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源头雪山融消殆尽,四川盆地西部雪山也已经严重消融

嘉陵江源头雪山融消殆尽

  

嘉陵江现在水很小,接近断流状态。

  

卫星遥感图片显示,嘉陵江源头的雪山,已经基本消失,夜间0:00的温度,也高达8°C,如果有冰雪,应该在0°C以下。

  

并且,四川盆地西边的雪山,融化消解的程度,都非常大 ,夜间温度都已经在零度以上。

500

这些以前的雪山,夜间温度竟然高达5~8°C!

500

嘉陵江源头的雪山,已经基本没有雪,进在山顶海拔最高处有一点点。

500

500

以前的图像

热门评论 1

  • 我也是全球变暖的关注者,感谢您经常发帖子警醒观网的各位朋友。不过我觉得您的说法还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给您做一些补充:
    1、岷山山脉只有极个别终年积雪的雪山。嘉陵江的地理源头所在的岷山山脉(人为定义的“正源”在陕西秦岭,不是最长源流),大部分山峰海拔不到5000米,只有雪宝顶等个位数的山峰超过5000米而拥有面积非常小的冰川,分布在嘉陵江支流涪江的上游区域,也就是黄龙景区一带(您圈出来的区域),其他地方都没有终年积雪的雪山,所以在夏季卫星图上嘉陵江流域找不到多少雪山是非常正常的。您提供的夜间气温图是美国的GFS天气预报模型给出的,在如此大区域、小比例的图上,精度显示不了极个别山顶上的冰川的低温,而只能提供一片区域内的平均温度,所以山巅的低温被周围低海拔区域给平均掉了。虽说高海拔山区的暖夜反映出气候异常,但并不能说是这次极端高温就把岷山的冰雪消融殆尽了,岷山夏天本来就没有多少雪。
    2、冰川上的最热月平均气温是可以超过零度的,所以“如果有冰雪,应该在0°C以下这句话并不严谨”。雪宝顶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冬季降雪量大、冰雪积累得多,夏季气温高、冰雪消融得也多,如果没有全球变暖,它本身处于冬季大量积累-夏季强烈消融的平衡状态。虽说夏季越来越高的温度对冰川是有伤害的,尤其是这次四川的极端高温会加速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冰川融化,值得我们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夏天的一段时间内冰川所在地温度高于0度就会让这条冰川立刻消失。
    jpg
    这张图是对世界上70条冰川的平衡线(冰川积累量与消融量相等的海拔高度)位置上夏季平均气温(代表冰川消融的量)与降水量(冬季的冰川积累来自直接降到冰川上的雪以及降落到其他地方以后随冰川移动到这里的冰雪,再加上夏季的降水量,折算出一个等效的降水量)的关系,可见只要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哪怕夏季平均气温高于0度,冰川仍然能够稳定存在。川西地区的冰川都属于海洋性冰川,夏季冰川上的气温超过0度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全球变暖引起的夏季温度越来越高而加速冰川消融,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3、说到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其他雪山,在您贴的卫星图上,贡嘎山区域和四姑娘山区域展示得非常清楚,这是两片雪山冰川集中分布的区域,但其他山区并没有集中的雪山分布(只有个别山峰海拔超过5000米而拥有冰川),所以在夏季小比例尺卫星图上很难找到连片的白色。虽说要关注全球变暖、极端高温导致的冰川消融,但也要区分冰川和季节性积雪的消融。而且对于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来说,冰川融水对它们总水量的贡献微不足道,目前的缺水主要还是全流域降雨不足导致的。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5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马氏体
    我不是研究气候的,也就只能凭个人理解尝试着简单讨论一下您提的问题:
    1、我觉得是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叠加上今年的气候异常导致的,而全球变暖本身又增强了气候异常的极端性。全球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全球变暖的整体、平缓升温不会直接导致极端天气,但它造成全球气候系统的紊乱,诱发了极端天气的出现。至于变暖是不是已到达引发质变的临界点,这还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2、南北极在一年之内,极昼极夜(也就是“夏天”和冬天)的温差也是很大的,变化范围从零下几十度到零度左右,边缘地区也能到零上。您说的每年上下变化不到1度我估计是说平均气温的整体变化幅度,而北极的升温速率是要高于低纬度地区的(2000-2010年北极地区升温1.35度,是其他地区的升温幅度的两倍)。今年南北极三四十度的异常升温和我国的极端高温一样,也属于极端天气事件或者说短期气候异常,是暖空气在一段时间内跑到了它们本不应该到达的南北极地区。这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异常,也是今年一系列极端天气连锁反应中的一环,全球的天气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如第一条所述,随着全球变暖,这种异常发生的频率可能会越来越高。2016和2021年初也发生过暖空气跑到北极的异常,把北极的冷空气挤到我国这边来,造成冬天的短暂极寒,这也是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一种体现。
