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啥有的不想交养老金?
文/挪威
昨天微博上有个话题是关于养老金的,很现实主义。有人提了一个问题,社保缴纳满了15年,就可以坐等退休吗?官方回答是,不是的,15年只是最低年限。
而你领养老金的话,除了要满足最低年限,还要满足一个条件,达到退休年龄。但对我们这代人来说,退休年龄就是个盲盒,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事实上你也不知道你干到啥时候才能退休。
现在是65岁,你确定不会再延后吗?4年前,日本通过了一个法案,叫《高年龄者雇佣安全法》,是专门为六七十岁的老年打工人服务的,此前这个法案规定,禁止员工未满60岁就退休,退休的上限年龄是65岁,而改了法案之后,上限年龄变成了70岁。
换句话说,日本已经朝着70岁退休的时代迈进了。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没人生孩子,一方面老年人越来越多,要是不延迟退休,养老体系就兜不住。所谓审时度势,只好委屈大家再多打一会儿工。
2023年,帝都公布了最新一年的企业职工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从每个月的5869元,涨到了6326元。下限的意思是,哪怕你工资实际上都没有6000多,但你是缴纳社保,得按照这个标准去缴纳。
按照这个下限,单纯就养老保险来说,单位16%,个人8%,分别是1012元和506元,加起来就是一千五。也就是说,不管工资定的多少,只要签了合同,你每个月要交500,公司要交1000多。很多人直接选择了不交,这甚至是一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合谋」。
因为企业和员工都感受到了压力,涨幅有点大,交得有点多,即使按照最低基础缴纳,一个月交一千五上去,你问问你父母每个月到手的养老金有没有一千五?
众所周知,养老金是现收现付,所以有些人想得很直接,与其一千五交上去不知道养哪位老人,不如直接一千五寄回家养爹妈。细琢磨一下,这话虽然逆天,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当然了,这个时候就会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自己的养老金怎么办?对于每个月需要这几百小一千现金流的年轻群体来说,养老是个遥远到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当然了,可能关注我的很多读者都是随便一顿海底捞就吃掉大几百的人,可能难以理解这种心情。
在我少不谙事的年纪,我会把这种行为理解成短视,在我摸爬了几年之后,我深深理解这种无奈。
越是老了之后需要保障的群体,其实在年轻时就非常缺乏保障。你就想,一个月到手不到六千,租房吃喝花掉一些,养孩子往家里寄花掉一些,父母老了也得寄点钱,就算还有富余,手里头不得有些应急的钱?而进入养老金池子的钱,你要到几十年后才能取。这并非短视,其实只是生存策略。
如果大家喜欢旅游的话,可以在非工作日报一些境外团,一个团20个人,你会发现,能有差不多十七八个都是退休的大爷大妈,他们无一例外都有很好的养老保障,说得直接点,每个月到手的可能比绝大部分的年轻人打工收入高,他们的收入正来自于你每个月收入里交上去的那几百以及单位交的近千。
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不想交钱了吧,瞅瞅自己到手的钱,瞅瞅年过半百还在城里打工的父母,难免产生动摇……不多说了。
当然,养老肯定是刚需,能交的当然要交,不够的踮踮脚也能要交,但有些年轻人不想交,也是有原因的,不是一个短视之类的词可以概括的。
社保缴费基数的下限上调,全国每个省份都在跟进,除了上面说的帝都,上海的缴费基数下限达到了7310块钱,同比增长了12.12%,但这还是和2022年比,要是和2019年比,涨幅更猛了。2019年帝都的缴费基数下限是3613元,2023年的6326元相比之下涨了超过70%,虽然缴费基数和工资挂钩,但你能感觉到平均工资涨了这么多吗?
这么大范围上调,涨幅这么猛,可以看出养老池子的压力,随着老年化加深,压力会只增不减,延迟退休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儿,而且可能存在变化空间。
随着缴费基数下限提高,很多企业用工成本也提高了,特别是小微企业,对每个月的支出成本非常敏感,这就会导致一个结果:签正式劳动合同的公司会越少越少,走什么「劳务派遣」、「共享员工」之类的公司会越来越多。
这几年很多稀奇古怪的概念蹦出来,其实大背景都是在营收遇阻的情况下降低用工成本,但看着涨幅如此之大的缴费基数下限,好像也很难指责企业没有良心。
回归养老话题,这是个严肃的话题,很多人打趣说可能都活不到那个时候,这个先不论,但确实可以提前做准备,方式不仅包括交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就算你啥都没兴趣,也可以自己给自己设立一个账户,每个月存点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