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论(十) 致知(一)大哉数学
-
科学的最大特征是体系的自洽与兼容,仿佛世间万物呈现在阳光之下,视野中再无神秘、扭曲和异象。如果说科学时代之前人类只能秉烛夜行,那么科学时代已是阳光普照。从此,人们的远行只受时间和速度限制(周游银河系、光速的百分之一,都是人类当前技术遥不可及的),不会再因视野模糊而原地绕圈(鬼打墙);视野中所见之物立体地呈现,人们从不同角度和路径靠近、观测,所得结论一致。就像打开了一张精确的三维地图:世间万物(包括它的组成成分)已在图中,并精确标注了三维坐标。(视野中仍有尚未标注之物,只是因为暂时未能标注,而不是永远不能标注。)
科学,在日常用语中已经是“正确”的同义词,而且有走向“终极正确”的趋势…。值得警惕的是,一个崭新的“科学神教”可能正在形成。科学之所以称为科学,首在一个“诚”字,所谓科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哲学不替代或限制科学,但要守护其诚:科学不能用于新的形而上。本章从认识世界的角度来看科学,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哲学,尝试大致明确科学现有的边界,并且依据其可靠程度做一个分层。这既是对科学体系本身的格物,也是为下一步的全面格物做准备。
大哉数学
怎样的辞藻都不足以描述人类数学知识的华美、壮观、博大。
百度学科: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以学科分,数学包括: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概率论…等26个分支。
如果只是想目测一下数学的深广,可以浏览“数学的深渊”科普文章。如果想走马观花,可以阅读丘成桐先生的《数学史大纲》,丘先生给出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评语(对欧拉)。想想数学史上那些不朽的名字:毕达格拉斯、欧拉、高斯、黎曼、欧几里德、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伽罗瓦、拉马努金、图灵、庞加莱…。
数学研究,领先这个世界其他领域百年。已经揭开的数学之尺,足以容纳人类的任何想象,遑论实践之需。当然,社会领域研究的难点不仅在数学。
数学的深渊,小心深海恐惧症!
虽然最深的海底又出乎意料地回到了我们的身边:最难解的数学问题,是“股票走势预测”!
数字大小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佛经:1会=10800年,1元=12会=129600年,1量劫=64.8亿年,1无量量劫=4亿8千万量劫=311.04亿亿年…。
IPV6的128位地址,号称可以为地球上的每一粒砂子赋址,2128大约是1038,平均到每个人约1028个,每个细胞可以分配百万亿个…。
区块链用到的密钥是256位,大约是10 77,这是一个大到无法枚举的数字。
已知宇宙的原子个数不超过10100,更严谨的是不超过1090。
围棋的可能走法(排除了禁招)是10170。
已知的最大素数是第50号梅森数,约为102000000。
欧几里得2300年前已证明素数无限。
大到难以描述的数:葛立恒数、Tree3、SCG3、SSCG3、Rayo、BigFoot、Sasquatch…,请自行百度。无论怎样大,它们都在阿列夫零级的自然数之内。感兴趣的可以搜一下《超越无穷大数比较》视频。
圆周率π的计算:小数点后的数万亿位。所谓无理数,就是有理数尺子的分度永远不够小,以使得这个数的长度刚好落在刻度上(循环小数是尺子分度造成的)。直观地:两个几何线段,如果存在一个第三线段(无论多么短)能同时量尽它们,就称这两个线段是可通约的,否则称为不可通约的。
在数轴上随机取点,正好是有理数的可能性是0。同理,在π中搜索任意长度的“数字符串”,都可以找到多个。与之相似的,还有无限猴子悖论:如果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地进行按键,只要时间不限,这只猴子就几乎必然可以打出任何文字(猴子并不识字),甚至是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也可以打出来。如果我们觉得猴子动作过快,换成树懒也一样。
“无限”是一个数学概念,可以定义,但不在现实中。
“无限”也可以比较,比如实数就比自然数集合更大(阿列夫1)。康托尔的对角论证法非常精巧,不需要高等数学基础也可以掌握(数学原来如此简单)。
身边的数
