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闺蜜写借条遭暗算,亲密不能无间

        江苏常州市的小周和小徐是闺蜜,经常互相分享喜怒哀乐。2017年8月,小徐因为心情不好,求小周写个借条安慰,之后反反复复如法炮制,共写了4次合计24万元借条,最后小徐却拿着这些借条向小周追债。

        因为手头只有8万元钱,与24万元的“债务”太过悬殊,面临着小徐告上法庭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被迫无奈的小周只能选择报警。尽管小徐有着“证据”在手的优势,但“雁子飞过去,会留下痕迹”,“人行有脚印,鸟过有落毛”,从事情的前因后果,并综合诸多因素,在警方已经介入的情况下,估计还是能够还原真相的。比方说这么多次这么多张借条,小徐给小周的是现金还是转账?现金又是从哪个银行取的?或者这些收入又是怎么来的?凭空捏造出来的“事实”,终究经不起抽丝剥茧的逻辑推理,条分缕析的调查研判,真相水落石出还是值得期待的。

        但是,这条原本应该被认为是闹着玩的新闻,教训也是够深刻的,真应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之说。两个原本要好的闺蜜,竟然有着如此强烈的反差,一个城府很深工于算计,一个思想单纯毫无戒备。小周面对小徐这种离谱的要求,居然毫不设防,一次次被玩弄于股掌,又应验了“害人之心不有可,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忠言,哪怕是所谓的闺蜜,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不该有的有了,不该无的又无了,演绎出来的故事就荒腔走板不耐看了。因为现实就是这样无奈的,“好人永远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就像坏人永远不知道好人有多好”。事实警示人际交往得讲究原则时还得讲究,需要把握分寸时还得把握,也要有底线思维,有些忙哪怕是亲戚朋友,不能帮就是不能帮的。比方有人说的,“车和老婆概不借人”,这话确实是糙了些,但理却是至理,真的但听无妨。

        当然,小周和小徐这种情况,还是有些极端的,小周碰上了还真有运气差的成分,小徐的行径固然可恶,小周的善良却也无法苟同。但是,朋友之间的交往,真诚还是最不可或缺的。因此,从对社会更具教育意义,净化社会风气的角度,如果有可能的话,还真希望小周来个“公益”反诉小徐,既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名誉,也使小徐为自己的自私付出代价,警示人们“择善人而交”。这不应该被视作“挑拨离间”,在这个功利和躁动的社会,总有些像小徐这样的人,罔顾法律和友情,冲撞法律和道德底线,通过小周的现身说法,必定能够使更多人明白,朋友纵然亲密也不能无间。(更多文章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微语小议”)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