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屈原 改革者

端午 屈原 改革者 

今天是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以及百越祭祖等说法。一般采用纪念屈原的说法。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出身贵族,自幼聪慧,同情百姓,力主改革。对内富国强兵,体恤民生,对外联齐抗秦,称雄列国。屈原的才华和主张,开始受到楚怀王的支持,但是改革受到贵族利益集团的反对,在楚怀王面前进献谗言,使得楚怀王逐渐冷落并放逐屈原。同时,秦国为了割裂齐楚联盟,派张仪去楚国实行反间计,因为楚怀王的贪图小利,对张仪所说的割地500里信以为真,和齐国背盟,成功的实现了割裂齐楚联盟的目的。楚怀王又不顾流放回来的屈原和其他一些大臣的反对,去秦国索要土地,结果被囚,最后死于秦国。

失去楚怀王支持的屈原处境更加艰难,被第二次流放,在流放期间,深入百姓和楚国的山川大河,写了大量的诗词,统称“楚辞”。楚辞文采华美,意境悠远,情感浓烈。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至于今天,作为诗人和爱国者的屈原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作为政治家和改革者的屈原了。

随着秦国的强盛,和对楚国的不断入侵,终于,在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了楚国首都郢都。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当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了,时年62岁左右。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将祭奠屈原的食物用叶子和丝线包裹,免为鱼虾所食,同时在江上千帆争渡,以此来威慑江中蛟龙,还有人将雄黄酒倒入江中,以此来药晕蛟龙。久而久之,就发展为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形成了端午节习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更多的是纪念他作为爱国者和诗人的一面,同时,也是继承对国家热爱和相互的团结。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本身的屈原,反而为很多人为忽视了。

战国,是一个波澜壮阔,刀光血影,彼此竞争,相互攻伐的时代。在战国时代,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增强国力,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名曰变法。比较著名的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国公孙仲连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齐国邹忌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燕国乐毅变法。基本上,战国七雄都进行了程度不一,各有侧重,也各有所得的变法。但核心,都是围绕着制度改革,增强国力,和利益分配。在改革的过程中,激化了和贵族集团的矛盾,最终往往随着国君对改革者态度的改变,或者国君的死亡,改革者失去支持,被贵族集团消灭,形成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但改革者不得好死的下场。

比如李悝在魏国首倡变法,获得魏文侯支持,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有劳而禄,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开垦土地,平抑粮价,刺激军功,制定《法经》。但是在魏文侯死后,李悝受到贵族势力逼迫,最终自杀。

吴起开始在魏国变法,后来被魏国贵族离间了他和魏武侯的关系,丧失了魏武侯的信任,跑到了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在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

商鞅变法最为有名,大家耳熟能详。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实行郡县制,迁都咸阳,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将贵族和百姓一视同仁,遭到贵族们的嫉恨,在秦孝公死后,被车裂。但是和其他国家不同,商鞅死后,他所制定的政策被后来的秦惠文王和后续的秦国国君所继承,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最后统一中国。

其他变法,如赵国和燕国的变法,往往集中在军事上,没有触动根本,在军事上获得一时的成功之后,难以为继,最终失败。齐国的变法,更像是随波逐流,流于表面,也影响不大。至于韩国,更多的将权力集中在君主韩昭侯一人手上,固然实现了,君主集权,效率大涨,但随着韩昭侯的去世,韩国变法也就宣告结束了。

这些变法,既和当时各国的国情国力国君态度国内势力有关,也和变法者自身的主张态度以及层次和具体操作手法有关。可以说,每一个变法者,都是当时最激进的人。因循守旧很容易,锐意进取,则阻力重重。越是激进者,就越和贵族集团守旧势力的冲突越大,不如此,不足以改革。同时,越是激进者,其个人性格也往往容易走向极端,或者是本身就比较极端,或者是在和贵族集团守旧势力既得利益集团的交锋中,变得越来越极端。最终,形成了变法改革的成功或者一时成功,但变法改革者最后不得好死的结果。

在当时的楚国,贵族势力庞大,百姓也往往附属于贵族集团。屈原的改革,极大的削弱了贵族集团的力量,损伤了他们的利益,又无法贯彻到百姓身上,让他们获得利益,同时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所依靠的楚怀王,性格也比较懦弱,经常犹豫反复。这就造成了屈原的改革无法最终实现的根本。这既有当时楚国的现实国情,也有屈原自身能力不足,认识不清,过于偏激的因素。如果要比较的话,和北宋王安石的改革,倒是颇有类似之处。

王安石也和屈原一样,想富国强兵,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改革变法。但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被钻空子,利益集团反对,老百姓也没有得到好处,甚至被利益集团变本加厉的剥削,也反对变法。王安石本人,被冠上“拗相公”的称号。最终改革失败。

随着楚国的衰弱,屡次被入侵,最后连首都都被贡献,屈原在老百姓的心中,在感情上越来越尊重。但是在当时改革的时候,楚国表面上还是地大物博人多,有一定实力,虽然老百姓也想日子能过好,但当时,还是被贵族集团裹胁,同时屈原的政策缺乏操作性,用人也如王安石一样,只选那些自己认可的,而没有团结更多的人,变法也没有带给百姓足够的反对贵族集团的利益动力和勇气,最终也没有深入百姓,在贵族集团的反扑下,遭到失败。这是屈原个人的不足,只是在楚国衰落后,人民在感情上祭奠屈原,但是对其的客观分析,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过于欠缺了。

纵观历史,往往在国家起步或者衰弱的时候,为了富国强兵,改变国家状况,一些有志之士,进行变法和改革。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火光,有的和实际结合,获得成功,成为改革的成功者。有的或者是因为脱离实际,或者是个人能力不足,或者是局面无法挽回,最终改革失败。无论成败,都成为了后世历史,当代现实,和未来前进的镜子,提供了诸多的成败得失的借鉴和经验。

我们现在也在改革,甚至可以说,从1840年以后,我们一直在改革。改革,往往是上层主导的,当上层的改革或者所谓改革,无法满足人民的愿望,甚至无法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后,下次的革命就开始爆发,建立新的政权,然后继续改革。在国家发展,利益分割,政策法律,社会文化,方方面面,我们现在都在进行改革,进行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

有改革的,自然也就有反对改革的,还有先改革,然后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对继续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人,都登上了历史和现实的舞台,用自己的想法,在其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改革的带领者们,根本的一点,都是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都是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的。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以及个人的能力不同,在一些做法上和不同的时期里,也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区别,得到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很多后果和结论,随着历史的进展,也将越来越清晰。

同时,国家有国家的建设和改革,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发展和改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只想自己,还是能奉献服务他人的。在国家的层面上,有国家的领导者,在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以及每个人身上,也有自己的或锐意进取,积极努力,或不思进取,贪婪成性。这个,很多时候是比某一个单一的改革者,更为深厚和重要的社会因素和民族力量了。既有共同觉醒,也有个体自觉了。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纪念屈原,纪念的是他的爱国情怀,但我们不应该成为屈原,因为从根本上讲,屈原是个改革变法的失败者。我们应该继承他的情怀,然后,在现实的改革中,成就我们的胜利。或许,这才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是成功,面对失败的敬意。

军美

2021.6.14 端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