    3、今年的气候异常肯定和全球变暖脱不了干系。我没有能力去研究燃烧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我相信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我也看过一部分论文资料,我认为他们是可靠的、有充分的证据的。
    4、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有双碳目标。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可以做到节能降耗,每个人的绵薄之力汇集到一起,在全国、在全世界层面上就会有巨大的减排效果。另外,就是要加强气候研究、加紧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了。
    这么说,恐怕天气的极端波动会增加。几年旱,过几年又涝了。
  • “嘉陵江现在水很小,接近断流状态。”冰雪融化了,水应该变大才对呀
  • 历史上的小冰河期多次出现呢。
  • 小神牛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 作者
    6.46 09/20 u@s.Eu kCh:/ 长江水位下降为何如此之快 两个月前,长江还是“汛期”,水面几乎没过堤岸。没想到这么短时间,河床已经干涸到如此程度了!# 长江进入枯水期  https://v.douyin.com/iST1H3CB/ 复制此链接,打开Dou音搜索,直接观看视频!
  • 现在的问题是降雨线开始向北迁移了
    这可能是地球周期性的冷暖交替的前兆
    地球历史上多次物种大灭绝绝大多数是,这种周期性的冷暖交替期导致的
  • 小神牛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 作者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221851
    7月中旬,南极海冰范围出现45年来冬季最低值,较1981年至2010年气候态平均值低260万平方公里。这是南极海冰范围自2016年以来连续7年持续走低、不断探底的最新纪录。
    自1979年卫星观测以来,南极海冰范围变化并不明显,甚至略呈上升趋势,且具有很大的年际变率。2021年发布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评估了南极海冰范围变化:根据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年代际走低趋势,我们谨慎地认为这一波低值仍在自然变率范围内,可能还属于年代际振荡。
    IPCC报告发布已过数年,南极海冰范围持续走低且幅度如此之大,又在全球变暖背景之下,因而引起更多关注。
    相对于北冰洋周围被大陆“锁定”,南半球海冰北界是个开放系统,决定了南极海冰范围变化受到复杂过程的影响,但目前的数值模式在南极表现不佳,很难重现观测事实。
    另外,南极海冰范围未来走势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IPCC预估在中高排放情景下,南极海冰范围在21世纪中后期将明显走低,但过去7年就已出现异常,实属意料之外。这是否意味着南极海冰范围持续走低进入新常态,而且是人类活动惹的祸?
    针对这一问题,目前仍难以给出明确答案,因为还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温室效应这个单一因素主导了南极海冰范围变化。归因的难点在于南极复杂的大气-海洋-海冰正负反馈机制。一方面,南大洋是吸收大气热量的显著区,通过翻转流携带热量下沉到海洋深处,延迟了海表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另一方面,云反馈等各类反馈机制、递减率反馈、海冰带北缘涡流变化、极端干燥的大气造成水汽温室效应缺失,平流层臭氧也影响到对流层气温和风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7年来南极海冰范围变小并非环南极均匀变小,西南极洲外围的别林斯高晋海变化最为显著。对于南极海冰范围走低的原因,从区域大气环流和大气遥相关角度分析,共有4个因素:南半球环状模/南极涛动持续正位相;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发生拉尼娜事件;年代际太平洋涛动处于负位相;大西洋多年代际涛动处于正位相。这些因素导致阿蒙森低压异常增强并南移,致使别林斯高晋海和南极半岛东侧海冰受向岸的热平流影响而大幅减少。
