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吨载荷重型战略运输机方案曝光?我们真的需要安-124、C-5这种运输机?
就在前段时间,中美两国同时爆出的新一代战略运输机研发计划在网上引发热议,其中,美国方面是一家叫做“Radia”的初创企业,雄心勃勃地准备研发一款代号“风行者”的超级战略运输机。Radia公司为“风行者”(WindRunner)准备了极为夸张的机体外形和基本外形尺寸,据说其货舱体积达到了目前美国空军空运司令部最大的战略运输机C-5M“银河”战略运输机的7倍。
而咱们这边爆出的消息,则来自于一份网络上流传出来的论文,里边提到了未来战略运输机的某个CAD构型,同时还提到了该机的设计使用空重和MTOW(最大起飞重量)等关键的技术数据——看起来,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一级强国,中国和美国在军事航空工业上的竞争,从第六代战斗机蔓延到战略轰炸机上之后,现在已经蔓延到了运输机这一领域了。
中美两国都开始研制自己的新一代战略运输机了?这个消息大伊万想说好几天了,但是现在想想,怎么说呢,只能说四个字:证据不足。
美国的项目
先说美国的这个“WindRunner”运输机,该项目来自于美国的一个初创公司Radia,该公司从基本架构和组成人员来看的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个卖大力丸的。
其创始人马克·伦德斯特罗姆是个搞所谓的清洁能源的,创办的公司居然还有搞生物医药技术的,而这个“WindRunner”项目按照伦德斯特罗姆的说法,本来就是打算用来运输他准备建造的超级风电设备,敢情这是为了风电这么一碟醋包了盘饺子。
而该公司负责飞机研发业务的副总裁克里斯汀·门多萨·布洛赫在航空工业领域,担任过的最高职务、从事过的最大项目是巴航工业负责运营的高管,部分参与过C-390型中型运输机的制造工艺研发,跟飞机设计研发并不沾边,而且一直到2025年5月才被Radia招徕过来担任“飞机开发副总裁”。
总而言之,最起码从Radia公司的领导层架构来看,这公司极其像是一个草台班子,初创阶段主打一个打着“清洁能源”的旗号骗民主党的补贴。等到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开始打击依附于民主党的诸多利益集团,Radia才着急忙慌地准备“战略转型”,瞄准了特朗普政府扶持军事领域“独角兽”企业的商机,抛出来一个雄心勃勃的建造超级运输机的计划准备继续骗补,大概就是这么个事。
所以,都草台班子了,也就别指望这公司研发什么超级战略运输机了,你一个搞清洁能源的公司,你有那研发实力和研发人员来搞战略运输机吗?你有风洞来给战略运输机吹风吗?你的结构设计能力能满足超级战略运输机的强度设计要求吗?你的制造能力能满足制造战略运输机的需要吗?相关的工艺条件能满足吗?你看当年苏联为了制造诸如安-124、安-225和图-160这种空中怪兽,在制造工艺上付出了多大代价,花了多少钱才搞定这些飞机的制造工艺,这根本就不是你一个初创公司该考虑的事。
话说美国现在出于和中国的战略竞争要求,这种所谓的初创公司到处都是,而且还形成了军事领域初创公司“三大新贵”,也就是所谓的安督里尔、Space-X和帕兰蒂尔。有这三家的成功经验,其它初创公司都在仿效这三家,主打一个宣传当先,大搞噱头,讲好故事。一方面服务于股价和合伙人利益,另一方面也急于找大财团接手,一旦接手马上就套现离场,这样就逻辑闭环了。
现在看起来Radia就是这些初创公司中的典型,这从它“风行者”计划的一些性能数据就能看出来。现在爆出的“风行者”性能数据都对不上,该机的机体尺寸公开的极为唬人,长度108米,翼展80米,高24米,货舱容积高达6800立方米,作为对比苏联最强大的安-225运输机长度84米,翼展88米,高度18.2米,货舱容积1210.88立方米,从这可以看出“风行者”的体积有多庞大。
但是,在这么庞大的机体尺寸和货舱体积下,该机公开的载重量居然只有72.57吨,同类对比,安-225载重量250吨,而美国的C-5M战略运输机载重量130吨,安-124载重量150吨,很明显“风行者”要么是货舱地板的强度有问题。空有一个巨大的体积却装不了什么重型装备,要么是一开始瞄准的就是装运伦德斯特罗姆想搞的那些风电设备,这些设备单个重量就是70多吨,结果设计指标就定了这么多,要么就是整个研发团队都没有经验,所有的指标都是根据经验值瞎估测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么大的运输机,72吨的载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飞机连一台M1A2SEPV3主战坦克都运不了,从这也可以看出研发团队一开始根本没有对标美军需求来搞研发。
