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还能不能做?
写下这个题目,是有过犹豫的。到底该说“好事还要不要做?”还是“好事还能不能做?”更好呢?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境界和心态,而后者更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条件,综合时下社会现象,选择唠叨后者更有现实意义。
话题缘起于“扶不扶”摔倒老人,这个几乎说得老掉牙、听得耳生茧的故事,再次不期上演,而且反映的问题更严重。9月2日上午8点多,陕西杨先生骑电动车上班途中,扶起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太太,而且看着老人喊疼不止,直接请假将老太太送往医院,但事后却被老太太指认为肇事者。由于事发地没有监控,杨先生陷于百口莫辩的尴尬,因为被扶的65岁老太太说,她确实没有看到是谁撞了她,“如果不是他撞的我,他为啥要停下,又为啥要送我去医院?”
老太太的话听着似曾相识挺耳熟,这不就是当年南京彭宇案主审法官那句影响深远的“名言”,即“如果不是你撞的,你干吗去扶?”之翻版吗?不同的是,今天这话是由被撞的当事老人给直接说出来了,而且说得那样理直气壮,又貌似那么在理。这话的恶毒之处在于,扶人者几乎没有可以分辨的机会,被问得哑口无言,直接要趴地下了。这话所产生的威力,等同于“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这打击面不是一般的大。
当然,在事情的真相未见分晓的情况下,就偏听偏信地把杨先生扶起老太直接定性为“好事”,似乎也太过主观了些,也有不尽合理的成分。但是,个人更愿意倾向于相信杨先生的善意。因为哪怕退一万步来说,确实是杨先生撞了老太太,杨先生当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扶起老人并送医院,是很有担当的行为。这比起那些撞了人而逃避的无良之徒,杨先生是值得称道的,至少是有次道德的。就扶人这点而言,我们还真无法指责杨先生什么。
但是,老太太的话语,或将产生不可小觑的“恶语伤人六月寒”之效应的,这才是悲哀之所在。在社会已经为“扶不扶”而纠结不已,且现实环境下,许多时候依然无解的情况下,作为当事老太太的话,无疑于给这种纠结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如果产生扩散效应,相信其杀伤力还是不可低估的。尽管社会上的有识之士,给类似的扶人之举提出了诸如“拍照摄像”自证清白的建议,但对大多数心存善念的人,在危急关头伸出援手时,或许是来不及作出这种反应的,或许当时的条件也不允许,甚至也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自证清白。那么,遇上类似这样胡搅蛮缠的老人,我们到底还扶不扶?其实这样说,也有误伤或冤枉被扶老人的可能,但冲着老人那莫名其妙的推理,实在压抑不住冲动。
话说回来,相信好事还是会有人去做的,只是这样的怪诞总是没完没了,且只能寄望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话,那做好事实在太累,成本也太高,发展下去终究是个大问题的。“好事还能不能做”,难免成为更多人心头之问。(更多文章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微语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