    从海洋因素分析,南大洋海表温度异常增暖,在西风带加强和南移的共同影响下,埃克曼上升流增强,促进次表层暖水向上输送,进而导致海冰融化。
    此外是冰雪反照率效应。春夏季海冰持续偏少使得南大洋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加,进一步阻碍秋季海冰的生成,南大洋增暖在阻碍冬季海冰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还有研究认为,大气河可以通过热力学过程引起边缘海冰区海冰的显著减少,大气河入侵带来了温暖、潮湿、多云的天气,对冷季海冰融化有促进作用,但在夏季影响有限。
    海冰减少会造成一系列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海-冰-气相互作用的改变将通过改变大气、海洋中的能量和物质,产生显著的区域影响和大尺度效应。南大洋是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重要碳汇区,海冰退后南大洋洋面会直接暴露在大气中,这会造成海洋酸化,进而影响海洋浮游生物乃至食物链,长此以往会造成海洋生态危机。另外,喜寒的冰上动物也会因温度上升和失去海冰而命运多舛。
    当前对南极海冰的研究仍然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有几个重要原因。一是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因而难以支撑对复杂过程和机制的理解;二是数值模式的性能差,各种模式在南极的模拟结果离散度大;三是变化的归因研究尚有难度,难以分离自然与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信号尚未出现。
    笔者认为,目前虽然难以直接检测到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对南极海冰造成的影响,但南极海冰范围变化受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洋异常的驱动已十分明显,而这些异常变化可能隐含了人类活动因素。如果阿蒙森海低压、西风带南移、大气遥相关、海温上升等这些“桥接”因素能证明南极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内在关联,就意味着科学家不仅要关注温度本身,更应该盯紧环流调整。
    如果南极尤其是西南极和南极半岛地区持续变暖,将成为地球系统临界成员的危险一员,不但海冰范围在变,部分泡在海水中的西南极冰盖的不稳定性也将增强。未来不排除会发生导致海平面大幅上升的“黑天鹅”事件,要警惕这些事件给人类社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效存德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杨佼系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展开
  • 小神牛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 作者
    鄱阳湖在枯水线徘徊:落星墩再露全貌,重现草原景象 
    朱莹/中国新闻网2023-08-14 18:01
    中新社南昌8月14日电 连日来,受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和上游来水偏少影响,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在12米枯水线徘徊,“千年石岛”落星墩再次露出全貌,鄱阳湖重现一派草原景象。
    江西省实时水文信息显示,截至8月14日10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12.15米,在12米左右持续徘徊达30天。截至14日8时,鄱阳湖湖区通江水体面积1510平方公里,容积31.3亿立方米。
    8月11日的航拍画面显示,鄱阳湖出现大面积草洲浅滩,鸟类在露出水面的滩涂上栖息、觅食。屹立在鄱阳湖上的“千年石岛”落星墩全部露出水面,一侧的湖床上已经长满绿茵茵的草甸,草色绵延不断,辽阔水域仿佛铺上了一块“绿色巨毯”。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下半年至今,鄱阳湖水位一直持续偏低。今年8月初,江西官方发布气象预测,8月江西省降水偏少一成至二成,长江流域来水可能呈正常偏少状态,结合当前鄱阳湖水文情势,预计鄱阳湖低水态势将持续,甚至将进一步发展。
    (原题为《江西鄱阳湖水位在枯水线徘徊 “千年石岛”落星墩再露全貌》)
    责任编辑:崔烜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224627
    jpg
  • 小神牛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 作者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054556

