个相对轻松的25岁生日了。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25年二季度,中信保诚人寿已经连续4个季度实现盈利,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连续8个季度保持了上升。
一年前启动的战略转型已经初见成效。
但是,另外两组数据无疑给轻松的气氛增添了几分沉重:2025年一季度以来,综合退保率再次回升,而且达到行业偏高水平;投资收益率继续低于非上市寿险企业投资收益率中位数。
2000年10月13日正式挂牌的信诚人寿(2017年5月获准更名为中信保诚人寿),由于独特的股权结构、稳健的业绩增长以及合资险企中的领先表现,一度被业界称为“优等生”。

然而,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突然颠覆了其外部形象,“黎康忠-赵小凡时代”的公司治理、产品结构和投资策略问题亦逐渐显露出来。
2024年3月,常戈调任党委书记之后,主持制定了一个被概括为“1628”的战略规划,正式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战略转型。如今,转型期已经过半,业绩逐渐回暖,但“以客户为中心”的承诺似乎还没有兑现。
1
“优等生”的下落
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信保诚人寿经历了公司成立以来业绩下滑最大的一段时期。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提供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至四季度,虽然中信保诚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仍然保持了正增长,分别同比增长7.77%、20.44%、1.22%、18.69%,但是净利润同比增速已经由正转负,分别为-87.35%、-50.72%、-35.71%、-50.3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49.34%一路下降至131.9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则从252.37%一路下降至226.59%。
进入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双双转负。
2023年一季度至四季度,中信保诚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分别只录得97.02亿元、73.33亿元、65.32亿元、80.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50%、11.33%、-8.54%、-2.54%;净利润同比增速下滑更为明显,分别达-21.92%、-104.90%、-1050.00%、-151.74%,净利润分别只录得0.57亿元、-0.15亿元、-4.37亿元、-4.32亿元;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13.16%一路下降至94.0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则从202.88%一路下降至187.88%。
2024年前两个季度,中信保诚人寿的亏损有扩大的趋势,一季度和二季度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517.54%和-17453.33%,分别只录得-8.08亿元和-26.33亿元;受净利润下降的影响,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86.5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73.15%。
从2022年至2024年二季度中信保诚人寿的业绩变动中可以看到,同净利润同比增速变动幅度相比,保险业务收入变动幅度相对较小。2022年一季度至2023年二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仍然保持了正增长,但净利润同比增速已经转负;2023年三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出现了负增长,但净利润降幅远远大于保险业务收入。特别是2024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变动幅度与净利润同比增速变动幅度的反差极为明显。
2024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1.90%和1.10%,但净利润同比增幅竟分别高达-1517.54%和-17453.33%。
由此可知,期间的净利润变动与保险业务收入关联不大。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净利润的大幅波动呢?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2022年至2024年的年度信息披露报告共同指向了资产减值损失和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以及退保金。根据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披露的数据,2022年,中信保诚人寿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达3.91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60亿元;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计提达115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0.83亿元;退保金达13.96亿元, 比上一年增加3.44亿元。2023年,上述三项指标分别增长至25.50亿元、1397.81亿元、17.27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加21.59亿元、238.15亿元、3.31亿元。2024年,47.75亿元、1617.26亿元、21.28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加22.25亿元、219.45亿元、4.01亿元。
上述三项指标的变动曲线与同期净利润的变动曲线平行,表明它们与净利润的波动存在强相关性。
一般来说,寿险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对应的主要是投资类资产(比如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投资资产,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固收类投资资产和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信托计划等另类投资资产)的减值损失,揭示的是投资策略的问题;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对应的主要是保险合同对投保人的承诺(比如身故赔付、满期给付、年金领取等),揭示的是产品结构的问题;影响退保率的因素比较多,但是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主要跟产品类型及销售行为有关,部分反映了公司内部治理的问题。
2
被迫战略转型更多精彩,详见:(前“优等生”转型期过半,缘何又成了“退保大户”?丨正经深度)【《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