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慧:“最强风投城市”合肥,如何“赌”成新一线?

大家好,我是在观察者网和你一起走进城市的王慧。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的赌城是哪里?对,你回答的很正确,能点开这个视频的人我相信都知道,是澳门。除了澳门之外,这几年还有一座“赌城”特别出圈,这座城市就是合肥。

当然了,大家管合肥叫“赌城”不是因为博彩业,而是因为它的风投非常牛。牛到什么程度呢?

网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中国最牛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赢了,上市估计浮赢超过1000亿;2019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这几乎可以算“逢赌必赢”啊,借着这么几波“赌神”级别的操盘,合肥一路把自己送进了“新一线”。在《第一财经》2020年的“新一线”城市榜单当中,合肥和佛山挤掉了宁波和昆明,成功上位。

其实,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一直以来的存在感不是特别高。这里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说合肥的知名度远远赶不上它的发展速度。所以,当合肥终于冲进“新一线”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也不服气,噼里啪啦敲着键盘发问,凭什么是合肥啊?新一线,合肥配吗?

当然配。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要不然就是不了解合肥,靠刻板印象张口就来,要不然就是他的知识储备已经跟不上这座城市的发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个数据。

前不久我国进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有研究机构借此做了个统计,算了算过去10年我国经济25强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数据。结果发现,合肥是这些城市里面GDP和人口增幅最快的城市。人口流动完全是大家在用脚投票,它和一个地区的工作机遇、薪资待遇、生活质量等息息相关,人口流入率高的地方说明它的经济活跃度、城市竞争力都比较强。

在人口增幅的榜单当中,人口流入率第二位的是东莞。东莞这个城市我们在上上期的节目当中做过比较详细的介绍,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东莞因为产业转型,发展放缓。而合肥不管是从经济总量还是排名上看,目前还一直处于向前冲的状态。

冲的有多快呢?大概就是20年经济总量翻30倍的速度,这个速度甚至是可以和深圳媲美的。

2019年,合肥的GDP实现了9400多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21位,成了的“万亿俱乐部”候选选手。2020年跟合肥一起冲刺“万亿”关口的还有泉州、东莞、济南、福州、南通等城市,这些城市的GDP都超过了9000万。

可能是因为过于低调,又发展太快的缘故,有人觉得合肥是突然逆袭的“黑马”,有种“隔壁二胖”化身“华尔街之狼”的感觉。我知道,这时候很多安徽的小伙伴已经忍不住要发言了,快把你们想说的“霸都”打出来,给大家看看。

对于“霸都”,流传最广的一种负面解读是“霸占资源”,讽刺合肥合全省之力肥一城。其实,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不仅仅是合肥,很多省会城市都被省内其他城市吐槽“吸血”发展,这和最近几年各个省份打造都市圈、培育大城市发展思路分不开。

许多省会都在聚集资源,发展强省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合肥。但2019年合肥的经济首位度只有25.4%,排在所有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所谓“经济首位度”一般是指在一个省域范围内,第一大城市的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一个城市的首位度越高,说明它的GDP在省内的占比越大。

从这个数据上看,成都、武汉、西安、长沙、昆明等一众“明星”省会都排在合肥前面,但这些省会都没有被称“霸”,这里面当然是有一些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跟其他省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相比,合肥有点太“嫩”了。


这就得说说合肥艰难的省会史了。

安徽在康熙六年,也就是1667年才正式建省,这一省份的名字取字于两个城市安庆和徽州。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和江苏同属江南省,首府是南京,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南京称为“徽京”。安徽建省时,合肥还是合肥县,隶属于庐州府,许嵩那首《庐州月》写的就是合肥。

建省之后,安徽的省会几经变迁,直到1952年位于正中间合肥才被正式确定为省会。但当时的合肥,要历史底蕴没历史底蕴、要经济实力没经济实力,比不过南边的的安庆和芜湖,也赶不上北边的蚌埠。所以,这样一座城市被定为省会之后,一直被省内其他城市质疑,一些省委省政府的机关干部都倾向于把省会迁移到条件比较好的芜湖。