    今年7月,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低。科学家们仍在探索南极海冰面积急剧缩减的原因,并警告称南极生态系统的“游戏规则”可能已经改变。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7月30日报道,在北半球面临破纪录的夏季高温的同时,南极海冰的面积已缩减至历史最低水平。依照往年情况,每年2月(南半球夏季)融化的南极海冰本应在近期(南半球冬季)重新积聚,但据科学家观测,南极海冰今年远未恢复至预期水平。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的数据,南极海冰面积目前正处于自45年前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7月中旬,南极海冰面积较1981-2010年的平均值减少了260万平方公里,这一面积几乎与阿根廷的国土面积相当。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几百万年才出现一次的罕见现象。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冰川学家泰德·斯坎博斯(Ted Scambos)教授认为,以过去的方式讨论这种现象发生的几率毫无意义,因为南极生态系统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
      
    CNN报道称,目前科学家们仍在探索南极海冰减少的原因。过去几十年间,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十分不规律,始终在高点和低点之间不断摇摆。但自2016年以来,南极海冰面积开始呈现急剧减少的趋势。科学家们认为,尽管自然气候变化同样会对南极海冰造成影响,但由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可能仍是海冰消失的主要原因。
      
    斯坎博斯分析称:“南极生态系统向来变化很大,不过(目前的)变化程度非常极端。与此前相比,过去两年,尤其是今年,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正在发生。”他同时警告称,南极目前的情况可能预示着这块与世隔绝的大陆将发生长期变化。未来,南极海冰难以在冬季按预期水平恢复的情况可能会成为常态。
      
    其他科学家则更为谨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科学家朱利安·斯特罗伊夫(Julienne Stroeve)向CNN表示:“目前海冰面积与往年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但南极海冰面积的年际变化本就很大。现在判断这到底是不是新的常态还为时过早。”
  • 小神牛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 作者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552069
     
    鄱阳湖刷新进入低枯水期最早纪录:星子站水位退至9.99米
    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我国南方多地出现重度气象干旱,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水位持续走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湖体面积明显“缩水”,近一个月水体面积减少了约66%。
    今年7至8月,长江流域降雨明显偏少,其中7月平均降水量达141.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8.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8月以来,江南、江汉、西南地区东部累计降水量不足10毫米。中央气象台已于8月20日升级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
    jpg
  • 小神牛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 作者
    全部楼层
    马氏体
    我不是研究气候的,也就只能凭个人理解尝试着简单讨论一下您提的问题:
    1、我觉得是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叠加上今年的气候异常导致的,而全球变暖本身又增强了气候异常的极端性。全球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全球变暖的整体、平缓升温不会直接导致极端天气,但它造成全球气候系统的紊乱,诱发了极端天气的出现。至于变暖是不是已到达引发质变的临界点,这还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2、南北极在一年之内,极昼极夜(也就是“夏天”和冬天)的温差也是很大的,变化范围从零下几十度到零度左右,边缘地区也能到零上。您说的每年上下变化不到1度我估计是说平均气温的整体变化幅度,而北极的升温速率是要高于低纬度地区的(2000-2010年北极地区升温1.35度,是其他地区的升温幅度的两倍)。今年南北极三四十度的异常升温和我国的极端高温一样,也属于极端天气事件或者说短期气候异常,是暖空气在一段时间内跑到了它们本不应该到达的南北极地区。这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异常,也是今年一系列极端天气连锁反应中的一环,全球的天气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如第一条所述,随着全球变暖,这种异常发生的频率可能会越来越高。2016和2021年初也发生过暖空气跑到北极的异常,把北极的冷空气挤到我国这边来,造成冬天的短暂极寒,这也是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一种体现。
    3、今年的气候异常肯定和全球变暖脱不了干系。我没有能力去研究燃烧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我相信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我也看过一部分论文资料,我认为他们是可靠的、有充分的证据的。
    4、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有双碳目标。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可以做到节能降耗,每个人的绵薄之力汇集到一起,在全国、在全世界层面上就会有巨大的减排效果。另外,就是要加强气候研究、加紧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了。
    谢谢您!
  • 从大尺度看,地球地质年代有比现在热3到4℃的时候,也有冷的时候,但关键是人能否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对地球本身正常!
  • 全部楼层
    小神牛 作者
    1. 您认为,造成2022年全球气候突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量变积累造成的质变,还是因为什么特殊的原因?

