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逍遥的心斋:始于无己,终于无名

中国的文化中,有不少看似矛盾的说法,譬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大丈夫能屈能伸”和“士可杀不可辱”,“愚公移山”与“顺天者逸,逆天者劳”……

这些相互矛盾的说法背后,都是境遇和理念的龃龉,都是思维与逻辑的鸿沟。而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或许是庄子这位先哲。要想读懂这个世界的圈子与层次,就需要先领悟《逍遥游》中小年大年的智辩,然后启迪人生的智慧。

500

壹 小年与大年的智辩

关于生命周期长短的区别,《逍遥游》中这些写道: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寥寥数语中深意难以穷尽: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什么是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懂得一年的时光,这些就是短命的事物。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冥灵,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

其实相类似的,人生有少、青、壮、老四个阶段,首季之婴少童蒙,难与壮、老阶段的成人比阅历和成熟;而壮、老阶段的成年人,比不上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热情。即使同为成年人,如果生活环境逼仄,不善观察学习,那么就会见识浅陋,然后在成长中被更具智慧的人淘汰;而那些心理明悟的成年人,将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智慧融入家族,推动家族成为文化传承的世家门第。

推而大之,如果把世界各国视作统一体,朝代虽更替而文化仍延续的中华,其实就是以八百岁为春、八百岁为秋的彭祖,历史经验的积淀,非几百年的少年之国可比。当然,如果遇到科技发展和社会转型剧烈的历史阶段,不善于及时改革调整的国度,也容易进入发展历史上的秋冬时节,走进全面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500

贰 小智与大智的境界

与时间上的小年大年对应的,是空间上的“九万里”与“数仞”的巨大差别。

《逍遥游》中这样写境界的差别:

(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鹏与斥鴳的境界,可谓有天壤之别:

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

正如动物间的境界有着大小的相对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是如此。

肩吾和接舆谈话,认为接舆的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然后去找连叔求教,连叔却认为肩吾是瞽者、聋者。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

惠子种出了大葫芦,平浅而且质地太脆,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用,去问庄子的看法。庄子讲了个故事谈如何使用大物件:

宋国有个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的人家,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有个客人听说后,花了一百金来买这个药方,然后去游说吴王。吴王命他为将,在冬天跟入侵的越国人展开水战,吴军大败越人后,吴王割地封侯来奖赏他。

这就如同科技领域有些基础研究成果,看似大而不当没什么用,但在具有大智慧的人眼里,改变一下使用方法和领域,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小智不及大智,小境不及大境,理想的人生首先来自于智慧的充盈。

500

叁 至人无己世所稀

庄子一生,都在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生活。人生只有思想上达到了“无待”——无所依赖、无所追求,才有可能进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这里的“至人无己”,是庄子体悟的最高人格;“神人无功”,充分体现了庄子的无为主义政治观;“圣人无名”,则是庄子的人生追求,人生应当“物物而不物于物”,把名利等外物当外物而不是被外物役使。

庄子一直在拒绝失去自我。《庄子•秋水》记载:

他曾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

庄子拿着鱼竿连头都没有回,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逍遥游》中的许由更是如此:帝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却说,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自己接替尧岂不是为名而受,而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他不想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天下对于他没有什么用。他只想做一根树枝能筑巢的鹪鹩鸟,饮一次河水能饱腹的鼹鼠。

正是因为顺应自然,拒绝名利仪礼等外物的异化,所以庄子的妻子去世后,他却箕踞鼓盆而歌,惠子去吊丧指责他,他却认为妻子和万物一样生于无,“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有什么好哭的呢?

庄子是一个真人,活着时追求“无为”“无待”,只希望逍遥自在地躺在虚无之乡的大树下,在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徘徊;临终前还在启迪弟子勘破生死,不要悲哀不要厚葬,要让自己的尸体成为蝼蚁的食物归于自然。

庄子,是一个忠于真我的人,也是一个与自然同化的无己至人。

500

肆 神人恒无功,圣人总无名

自古及今,享受尊号最多的人,毫无疑问是帝王、太后:譬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尊号是“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朝慈禧太后的尊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青史万千策,记载的多是帝王将相,传颂的是他们显赫的文治武功。只是仔细研读这些人的丰功伟绩,大多无非杀人盈野或者写就锦绣文章,那些耕稼纺织的劳动者,兴也苦亡也苦。

现代社会,舆论封神颂圣者也不少。譬如当代互联网经济创世之神们,曾经对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效率提升起过巨大作用。在聚敛了巨量财富之后,前浪的成功浪尖们封冻了社会形态,构建成自己的领域冰城,终于成功地把实体经济推向了没落,曾经的推进作用彻底消失。

把时间拉长了看,神人总是在功与害的周期里循环,伪圣人们忙着为新主子厘定秩序,重定规矩和礼仪,跟在神人后面吹喇叭写颂词,讨得一些残羹冷炙。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多少圣人以生命为盾,卫护了天下苍生;又有多少人未临一线片刻,却又名垂后世。白云苍狗间,功过异变才是常态,先哲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诚哉斯言

500

伍 让庄子装进心囊里

苏轼读庄子的时候,正是刚刚二十岁年纪。他读过后感叹道:“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如果说读孔孟可以修身,那么读老聃、庄周就可以启迪智慧。庄子顺应自然、抱真守朴、虚静淡泊的人格追求,曾深刻地影响了苏轼的一生。

社会有圈层分野,人众有信息阻隔;人有小年大年,境有小智大智。所以人生大多孤独,很多时候没办法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有人看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人认为“落毛的凤凰不如鸡”;贪生的信奉“大丈夫能屈能伸”,死节的崇尚“士可杀不可辱”;看到希望的宣扬“愚公移山”,消极躺平的倡导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

其实只要“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生活在各自的领域里,掌握好相对的边界,便无所谓对错,人与人无非各自的彼此。

500

在这个名利充斥的信息社会,贩卖焦虑早已如风吹罅隙,侵入到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颗心灵。攀比嫉妒的精神毒素,让多少青少年形如槁木,让多少成年人心如死灰,让多少所谓失败者抑郁殒身。

这人世间,孔子供奉在庙堂上,庄子生活在人心里。又是新的一年,不妨读读庄子的那些著作,也许我们能像苏轼一样,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能因势随缘,在心斋中坐忘世间纷扰,求得时光之流里人生宁静与生命价值的重构。

(本文为待出版的《陪伴孩子“诗“意成长——语文能力自主“趣”提升步步通》一书第二卷第四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