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慧:“最强风投城市”合肥,如何“赌”成新一线?
大家好,我是在观察者网和你一起走进城市的王慧。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的赌城是哪里?对,你回答的很正确,能点开这个视频的人我相信都知道,是澳门。除了澳门之外,这几年还有一座“赌城”特别出圈,这座城市就是合肥。
当然了,大家管合肥叫“赌城”不是因为博彩业,而是因为它的风投非常牛。牛到什么程度呢?
网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中国最牛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赢了,上市估计浮赢超过1000亿;2019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这几乎可以算“逢赌必赢”啊,借着这么几波“赌神”级别的操盘,合肥一路把自己送进了“新一线”。在《第一财经》2020年的“新一线”城市榜单当中,合肥和佛山挤掉了宁波和昆明,成功上位。
其实,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一直以来的存在感不是特别高。这里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说合肥的知名度远远赶不上它的发展速度。所以,当合肥终于冲进“新一线”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也不服气,噼里啪啦敲着键盘发问,凭什么是合肥啊?新一线,合肥配吗?
当然配。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要不然就是不了解合肥,靠刻板印象张口就来,要不然就是他的知识储备已经跟不上这座城市的发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个数据。
前不久我国进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有研究机构借此做了个统计,算了算过去10年我国经济25强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数据。结果发现,合肥是这些城市里面GDP和人口增幅最快的城市。人口流动完全是大家在用脚投票,它和一个地区的工作机遇、薪资待遇、生活质量等息息相关,人口流入率高的地方说明它的经济活跃度、城市竞争力都比较强。
在人口增幅的榜单当中,人口流入率第二位的是东莞。东莞这个城市我们在上上期的节目当中做过比较详细的介绍,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东莞因为产业转型,发展放缓。而合肥不管是从经济总量还是排名上看,目前还一直处于向前冲的状态。
冲的有多快呢?大概就是20年经济总量翻30倍的速度,这个速度甚至是可以和深圳媲美的。
2019年,合肥的GDP实现了9400多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21位,成了的“万亿俱乐部”候选选手。2020年跟合肥一起冲刺“万亿”关口的还有泉州、东莞、济南、福州、南通等城市,这些城市的GDP都超过了9000万。
可能是因为过于低调,又发展太快的缘故,有人觉得合肥是突然逆袭的“黑马”,有种“隔壁二胖”化身“华尔街之狼”的感觉。我知道,这时候很多安徽的小伙伴已经忍不住要发言了,快把你们想说的“霸都”打出来,给大家看看。
对于“霸都”,流传最广的一种负面解读是“霸占资源”,讽刺合肥合全省之力肥一城。其实,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不仅仅是合肥,很多省会城市都被省内其他城市吐槽“吸血”发展,这和最近几年各个省份打造都市圈、培育大城市发展思路分不开。
许多省会都在聚集资源,发展强省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合肥。但2019年合肥的经济首位度只有25.4%,排在所有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所谓“经济首位度”一般是指在一个省域范围内,第一大城市的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一个城市的首位度越高,说明它的GDP在省内的占比越大。
从这个数据上看,成都、武汉、西安、长沙、昆明等一众“明星”省会都排在合肥前面,但这些省会都没有被称“霸”,这里面当然是有一些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跟其他省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相比,合肥有点太“嫩”了。
- 下一页
不光是退出家电,合肥国资2010年就退出了房地产行业,而现在的合肥已经开始慢慢脱手汽车产业了。这几年全国各城市都在蜂拥造车,合肥乘用车汽车的底子远比不过周边的南京杭州武汉,芜湖郑州长沙等地也在汽车产业下足了本钱。以后江淮的乘用车会越来越难生存,而且这种重资产企业一旦出现危机还要巨量资金才能挽救。而现在就把包袱甩给大众,不但落袋了35亿现金,还能得到200亿的追加投资。至于投资蔚来汽车,因为蔚来是上市公司股权很容易退出,在低谷期拉蔚来一把,过几年股票一卖,白捞一个新能源车龙头企业还能赚一笔快钱,何乐而不为?未来安徽国资留下的汽车产业是在行业内竞争力很强的江淮商用车(JAC)和合力叉车,换回来的大把现金可以投资其他行业,比如碳化硅、mRam、microLED等领域都才刚起步,趁现在投资扶持就又可以“赌”赢一次。。。。
