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首先你得懂点学习学和睡眠专业知识!

作为一个知乎答主,近期有人邀请回答两个关于青少年教育的问题:

500

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真的吗?

二、为什么孩子上课都听懂了,考试却不会?

这两个问题其实都与认知心理中的学习学有关联,其中第二个问题简单些,根据认知原理和过程很好解释。

复杂的是第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能够赢在起跑线并持续领先的孩子,在人群中可谓凤毛麟角,这样的孩子和家庭大多备受关注,而把孩子折腾垮在起跑线的例子也不少,这样的孩子和家庭大多无声无息,或在暗中疗愈或者已经酿成悲剧。

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家长都知道,孩子语言启蒙的黄金期在五岁前,如果孩子在英语环境中生活从小就懂英语,如果在汉语环境中生活从小就会汉语,如果生活在中国古代就从小懂得基本的古汉语。

唐玄宗时期,玄宗李隆基让张说测试天才儿童李泌,张说请他以“方圆动静”为主题展开话题,张说先展开话题说道:“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马上回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唐玄宗大喜之下不但赐束帛,还下旨李家说:“善视养之。”

但是在数理类知识的学习方面,不少青年期极有成就的大家,童蒙期也可能无所建树,甚至表现得语拙行迟,仿佛学习能力低下似的。爱因斯坦是过去的典型例子,从职高生逆袭成麻省理工博士的周信静是当代的典型例子。

500

数理类知识的学习,其学习过程与语言类知识区别很大。语言类信息积累,需要的是不断重复和及时复习,然后变成长期记忆。而数理类知识有个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别人无法代替。

世界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曾在《儿童心理学手册》中提出了认知结构S→(AT)→R公式,意思是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到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而认知结构(T)涉及图式(scheme)、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四个基本概念。

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这些认知过程,老师和家长都是代替不了孩子的。所以学习数理类知识关键不在于拼时间和重复次数,而在于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兴趣,采用合适的方式促进理解,用适量的变形题锻炼迁移知识的能力,让孩子的认知结构在完整的认知流程中达到新的平衡。

“为什么孩子上课都听懂了,考试却不会”,不就是孩子一个知识点还没吃透,没有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就被家长布置的海量的学习任务转移了注意力。

中国人的心态,自古以来最喜欢提倡笨鸟先飞,提倡头悬梁锥刺股,提倡映雪囊萤苦读,提倡拳不离口曲不离手,这种思维模式与“耪地耪得勤,寸土都生金”的思想内核,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注重勤奋而不注重规律摸索和效率提升。自古以来有累死在地里的农民,也就必然有被学习和考试压到疯癫的孩子。

其实农业思维的机械重复,只适用于低端语言和部分技能的学习,千万不能把这种经验往数理逻辑知识学习上套。所以对于有语言天赋的孩子,确实应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有艺术天赋和技能特长的孩子,也应该创设环境让他们在兴趣养成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自尊。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部要求,课外培训不得进行学科培训的原因之一。

至于数理逻辑知识的学习,对于所有的孩子而言,都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能够起跑就轻松超越,在过程中还能保持匀速,在冲刺时加速的人极其罕见。对于多数孩子而言,他们只要起跑不掉队,中途能够不减速,往往结果不会差。这类孩子如果过度加压,逼他们学习过多的知识和技能,连睡眠时间都严重不足,他们会很容易出现身心问题,严重的会记忆力直线下降,智商越来越差,最终毁在家长的逼迫和期望中。对于后面一类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说法就是纯毒药。

这里引用一些来自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与生活》的睡眠知识:

在睡眠期间会周期性间隔出现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NREM)。在前4个睡眠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完成一个周期需要90分钟,快速眼动睡眠持续大约10分钟。在整夜睡眠中,你会经历4~6次这种100分钟的周期。NREM占整个睡眠时间的75%~80%,而REM睡眠则占睡眠时间的20%~25%……在人的一生中会发生睡眠模式的巨大变化(见图5.4)。你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每天睡眠16个小时,将近一半REM睡眠。到50岁的时候,你也许只睡6个小时,只有20分钟花在REM睡眠上。年轻人通常每天睡7~8个小时,20%的时间是REM睡眠。

500

这里最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的绝对睡眠时长,对照最上面的那条黑线,9岁的孩子睡眠时长都在9小时以上,以这个标准来比对,中国的孩子普遍存在睡眠严重不足的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还写到:“睡眠剥夺对认知表现会产生广泛的负面效应,包括注意和工作记忆方面的困难(Banks & Dinges, 2007 ),睡眠剥夺也会损伤人们的运动技能。例如,睡眠剥夺后的司机比睡眠良好的司机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而睡眠不足也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譬如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头痛、视线不良、反应迟缓、肠胃问题甚至罹患糖尿病、心脏疾病风险提高,最严重的是导致人猝死。

500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研究人员曾在英国《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报告说,该校研究人员用斑马鱼模型实施了动物实验,他们的研究可以解释睡眠及睡眠紊乱如何影响大脑活动、老化及各种脑功能失调。睡眠的重要作用是增加染色体活性,使神经元DNA损伤得到修复。而在清醒状态下,大脑神经元的DNA损伤会持续积累并达到不安全水平。

领导这项研究的巴伊兰大学生命科学教授阿佩尔鲍姆将DNA损伤的积累称为“清醒的代价”。“这就像道路上的坑洞,”阿佩尔鲍姆解释说,“道路的磨损会不断积累,尤其在白天的高峰时段,在夜间道路畅通时修路是最方便有效的做法。”

500

另外哈佛医学院神经领域的Michael Greenberg发表了一篇题为“A NPAS4–NuA4 complex couples synaptic activity to DNA repair”的研究文章,里面也有类似的结论。

如果一个小孩连小学数学都学不好,我推测大概率是小孩被累垮了,连保持注意力都难。对于这种即将把孩子毁在起跑线的家长,我提四点心理学上关于“学会学习”的建议:

1.要有等待花开的耐心:让孩子少做数学题,越少越好,不允许提前看答案,给孩子完成思维过程所需的时间,尽可能让孩子一题多解并寻找最优解;做题时对数学计算一定要培养心算能力,并强调计算准确性和做题规范。

2.要有足够的正反馈激励:家长或培训教师少讲,做完一道题目,让孩子用自己语言说出做题的收获,说的越多越好,每一点成功给与足够的精神奖励(譬如看看有趣的纪录片),逐步培养他(她)的自律能力。

3.要形成分类积累的习惯:让孩子给每类题目取个名字,积累自己的解题模型和思维范式,并从中培养数学归纳的能力。

4.要循序渐进形成主动性:从学会课本里每一道例题和课后题,入手,逐步过渡到拆解数学难题,把难题拆解成例题和课后题,就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和学习主动性。

但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至少在小学阶段能活得像个人样,不要为了家长和部分老师的虚荣和权威,在一次次披着“教育”皮的服从性打压中毁了身心健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