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 can’t breathe”的随想
关于“I can’t breathe”的随想
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一位白人警察“跪杀”在街头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美国人民上街游行,有和平方式的,有暴乱方式的;也有许多美国的知名人士发声。国内媒体对这一事件也比较关注,比如观网就我看到的已经有王骁(https://member.guancha.cn/post/view?id=1745)和董佳宁(https://member.guancha.cn/post/view?id=1743和https://member.guancha.cn/post/view?id=1744)在栏目中出了视频了。
这次的游行示威有一个特点是很独特的,即没有形成中心诉求。也就是说,不能以一个口号简明的喊出这个运动的目的。
虽然每次变革运动带来的混乱总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犯罪活动的高发,例如阿Q,嘴里喊的是“革命”,实际干的却并不如此。这次的示威也有些这样的意思,由此也出来一些如GTA6这样的美国笑话。打砸抢的人有的是为了趁乱牟利,有的是为了发泄。前者可憎,后者可笑。
这些人加大了诉求形成的成本,搅乱了此次运动的方向。除非是想要推翻现有政权,暴力游行从来都不是一个好选项。
参加游行的黑人白人都有,这并不令人意外,上世纪六十年代马丁·路德·金也是这样。马丁·路德·金其人私德如何我并不想作何评价,有人认为那些负面形象确实存在,有人认为是CIA的惯用的扣帽子败坏私德来反对其政治主张,但那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确实很激动人心。
有些白人是在声援,有些白人做的却是激烈的对抗性的示威。例如某位白人女性混声着黑衣蒙面在商铺玻璃上用喷漆喷上死者的名字(旁边一位黑人女性在劝阻她不要这么坐,这个时评流传也很广)。这不经引起我的好奇,倘若其真是理智的想为黑人发声此时她就应停手而不是继续,所以我姑且猜测她是因为新冠在家呆的太久了借此事出来溜达的。当然,还有阴谋论一点的说法,她借此为的是加剧矛盾。
毕竟,当一个人的言行愚蠢的恰到好处时,我们常常不能确定其在认真还是反串。
此次事件还有一个人,死者兄弟的发声很耐人寻味,和那位死于在自家吃冰淇淋没关好门被女警察射杀的死者的弟弟的表现很是相似。(董佳宁6-1的视频有这位死者的信息)
随着这次的事件影响的扩大,黑人男性因警察暴力执法死亡占总数24%和新冠死亡占比23%很接近,都远超黑人的人口比例。评论里有”黑人(×) 穷人(√)”。
我看见很多弹幕说这是披上种族矛盾外衣的阶级矛盾,我不反对。
当然,从《绿皮书》我们也能知道,贫穷和黑皮肤都是在美国被(明面或暗地)歧视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黑人的贫困比例是美国族裔里最多的,所以这部分黑人同时受到双重的歧视。
也有人认为黑人被歧视是因为其犯罪率高,这其实要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来讨论。
在美国的情境下,这种观点是显然站不住脚的,因为因果关系不成立。黑人在美国被歧视首先是来自其农奴后代的身份,在这样的身份下成长在普遍无法接受教育的环境中(政治正确下施舍来的除外)的相当一部分底层黑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进一步加重了黑人被歧视的事实。所以其实最起码不能由这些犯罪者承担全部的责任。
而在国内,有些人也持这样的观点,对黑人抱有偏见。一来中国对于黑人没有原罪,并且国内的环境对于黑人也没有种族隔离的措施,所以其犯罪中国体制不背锅;二来前些年对某些“羊大爷”有着超国民待遇,这造成了部分人对于黑人的偏见。此外,有些人是被西方的电影等的软实力输出洗了脑,比如电影《一个头两个大》里绿了金凯瑞饰演的州警的黑人和《超脱》里的黑人女性家长等。
当然,我自己对于黑人的态度倾向于不喜欢不歧视避而远之。这一点上我认同儒家的“差等的爱”而非墨家的“兼爱”。当然,我高中时有个黑人外教,rap不错,和我们关系都还可以。
也有人说美国政府对这次事件和香港暴徒的行为的不同反应体现了其“驰名双标”。这点我不认同,并非我不认同美国政客的无耻和双标惯例,而是我认为这两场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香港反修例风波以来的暴动,建立在对修例的无理要求上,从根子上是一场暴乱并吸引了一些投机分子和废青。而此次运动从最初的反对美国现阶段确确实实存在的种族歧视发展到现在的复杂情形,是由一个恰当的种子结出了恶果。
借此,我给美国政府一个建议(玩笑话而已):“强烈谴责中国政府对香港暴乱过于克制,导致暴徒认为犯罪成本太低而普遍行动。”
(不过我总有预感,这可能会成为某天美国甩锅的借口,姑且“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