直到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之后说,“合肥不错,为皖之中”,“从长考虑,似较适宜”,这才把合肥的省会地位稳固下来。

那么,上世纪50年代初,合肥刚成为省会时是个什么情况呢?合肥市投促局副局长胡亚斌曾经用了几个“5”来介绍,说那时候啊,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5万人,5个小工厂被戏称为“5个铁匠铺”。

作为省会,就这么点家底,省内还有一众比自己发展的好的“兄弟”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合肥拿着一手烂牌,一直非常的低调。虽然默默无闻,但这个城市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发展契机,她就像一个“赌徒”,一旦认准目标就会毫不犹豫的下注,甚至会不惜拼上家底。

幸运的是,她一直在赢。有人觉得,合肥是靠赌出来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在下判断之前,不妨先来看下她的几次神操盘。

第一局,合肥拿下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座大学对合肥来说有多重要呢?一位当地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科大之于合肥,就像斯坦福之于硅谷。”

他们相识于1969年。当年,受国内外环境影响,13所在京高校被迫外迁,疏散到全国各地,中科大就是其中之一。要是放在今天,像中科大这样的顶级名校要外迁,各地都得抢破头。但在那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学校来了,没有税收不说,还得给地给钱给粮,对于地方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当时最不受欢迎的就是中科大,湖北、江西、河南都说养不起,把它拒之门外。这时候,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站了出来说:“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就这样,安徽收留了中科大,但中科大在安徽的经历也是一波三折。学校先是搬到了安庆,被安置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栋三层小楼里。因为地方太小,师生们平时出门就是人挤人,连最基本的食宿也无法保证。

这时候,李德生拍板,在省会合肥给学校腾出了地方。合肥把原先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位置,让给了中科大作校址。尽管校舍面积还不到6万平方米,但却是合肥当时能拿得出手的最好条件了。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那时候的合肥说是省会,但经济规模差不多就是个小县城,各方面的发展比长江沿岸的安庆、芜湖差多了。

合肥市长凌云曾在《学习时报》上撰文,谈合肥和科大的半世情缘。她写道,在没有集中供暖的合肥,中科大却拥有了安徽省第一条“温暖专线”,享有专门开放暖气的待遇。在合肥,中科大是最高级别的供电保障单位。合肥市政府可以停电,但学校不能停电,这一切就是要为潜心科研的科大师生送去光明。

现在网上有不少人说,“合肥配不上中科大”,“合肥阻碍了中科大的发展”,这样的说法对于合肥来说其实并不公平,也不那么厚道,因为它真的给了中科大非常多的支持,建校区给批地,做科研给经费,交通不便给开公交专线,安徽最好的医院之一省立医院也划拨给了中科大。虽然中科大是合肥“收养”的,但合肥却把它当成“宝贝”,给出的条件甚至比自己的“亲儿子”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要好的多。

当然了,中科大也回馈着合肥,它给合肥带来了人才、科研体系和实验室,让这座城市成了“科研城市”。被普遍认为有望彻底改变世界的未来三大科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可控核聚变,因为中科大的存在都成了合肥的强项。中科大衍生出来的产业、企业,哪一个拎出来都是最前沿的技术,比如说,合肥依托科大讯飞打造了“中国声谷”,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这一赌合肥赢的很漂亮。

2006年,“工业立市”作为头号战略被写入合肥的十一五规划,这可以说是合肥“赌桌”上的第二局。但当时的合肥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怎么办呢?合肥想到了“招商”的办法,让外来的企业到合肥来投资,这次他们押注了家电行业,因为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就把家电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先后培育了荣事达、美菱等多个本土品牌。

2006年之后,在各种争议声中,合肥引进了美的、格力、海尔、TCL等十几家家电品牌。有当地官员说,他们当时按着产业链去招商,缺哪块补哪块,所以快速形成了产业集聚。当时合肥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北青岛,南顺德”的全国家电业版图。

5年之后,这个目标就完成了。

2011年,合肥冰箱产量占全国1/3、洗衣机占全国1/4,超过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那一年,合肥家电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成为该市首个千亿产业。现在,合肥的家电产业年产值已超过万亿元,本土配套率超过80%,全国每10台家用电器中,有大约4台是“合肥生产”。