同时,该机在宣传中主打的、所谓战时可以装运大量物资人员,直接向第一、第二岛链前沿基地实施战略投送,也是典型的一厢情愿。这么大的运输机,起降性能必然不会很好,考虑到安-225在使用了各种增升设备的情况下,还必须使用4F级飞行区才能运作,“风行者”战时对飞行区的要求不会低于安-225。可想而知第一、第二岛链能运作这架飞机的机场少之又少,一旦打起来必然会成为重点关照对象,到时候这么蠢笨的大玩意儿落下去连装卸都没那么容易,很容易就会成为各种导弹对着打的活靶子。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这个所谓的“风行者”运输机,大概率是Radia公司拿来骗补的东西,在闹闹腾腾一通后,一切重新回归沉寂,公司的合伙人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套现离场就是最后的结局。
中国的项目
美国的“风行者”运输机不靠谱,我们自己在论文中提到的呢?
这个,强调一个常识啊,我们所有的、关于军工领域的论文,凡是涉及到具体设计方案,草图,技术战术数据的内容,在公开发表的时候都是要经过脱密处理的。最典型的比如改变设计方案和草图的内容,改变外观样式,故意调整各种数据参数等。同时,在一些总体设计论文上,还需要考虑这个项目到底是已经立项的项目,还是预研项目,甚至仅仅只是一个很粗糙的概念研究——所以,但凡提到军工领域的论文,在项目总体上,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大概只有咱们“有”或者“有可能要搞”某个项目。
在具体应用的技术上,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有我们“可能要运用”某种关键技术。而在技战术数据上,你要相信论文里边的数据那能把年给过错,只能结合论文,进行拟真之后才能得出一个比较接近的结论,当然对几乎所有军事观察者来说都没有这个能力。这等于是你把论文里的设计思路和详细设计全部复现一遍,不是相关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应的硬件设施等完全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咱们军工领域的论文,大伊万看了从来都是图一乐,并不会当真,这回这个战略运输机也不例外。咱只能说,我们“有可能”要搞这个项目了,但是,你要说论文里边的就是最后的机型设计外形,相关数据就是我们的设计数据,那只能说这位小可爱你未免也太天真了一点。
我们在战略运输机上,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机体设计,毕竟我们有200吨级的运-20运输机的研发经验,后续研发的C929民用宽体客机MTOW(最大起飞重量)大约250吨,这个数据和波音787-9,A350-800相当,在这基础上我们搞400吨级的战略运输机,在机体结构设计上没有太大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航空发动机。
C-5M战略运输机使用的是通用电气的CF-6-80C2型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225千牛,安-124使用彼尔姆的D-18T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230千牛,这意味着要搞400吨级的重型战略运输机,突破25吨级涡轮风扇发动机研发技术是必备的条件。这一推力级别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我们现在还是空白,也是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最后一颗明珠”,即使现在在搞的话,2035年能出现成果,2040年之前能够装机使用已经算是比较顺利的估计了。所以,在航空发动机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我们要搞400吨级的战略运输机暂时也没那个条件,可以放一放了。
不过,从目前各主要军事强国的运输机机队建设来看,基本上都已经将所有资源集中在了200吨级运输机上,比如我们的运-20和美国的C-17A,这些运输机装载构型灵活,起降性能好,可以满足准跨洲际投送的需求。所以,我们现在运输机队建设的重点还是强化运-20机队,至于400吨级的超级运输机,可能离我们还是有点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