光速C=299792458 m/s,即约30万公里每秒。当前人类达到的最高速度约为70公里每秒,不到光速的千分之一。
(可观测)宇宙直径:930亿光年,约1027米;电子显微镜分辨率:10-10米,夸克直径(如果还能称为直径的话)约10-18米。
如果以“米”作为人关于长度的“中心尺度”,那么“宏观”与“微观”当前可及的两端为:1027-10-18米。如果取“指数”值放置在数轴上,那么“中心尺度”在原点,人类关于长度的取值范围在-18到27之间(如果换成普朗克长度,则是-33至27),超出这一范围,暂无现实意义,只是数学。
地球质量=5.965×1024kg。空气总重量5千万亿吨,人均60万吨。
Ⅰ级文明(行星能源):1016瓦,约10万亿千瓦。
Ⅱ级文明(恒星能源):1026瓦。
Ⅲ级文明(星系能源):1036瓦。
三峡电站装机1820万千瓦。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约20亿千瓦。
地球接收的能量占太阳总辐射能的22亿分之一。太阳对地球的照射功率约17亿亿瓦,是人类文明现在的总功率的数千倍。其中地球直接反射约30%,地球热辐射约近47%,水循环约23%,大气循环约2‰,地球生物圈利用(主要是生物光合作用)不到1‰。太阳大约40分钟照射在地球上的辐射能量,足以供全球人类使用一年。
每千克物质完全转化为能量= 9亿亿焦耳(9*1016焦耳)= 250亿度电(1度电3.6×106焦耳,三峡电站一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 214万吨石油 (1吨石油4.2*1010焦耳)= 430万吨原煤= 2000万吨TNT炸药。2018年全球总能源消耗约138亿吨标准油,大约对应6.5吨物质完全转化为能量。
太阳核聚变一秒钟大约要损失426万吨的质量,照这个速度,烧上一百亿年,对应的质量损失是1.34×1024吨,太阳的质量大约是1.99×1027吨。一百亿年的质量损失占太阳质量不到1‰(太阳的寿命还有50亿年,不是‘烧’光了)。
以上数据都是可靠性极高的(假使作者使用的数据有误,也只是个人水平不足),原因在于其中的系统性自洽,某个数值可以通过多种科学方法测算而结果一致。我们可以对太阳系外的观测结果多少存疑,但不必对上述数据存疑。
能量瀑布
单位质量的核能与化学能相差约9个数量级,考虑核聚变材料的转化率约为略大于1%,单位质量核材料聚变与化学能之差也有7个数量级(千万倍)。以核聚变为支撑的恒星得以持续稳定(以10亿年计)地辐射巨大能量,使得适当距离的行星上出现生命成为可能。碳基生命的生存要求,定义了“宜居”。恰好出现的宜居环境,让这个世界充满了设计感。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规定的核能与化学能之间的巨大落差,就像一座高大的山脉。能量持续地如瀑布般的落下,在下面的水潭中溅起浪花。尽管翻涌向上的浪花的数量不足瀑布总水量的千分之一,但它得以在这种亘古不变的瀑布下长久存在,并持续演化出属于生命(熵减)的精彩!某一时刻,不知从何处照下一束光,浪花折射出了智能的彩虹!
根据科学家的推断,如果把地球诞生至今的时间(约46亿年)看作是1天,那么,人类出现的时间点是23:56。今天的你我或许应当庆幸:生而为人,可以思考和阅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宇宙尽头》的科普视频,其中的时间跨度已经超过了任何的想象…。
世界并非因我而存,生命中总会见到长者和师者的永远离去,而世界还在。但作为个体的我,认识世界却是从我的生命开始的。想象一下,当我思考时,世界万物已经如此,此前如何惊险或者如何曲折,于我而言,只是“此前”;当个体生命终将落幕,世间万物不知去向何方,无论如何绚烂或悲壮,于我而言,只是“此后”。“此前”和“此后”,各是多长的时间?是一瞬还是永恒?
也许如《宇宙尽头》所描述的那样,一切终将寂灭。也许会有“下一个”宇宙从虚无中创生,再次演化出生命和智能(‘下一个’和我们之间有‘先后’吗?)。也许“下一个宇宙”中的思考者会思考同样的关于“此前”和“此后”的问题…。那人或许会偶尔有所感慨,但起身后,也一定会负起演出智能之精彩的责任:认识世界。
上下前后,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引号中的概念已被更换。上下前后,都是此世界之中的概念,不能用于世界之外。这些打上引号的概念,我们并非不曾触及,只是确信它们没有意义。
小结
数学世界无限高远,人类掌握的数学够用(于认识世界)。
理解自然,是人之幸;人,是自然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