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劳动者有铁饭碗并不是什么坏事,四十多年来对“铁饭碗”的污名化可以休矣
普通劳动者有铁饭碗并不是什么坏事,四十多年来对“铁饭碗”的污名化可以休矣。
谁也没说过铁饭碗等于不干活,等于可以不遵守纪律,等于躺平和磨洋工。实际上,有铁饭碗、有归属感的人,更可能为事业和社会贡献本职工作额外的力量。
我爷爷和姥爷那时候,无关行业的工人跟现在的解放军一样,跟着去抗洪,还会义务劳动。你让现在的企业职工这么干试试看?
铁饭碗+组织,让人们本能地可以考虑自己之外地事情。因为自己的事情有人替你安排了。人的自私和惰性不会因此而轻易消失,但取消铁饭碗绝不会变得更好。
懒惰和私心从何而起?当人们看到存在两条轨道,两个可能性时,互相猜疑就出现了。我可以少干一些,谁让你多赚了呢。一点蝇头小利,就把劳动者分化了。
只要有奖励或另一个可能性,人们就会想:这是怎么得来的?靠努力还是关系?还是各种标签(比如妇女名额、少数民族名额——而这妇女和少数民族内部,大家还是会继续猜疑——他这是靠努力还是靠关系?)
更何况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出现了愈发巨大的收入鸿沟。
在这种情况下,自觉没有关系、没有资源、没有环境的人,才更可能产生躺平心态。
接下来,过度竞争、内卷、劳动者重新被物化、女性劳动者被系统化歧视、男女之间的误解、不同年龄之间的对立,慢慢就应有尽有了。
当然,并不是说新闻里的那个公务员有理由躺平。实际上他为什么旷工我们不知道,也不感兴趣。违反纪律就应该受罚。
但这个热搜话题对“铁饭碗”的错误解读是有害的,这标志着一个错误概念在几十年来的延续和深化。
现在,也有人做本职之外的贡献,这很难得——但只能靠信仰和情怀。打零工的人,可以是社会主义者;端着残存铁饭碗的,却也可以是资本的信徒。
然而,没有铁饭碗还做义务劳动的毕竟是少数。实质上就是,铁饭碗普遍消失后,再加上各种自由化思想、个人主义教育的影响,年轻人连结婚生子这个延续种群的本能都快戒了——因为相对于“事业”发展的机会,这些也是额外的、无关的“贡献”。
永远不会有人在你晋升时考虑你为家庭和孩子做过什么,而这些又是不是间接对社会的贡献。公与私之间或许没有那么大矛盾,但私与私之间的矛盾一定很尖锐。你为孩子做得多,替老板和上司做的就少了。
于是,他们这代人也开始把生孩子解读为为父母、为国家、为社会生——而他们并不想为不能保障后半生的社会做任何“额外”的事情。
打破劳动者铁饭碗,才会保护好人类社会极少数人可能代代相传的金饭碗。
如果说这是成功的变革——那人类社会还能怎么更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