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去世!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据新华社消息: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500

关于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这几年网上几乎年年都有,但都是一个接一个的谣言。

最近一次流言发生在今年3月19日。清华大学3月20日上午出面辟谣,表示杨老当前身体健康。

杨振宁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10月1日,这天既是国庆,又是他的生日。

500

他的夫人翁帆将家中布置一新,还在窗户贴上了“103”的庆祝字样,看起来喜气洋洋。

上午,清华大学的几位同事到杨振宁家中,一起庆生。

103岁的杨振宁跟大家有说有笑,精神矍铄,没有丝毫病态。

500

为了记录这一美好时刻,杨振宁还挥毫泼墨,手腕稳健,字迹清晰。

没想到仅仅过了18天,又传出了杨老去世的消息。

但在昨天之后,不会再有杨振宁去世的消息了,因为他真的走了。

103岁,中国人称之为喜丧。但对于科学界来说,这是莫大的损失,因为他是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留学美国公费生,回国后成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后到清华大学任教。解放后,任复旦大学任数学教授。

他的母亲罗孟华文化水平不高,1919年,应父母之命与杨武之成婚。婚后,两人感情甚笃,终身不渝。

500

十个月大的杨振宁与父母在合肥四古巷故居合影。

此时,杨武之已顺利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合影之后,随即只身赴美。

那时的中国,军阀林立,年年混战。政治上受人操纵,经济上仰人鼻息,积贫积弱,很多知识分子都怀着一颗“科学救国”之心,杨武之就是其中之一,1928年,他回国后,就专致于培养数学人才。

没想到他的儿子就是个数学天才。

1930年,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少年时光。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15岁的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1938年初,杨家历尽艰辛,抵达昆明(西南联大),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

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大。1942年,杨振宁从物理系毕业,进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1944年,杨振宁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500

1945年,杨振宁作为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他以论文《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留校工作,与物理学大师费米交往密切。1949年,在费米和泰勒两位著名物理学家推荐下,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从事基础物理理论研究。

1952年任终身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他们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深刻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基本粒子领域的许多重要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00

除了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就之外,他在美国还与杜聿明的千金杜致礼在中餐馆意外重逢,两人从普通朋友变成了夫妻,先后生下了三个小孩。

1964年,为了家庭和个人事业,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回忆此事,杨振宁坦言“曾考虑了很久,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

实际上,美国方面在1956年就鼓励他加入美国国籍,但他内心挣扎了8年。另外,他的父亲杨武之一直希望他能回来。

台湾当局则在竭力拉拢杨振宁,想利用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声誉做政治文章。

杨振宁选择留美,这是他个人的选择,而且他是杜聿明的女婿,顾虑肯定也比别人多。

他的父亲对他的决定非常失望,杨武之先生直到1973年5月12日在上海去世时,还对儿子的国籍耿耿于怀。

杨振宁后来说,“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父亲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1971年初,他给父亲杨武之写信,表达回国探亲之意。

杨武之立刻将这一消息向周总理报告。1971年夏天,杨振宁顺利回国访问。

500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杨振宁夫妇,还有他的岳父杜聿明夫妇。

他在北京与上海逗留了各约两周时间,参观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访问了中科院三所机构,并重访母校(改名为北京31中学)

他还去了合肥,参观“大寨”人民公社……

回到美国后,他在纽约州立大学发表了《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主旨演讲,座无虚席。

他热忱且真诚地赞美了在中国处处可以看到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最后,他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来结束自己的演讲。

1973年7月17日下午,毛主席在书房里亲切接见了杨振宁。

500

这是他第四次回国探亲,终于见到了敬爱的毛主席。

主席第一句话便是:请代我向你岳父杜聿明问好!

会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道别时,主席说:“很感谢你这位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

望着已经年迈的毛主席,杨振宁有感而发:“谢谢主席,感谢您今天和我讨论物理,我也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主席笑着说:“你可不要这样讲,这句话不对,这不科学。”

毛主席逝世后,杨振宁顶着各方巨大压力,在美国参加了毛主席追悼大会,并发言,他说:

在艰难的道路上,带路的是毛主席;在巨大的牺牲中,带路的是毛主席;在取得辉煌的成果的每一个过程中,带路的是毛主席;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毛主席就是中国的明灯,是中国的舵手······

杨振宁作为一名极具声望的华侨,在当年那种国际环境下,为新中国争取海外华人华侨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00

在中国访问时,他还见到了他的挚友邓稼先。

邓稼先告诉他,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他听完激动落泪。

杨振宁回美国后,邓稼先还给他写信,信中说: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

邓稼先的信件,已收录于杨振宁夫妇编著的《晨曦集》(增订版),由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8月出版。

其中有一封信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2021年9月22日下午,在杨振宁百岁生日活动上(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杨振宁就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演讲。

这是为了缅怀邓稼先先生,也表达了邓稼先信件对他的触动之深。

邓稼先的良苦用心,他是明白的,哪怕到了100岁,他也没有忘记。

500

网上总有将杨振宁与邓稼先放在一起比较的文章,但这种做法欠妥,别忘了他们本身就是至交好友。

从科学知识专业上来说,我们连给两位提鞋都不配,无法妄加评论他们在学术领域的成就高下。

有人说杨振宁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比邓稼先厉害,那么,钱学森呢?他也没有拿过什么诺贝尔奖,就不厉害了?

从家国情怀上来说,杨振宁先生非常清楚自己身上的中国魂、中国血脉。否则,他也不用放弃美国国籍。

反过来说,用邓稼先去做杨振宁的参照物也不合适,因为邓稼先太伟大了,钱学森也一样。

但如果用那些一碗狗粮而污蔑中国的知识分子败类与杨振宁先生相比。那么,杨老就会显得很高大。

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成就已经摆在那里,难道他回国还图升官发财?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多方募集资金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中国的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2003年,81岁的他正式定居于清华园,还为居所取名“归根居”。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叶落归根,浓墨尤温。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对华人科学家的表率作用。

500

2005年,他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20年过去了,预言基本都实现了。

杨振宁遭某些人“恨”,主要是因为他一直在反驳“中国人的人种、文化、传统、体制不如西方”的谬论。

2009年之前,杨振宁就呼吁:“中国知识分子要大胆争夺国际话语权。”

杨振宁早就看破了西方那一套,但却伤了那些“唯西方马首是瞻”人的心。

它们用文章和漫画丑化杨振宁,说他是“极端民族主义者”,甚至攻击他的私生活。

现在,我们有了六代机、有了空间站、有了新能源汽车、有了量子卫星……还有全球最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杨振宁对中国人的信心,对中国体制的信心,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有什么问题吗?

毛主席、周总理都对杨振宁礼遇有加,这充分说明了国家的爱才之心。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无论回来早,还是晚,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必然的前提。

借用彭桓武同志的一句话: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雪中送炭者,值得敬仰;锦上添花者,亦是人杰。

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

愿杨老一路好走!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