和其他城市大水漫灌不同,合肥的产投很像风投机构,他们很在意每个项目的获利的退出,这是从苦日子带出来的好习惯。现在国家有钱了,很多人无法想象在2000年左右安徽财政有多困难。那时候安徽地方财政很多人工资都大半年发不出来,省一级直到2005年左右财政赤字才勉强回到安全水平,很多外地人说合肥吸血,但那时候安徽根本没血给合肥吸,淮南煤矿、铜陵有色、马钢海外炒期货裤子都赔掉了,还得省里救济呢。当时的合肥国资委也穷,合肥的国企缴不上来利润,荣事达转型失败、合肥商业银行坏账成堆(改组徽商银行的时候还要向政府员工股权融资补充流动性),如果当时合肥国资委不善理财,拿着仅有的一点弹药去给家电业输血,那就会重复新乡和泰州被新飞、春兰拖死的悲剧,也就不会有钱引进京东方了。
相反调侃下的“省会南京”感觉不到有什么发展规划,制造业外迁,金融隔壁上海没法比,电商隔壁杭州,完全不知道有啥。
南京更像一中年,阅历无数,说激情没有、说底蕴还有。这决定这城市发展思路(外来领导改变不了,同化居多)。如南京是教育高地,本地985就南大、东大二所。有同事老婆是省教委的,我问过。答复南京不想,包括南大、东大自己都没申报,是教育部为保证985权威性,自己批的。
这么多学子慕名而来,后留在南京。会给城市城建带来很大压力的(前一段时间西安发起的抢人大战,政府表面出台了一些人才政策,也就是应和)
相对苦孩子的合肥,南京是差了很多。南京2030年规划主城区常驻人口不超过一千万,最好控制在950万内。不吸血、不招商,再烂的南京也是二线(楼主说的话不妥,一线是前五,二线是六到二十的十五个城市,三线是二十一到五十的三十个城市。合肥目前最多算具备二线能力,不是新一线)
尼玛,南京确实是躺赢,现在人均还超过上海。资源太多,随便掏出来,就能做文章。最落魄下吸血也不是不可能,老名牌了,学习西安、成都也不是不可以;台积电落户南京是国台办干涉的结果,南京本来不愿的,芯片企业耗电大户,得额外配套资源,不想。就如同新加坡工业园首选地是南京,被婉拒去到苏州一样。
南京相对其他二线城市,在海外华人心目中知名度较高,在宁企业容易招纳海外人才、吸引外来配套或是招商引资。本身作为东部战区(原南京军区)重要节点城市,教员时代就具备满足年百万军队的战地供给能力,工业门类齐全,基础硬件够;教育高地也能提供人才等基础软件补充。对企业来说,算价值高地
大家都知道2020年底合肥房市的一波暴涨,我看是有坚实的产业支撑的。一来,说是暴涨,其实只是局部,全市除几处学区房外大部分地区二手房没什么涨幅,有统计,甚至从挂牌到售出需要两年多的时间。二来,暴涨的区域,政务滨湖高新,在老合肥看来已经算郊区了,但正是白纸好作画,这些区域的居住品质确实超过大部分市区。
网上都说合肥豪赌,对于小民生活的影响,着墨不多。京东方那年几乎把合肥各高校不同专业的应届硕士一网打尽,据说一律八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数字。长鑫艰苦创业从无到有,据说给有经验的优秀半导体工程师开出了四万月薪,空港区成了小台湾,台湾工程师集中租住的某小区,租金至今全市第一。最近看到有码农抱怨,说从上海回合肥收入少了许多,回来就业的是疫情期间很出风头的zoom,这个少了许多到底是多少呢?月薪2.5万!话说zoom等一批it,ai,生物制药,量子通信,这样的牛逼哄哄的新锐公司,扎堆在高新区,而高新区这次是房价暴涨得区域之一。
而合肥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是多少呢?三四千吧。合肥最早实现产业聚集的家电业,工厂的薪水已经低到以拆一代和阿姨临时工为主了。
合肥这波的房市两极分化,其实就是劳动者的两极分化,赶上产业升级,和赶不上的。合肥局部区域的暴涨我看没问题,京东方们,长鑫们,蔚来们,这些高收入人群在空间上开始聚集。问题是赶不上的人,想要这些高端产业大赚来反哺,还要好多好多年。
南京江北新区2600亿的紫光项目就是做DRAM的,盖好以后自然是要高薪求贤,加上南京有台积电这样的代工厂,对fabless人才吸引力也很大。而武汉不但有和DRAM人才需求基本一致的NAND项目(长江存储),还有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等至少七条高世代面板生产线,未来面板产能应该是国内最高的,还准备自产显示面板芯片。
南京和武汉认可半导体制造的重要我非常高兴,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中国市场也足够巨大,要能在长江沿线发展出一批优势互补的半导体企业,那就是我们自己的硅谷啊。但是如果决策者只想着低风险快回报,靠着资源碾压在技术门槛较低且有国内成功案例的领域重复投资,我认为绝对不是国家之福。
半导体产业是专业性很高的成熟工业,对于政府的项目管理能力有严苛的要求,如果招商好大喜功,投资盲目砸钱那就只会结出德科码、弘芯这样的苦果。而这种项目为了看起来像那么回事,还会高薪挖墙脚有经验的半导体人才,把他们的青春浪费在各种烂尾项目里,这等于掐掉了本来正常生长的本土半导体的嫩芽啊,为国家计,还请兄弟城市LD们对合肥手下留情。
相反调侃下的“省会南京”感觉不到有什么发展规划,制造业外迁,金融隔壁上海没法比,电商隔壁杭州,完全不知道有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