    2. 南北极同时大幅度急速升温的原因,是什么?
    本来南北极气温平缓改变,每年上下变化0.5~1.0°C,但是为什么升高了30~40°C  ?
      
    这个全球气候突变是临时的。还是长期永久的,会不会一直变坏下去?

     
    3. 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东西,是造成今天这个灾难气候的元凶么?
     
    4.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我不是研究气候的,也就只能凭个人理解尝试着简单讨论一下您提的问题:
    1、我觉得是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叠加上今年的气候异常导致的,而全球变暖本身又增强了气候异常的极端性。全球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全球变暖的整体、平缓升温不会直接导致极端天气,但它造成全球气候系统的紊乱,诱发了极端天气的出现。至于变暖是不是已到达引发质变的临界点,这还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2、南北极在一年之内,极昼极夜(也就是“夏天”和冬天)的温差也是很大的,变化范围从零下几十度到零度左右,边缘地区也能到零上。您说的每年上下变化不到1度我估计是说平均气温的整体变化幅度,而北极的升温速率是要高于低纬度地区的(2000-2010年北极地区升温1.35度,是其他地区的升温幅度的两倍)。今年南北极三四十度的异常升温和我国的极端高温一样,也属于极端天气事件或者说短期气候异常,是暖空气在一段时间内跑到了它们本不应该到达的南北极地区。这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异常,也是今年一系列极端天气连锁反应中的一环,全球的天气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如第一条所述,随着全球变暖,这种异常发生的频率可能会越来越高。2016和2021年初也发生过暖空气跑到北极的异常,把北极的冷空气挤到我国这边来,造成冬天的短暂极寒,这也是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一种体现。
    3、今年的气候异常肯定和全球变暖脱不了干系。我没有能力去研究燃烧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我相信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我也看过一部分论文资料,我认为他们是可靠的、有充分的证据的。
    4、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有双碳目标。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可以做到节能降耗,每个人的绵薄之力汇集到一起,在全国、在全世界层面上就会有巨大的减排效果。另外,就是要加强气候研究、加紧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了。
  • 小神牛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 作者
    马氏体
    我也是全球变暖的关注者,感谢您经常发帖子警醒观网的各位朋友。不过我觉得您的说法还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给您做一些补充:
    1、岷山山脉只有极个别终年积雪的雪山。嘉陵江的地理源头所在的岷山山脉(人为定义的“正源”在陕西秦岭,不是最长源流),大部分山峰海拔不到5000米,只有雪宝顶等个位数的山峰超过5000米而拥有面积非常小的冰川,分布在嘉陵江支流涪江的上游区域,也就是黄龙景区一带(您圈出来的区域),其他地方都没有终年积雪的雪山,所以在夏季卫星图上嘉陵江流域找不到多少雪山是非常正常的。您提供的夜间气温图是美国的GFS天气预报模型给出的,在如此大区域、小比例的图上,精度显示不了极个别山顶上的冰川的低温,而只能提供一片区域内的平均温度,所以山巅的低温被周围低海拔区域给平均掉了。虽说高海拔山区的暖夜反映出气候异常,但并不能说是这次极端高温就把岷山的冰雪消融殆尽了,岷山夏天本来就没有多少雪。
    2、冰川上的最热月平均气温是可以超过零度的,所以“如果有冰雪,应该在0°C以下这句话并不严谨”。雪宝顶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冬季降雪量大、冰雪积累得多,夏季气温高、冰雪消融得也多,如果没有全球变暖,它本身处于冬季大量积累-夏季强烈消融的平衡状态。虽说夏季越来越高的温度对冰川是有伤害的,尤其是这次四川的极端高温会加速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冰川融化,值得我们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夏天的一段时间内冰川所在地温度高于0度就会让这条冰川立刻消失。
    jpg
    这张图是对世界上70条冰川的平衡线(冰川积累量与消融量相等的海拔高度)位置上夏季平均气温(代表冰川消融的量)与降水量(冬季的冰川积累来自直接降到冰川上的雪以及降落到其他地方以后随冰川移动到这里的冰雪,再加上夏季的降水量,折算出一个等效的降水量)的关系,可见只要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哪怕夏季平均气温高于0度,冰川仍然能够稳定存在。川西地区的冰川都属于海洋性冰川,夏季冰川上的气温超过0度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全球变暖引起的夏季温度越来越高而加速冰川消融,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3、说到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其他雪山,在您贴的卫星图上,贡嘎山区域和四姑娘山区域展示得非常清楚,这是两片雪山冰川集中分布的区域,但其他山区并没有集中的雪山分布(只有个别山峰海拔超过5000米而拥有冰川),所以在夏季小比例尺卫星图上很难找到连片的白色。虽说要关注全球变暖、极端高温导致的冰川消融,但也要区分冰川和季节性积雪的消融。而且对于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来说,冰川融水对它们总水量的贡献微不足道,目前的缺水主要还是全流域降雨不足导致的。
    1. 您认为,造成2022年全球气候突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量变积累造成的质变,还是因为什么特殊的原因?