这把又赢了。

但随着家电行业的发展,合肥发现自己少块屏。家电需要显示屏,而当年的显示屏基本是日韩的天下,我国的液晶面板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因此成为合肥豪赌第三局的契机。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就在这一年,合肥遇见了京东方。为了引进京东方,合肥拿出了绝对的诚意。一名合肥政府官员曾透露,“为了项目能上马,当时合肥市承诺拿出一年财政收入的80%来投资。”有媒体报道称,为了京东方,合肥甚至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

合肥市政府当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质疑,他们从来没有为一个企业出过这么多钱。万一项目失败了怎么办?尤其是,京东方合肥6代线之前,公司5代线、4.5代线都不理想,企业运营、市场销售也很不景气。

尽管如此,合肥仍然决定全力下注。

最终,京东方没有辜负合肥。合肥京东方6代线的投产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此后,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全球最高世代线的10.5代线也先后在合肥建成投产,一大批显示领域的企业接踵而至。

到2017年底,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已超1000亿,即使只有10倍的乘数效应,京东方能够带动的总的GDP,也已经超过了合肥市一年的GDP总量。有业内人士估算,合肥市政府平台所持有的京东方股票,巅峰时期的浮盈就有上百亿。

2019年夏天,华为推出5G折叠屏手机,它用的“柔性屏”把京东方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大家都知道了“合肥有个京东方”。

解决了屏幕的问题,合肥又把目光转向了芯片,开始“下一赌”。

当时中国内地的芯片被日韩、欧美及中国台湾的产商“霸占”,特别是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95%市场被韩国三星、韩国海力士、美国美光3家寡头垄断。剩下的份额,被台湾的南亚和华邦瓜分,中国内地的自主生产能力几乎为零。

2017年,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三年之后,合肥政府果断出手,与兆易创新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DRAM芯片研发生产。其中,合肥市出资75%,兆易出资25%。

在市政府的帮助下,合肥长鑫搭建了价值百亿的生产线,还共同出资购买了关键专利。这是很多风投机构都难以给予的投后管理服务,合肥通通支持。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人有中科大,实在不够还可以出去挖。

两年之后,京东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内存,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存采用的纯国产颗粒,正是来自合肥长鑫,一上架库存就迅速被一抢而空。当时有科技博主评论说:“自从合肥长鑫发布了光威国产内存,金士顿、三星的工厂突然就不着火了,不发大水了,员工不罢工了,产能也够了,价格突然就降了。

在合肥长鑫的“引力”下,力晶科技、联发科技、群联电子等一大批半导体企业也相继选择到合肥驻扎。“中国芯”在这里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谋篇布局”,使合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高新尖”千亿产业集群,带动了几十万的就业。


最后我们来说说合肥的“第五局”,2020年最有争议的一笔“投资”。

去年蔚来汽车跌入低谷时,合肥拉了它一把,一出手就给了70亿。从双方公布框架协议,到达成投资,只用了65天。这笔钱对于蔚来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而合肥下注的却是她期待已久的新能源产业链。

在与蔚来签约一月后,合肥迎来利好。大众宣布以约11亿欧元入股合肥新能源企业国轩高科,同时将投资10亿欧元,获得江淮汽车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另外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

这意味着,国际汽车巨头真正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而合肥正剑指“新能源之都”。合肥这次能赌赢吗?现在还看不到结果,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次合肥借助蔚来和大众,种下了新能源产业链的火种。

从穷的叮当响的小县城一路拼到新一线,合肥手握一把烂牌,却生生打出了王炸。这一切真的全靠“赌运”吗?当然不是,每投必中的背后是前瞻性的布局和对行业风向的把握,需要的是勇气、眼光和格局。眼下,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合肥和安徽都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大家觉得未来的合肥还可以走多远呢?

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各位多多点赞、转发和评论。大家也可以关注我的的小号,各平台都是@王慧opinion,告诉我你的家乡在哪里,你想听什么城市故事,我们下期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