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节现实的应试教育的危害
应试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不事生产,脱离实际劳动,教育方式就是一味给学生灌输书本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践验证和操作。
学生可能“知道”的很多,但是真正接触的极少,于是教育出来的人大都唯心主义,看待外部事物都首先从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出发,哪怕对某个行业门类和事件的认知都极为匮乏,但就是更愿意相信自己先入为主的判断。
而且有些人还形成了教条主义思想,总是觉得理论才是对的,而实际发生的事情反倒是“错误”的了,所以年纪轻轻思想就迂腐,拒绝接受新事物、新发展(除非非常有趣,或能够满足刺激、黄色、暴力欲望),也不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原因,因为“书上全都总结了”。
劳动和实践是一切知识和智慧的源泉,我们都应该意识到,书本和互联网只是知识的传播渠道和载体,书本和互联网又不可能无中生有地产生知识。我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更要主动自觉地参与社会实践,无论是参与社会资料的生产阶段,还是参与社会治理的大小分工,只有亲身接触和参与到社会运转的各个流程,我们才能探究生活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国家的本质。
应试教育的好处可能是“效率”,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投入下,快速使大量的青少年学习和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理论。但到了结构性矛盾愈加显现的今天,再推行这种“又快又多”的粗放式填鸭教育,只会培育出缺乏科学思维、缺乏探究精神、缺乏劳动热情的下一代,这样的青年人越多,反而并没有对社会生产和治理的优化升级有多少积极作用,说不定还会是阻力和逆流。
应试教育,初高中是如此,有些大学也是如此,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学科培养和产业发展脱节,个人劳动素养和社会能力要求脱节,于是越来越多青年人虽然不满足当下,却都又逃避当下,缺乏劳动和革命热情,安于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虚无,似乎只要把自己跟社会现实割裂开,外部的风风雨雨就打扰不到自己的小世界,我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该怎么精神自由还是怎么精神自由。
我们国家的许多问题,真的就是发展和治理的思维,跟不上实际发展变化而产生的问题。意识落后于实际其实本来也得正常的,但关键就是能不能尽快跟上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各种问题从小积累到大,导致事态从量变积累到质变,最终影响并撼动“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