    2. 南北极同时大幅度急速升温的原因,是什么?
    本来南北极气温平缓改变,每年上下变化0.5~1.0°C,但是为什么升高了30~40°C  ?
      
    这个全球气候突变是临时的。还是长期永久的,会不会一直变坏下去?

     
    3. 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东西,是造成今天这个灾难气候的元凶么?
     
    4.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 小神牛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 作者
    马氏体
    我也是全球变暖的关注者,感谢您经常发帖子警醒观网的各位朋友。不过我觉得您的说法还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给您做一些补充:
    1、岷山山脉只有极个别终年积雪的雪山。嘉陵江的地理源头所在的岷山山脉(人为定义的“正源”在陕西秦岭,不是最长源流),大部分山峰海拔不到5000米,只有雪宝顶等个位数的山峰超过5000米而拥有面积非常小的冰川,分布在嘉陵江支流涪江的上游区域,也就是黄龙景区一带(您圈出来的区域),其他地方都没有终年积雪的雪山,所以在夏季卫星图上嘉陵江流域找不到多少雪山是非常正常的。您提供的夜间气温图是美国的GFS天气预报模型给出的,在如此大区域、小比例的图上,精度显示不了极个别山顶上的冰川的低温,而只能提供一片区域内的平均温度,所以山巅的低温被周围低海拔区域给平均掉了。虽说高海拔山区的暖夜反映出气候异常,但并不能说是这次极端高温就把岷山的冰雪消融殆尽了,岷山夏天本来就没有多少雪。
    2、冰川上的最热月平均气温是可以超过零度的,所以“如果有冰雪,应该在0°C以下这句话并不严谨”。雪宝顶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冬季降雪量大、冰雪积累得多,夏季气温高、冰雪消融得也多,如果没有全球变暖,它本身处于冬季大量积累-夏季强烈消融的平衡状态。虽说夏季越来越高的温度对冰川是有伤害的,尤其是这次四川的极端高温会加速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冰川融化,值得我们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夏天的一段时间内冰川所在地温度高于0度就会让这条冰川立刻消失。
    jpg
    这张图是对世界上70条冰川的平衡线(冰川积累量与消融量相等的海拔高度)位置上夏季平均气温(代表冰川消融的量)与降水量(冬季的冰川积累来自直接降到冰川上的雪以及降落到其他地方以后随冰川移动到这里的冰雪,再加上夏季的降水量,折算出一个等效的降水量)的关系,可见只要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哪怕夏季平均气温高于0度,冰川仍然能够稳定存在。川西地区的冰川都属于海洋性冰川,夏季冰川上的气温超过0度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全球变暖引起的夏季温度越来越高而加速冰川消融,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3、说到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其他雪山,在您贴的卫星图上,贡嘎山区域和四姑娘山区域展示得非常清楚,这是两片雪山冰川集中分布的区域,但其他山区并没有集中的雪山分布(只有个别山峰海拔超过5000米而拥有冰川),所以在夏季小比例尺卫星图上很难找到连片的白色。虽说要关注全球变暖、极端高温导致的冰川消融,但也要区分冰川和季节性积雪的消融。而且对于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来说,冰川融水对它们总水量的贡献微不足道,目前的缺水主要还是全流域降雨不足导致的。
