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交通乱象根本在于管理不力, “治理”和““整治””有重大区别。

一切交通工具安全与否,都是以实施有效管理作为基础的。

机动车是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牌照,有驾照,有保险有年检,以及遍布各个道路的电子眼。在这些措施下才保证了机动车安全驾驶,只有在违反这些规定和道路法规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事故。毫无疑问这些有效的管理才是机动车安全的保障。

你不信现在要把机动车像对待老头乐一样管理,没有驾照,没有牌照,没有电子眼,那你敢上街吗?只怕你上街分分钟就会被撞死。

和机动车管理比起来,非机动车没有实施最有效的管理。人力自行车三轮车没有牌照,随便买随便骑。电动自行车有了牌照照样闯红灯,走逆行超速。至于多年来的违规三四轮老头乐,更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因为没有实施像机动车一样最有效的路面管理,没有电子眼,也没有那么多的警力,现场监督执法基本空白,非机动车道上的乱象成为最难管的。

由于难管,更不愿意投入管理成本,现在百姓最需要使用的三四轮索性连管也不管了,直接宣布违法违规一刀切取缔了。

其实,所有车辆的安全问题不仅仅在车辆本身,更重要的是直接在管理上。

老司机开一辆没有年检的旧车,只要遵守交通规则小心驾驶,同样可以不发生事故。而一个年轻司机,开豪车有牌照有驾照手续齐全,但违章驾驶,却发生车毁人亡。那你说是车的问题还是人的管理问题?

可是我们现在本末倒置,不说管理责任缺失,只强调说车辆违法违规,只说老年人素质低不遵守法规,只宣传少数人疯狂驾驶发生事故,只突出宣传把危险放大,既然存在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不在管理上下功夫呢?

管不了,管不好,不愿管,懒得管,放弃管,才是取缔背后重要的原因。

在清理电动三四轮车过程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叫做“整治”。

“整治”和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整治”透着一种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态,是一种惩罚,一种强力约束,一种冷漠的绞杀。一个“整”字透着管理者对群众的不信任,变得只有强势没有服务,“整治”的结果不是让你信,而是让你服。

而管理和治理,却是从管理的目的出发,以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管理的目的是让其有序,是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不是只求面子和形象。就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初衷和动机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出一切努力,也要把问题解决,而不是简单粗暴。可是我们的“整治”结果确是让城区老年人无车可用,出行难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剧。

两个词所代表的含义,强烈表现出对社会治理上态度不同。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再有缺点,也不是“整治”的对象。从我们国家管理政治制度上来说,只有“治理”不存在“整治”,因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封建社会的官府,人民群众不是“整治”的对象,而是服务的对象。对一切不符合法律法规的现象,需要的是“治理”,而不是高高在上你不服我就整你,这种心态和做法,即便“整治”成功了,也使人民群众和政府离心离德。

但愿这个词从我们各种管理上消失,重回健康的政务生态。

北京“整治”老年代步车还有一个口号,叫做“净路面”。

路面不干净不整齐了。谁是路面上的渣子需要扫除干净?

老头乐是渣子。可是把老头乐清除了路面就干净了吗?非机动车道该乱还不是一样乱,机动车该堵还不是一样堵?

倒不是马路需要“净”,而是落后的管理思维需要清理和“整治”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