    多谢指教。
  • 我也是全球变暖的关注者,感谢您经常发帖子警醒观网的各位朋友。不过我觉得您的说法还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给您做一些补充:
    1、岷山山脉只有极个别终年积雪的雪山。嘉陵江的地理源头所在的岷山山脉(人为定义的“正源”在陕西秦岭,不是最长源流),大部分山峰海拔不到5000米,只有雪宝顶等个位数的山峰超过5000米而拥有面积非常小的冰川,分布在嘉陵江支流涪江的上游区域,也就是黄龙景区一带(您圈出来的区域),其他地方都没有终年积雪的雪山,所以在夏季卫星图上嘉陵江流域找不到多少雪山是非常正常的。您提供的夜间气温图是美国的GFS天气预报模型给出的,在如此大区域、小比例的图上,精度显示不了极个别山顶上的冰川的低温,而只能提供一片区域内的平均温度,所以山巅的低温被周围低海拔区域给平均掉了。虽说高海拔山区的暖夜反映出气候异常,但并不能说是这次极端高温就把岷山的冰雪消融殆尽了,岷山夏天本来就没有多少雪。
    2、冰川上的最热月平均气温是可以超过零度的,所以“如果有冰雪,应该在0°C以下这句话并不严谨”。雪宝顶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冬季降雪量大、冰雪积累得多,夏季气温高、冰雪消融得也多,如果没有全球变暖,它本身处于冬季大量积累-夏季强烈消融的平衡状态。虽说夏季越来越高的温度对冰川是有伤害的,尤其是这次四川的极端高温会加速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冰川融化,值得我们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夏天的一段时间内冰川所在地温度高于0度就会让这条冰川立刻消失。
    jpg
    这张图是对世界上70条冰川的平衡线(冰川积累量与消融量相等的海拔高度)位置上夏季平均气温(代表冰川消融的量)与降水量(冬季的冰川积累来自直接降到冰川上的雪以及降落到其他地方以后随冰川移动到这里的冰雪,再加上夏季的降水量,折算出一个等效的降水量)的关系,可见只要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哪怕夏季平均气温高于0度,冰川仍然能够稳定存在。川西地区的冰川都属于海洋性冰川,夏季冰川上的气温超过0度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全球变暖引起的夏季温度越来越高而加速冰川消融,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3、说到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其他雪山,在您贴的卫星图上,贡嘎山区域和四姑娘山区域展示得非常清楚,这是两片雪山冰川集中分布的区域,但其他山区并没有集中的雪山分布(只有个别山峰海拔超过5000米而拥有冰川),所以在夏季小比例尺卫星图上很难找到连片的白色。虽说要关注全球变暖、极端高温导致的冰川消融,但也要区分冰川和季节性积雪的消融。而且对于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来说,冰川融水对它们总水量的贡献微不足道,目前的缺水主要还是全流域降雨不足导致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