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省会为什么必须是合肥?

500

NO.2454 - 合肥

作者:季风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和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问题:苏超最大的受害者是谁?答案可能出乎意料,既不是喊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江苏十三太保,也不是被小弟各种不服的省会南京,甚至不是被调侃输光了笔画的常州……

是隔壁安徽省会合肥!尤其是徐州与南京的那场较量,皖北地区普遍支持徐州,皖南几个城市则公开站台南京……麾下一众小弟如此叛逆,作为老大的合肥却没法说什么,只能在风中凌乱!

这也难怪!安徽本身就是一个为了平衡地缘而划分的省份,是为了肢解江南这个超级强省而人为划分的。

500

作为一个省,安徽的内部差异极大:皖北属于广义的北方范畴,是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也是淮海这个末世风暴眼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那种极不安分的存在;皖南属于古徽州,是徽商的大本营,对于政治的关注度不高,是很多时代的小透明;江淮之间则是历次南北对峙的最前沿,始终没有自己的定位……

作为地处江淮之间的合肥,在晚清淮军集团崛起以前,能被世人所记住的也只有三国时期孙权快乐城的烂梗了。孙权曾数次以举国之力征伐合肥,都铩羽而归,反而成就了张辽的赫赫威名。

作为庐州府的府治所在,合肥在大多数时间里对安徽各地的影响极小。可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曾经的小透明,在新中国成立后能够成为安徽的省会,哪怕是经济实力长时间毫无优势的状态下?这就很值得说一下了。

500

分乱的安徽

关于安徽的历史定位,有一个极具概括性的词语:吴头楚尾……

西周以前,安徽的大片土地属于已经消失的淮夷部族,与传统的中原部族差异极大。长期在国家博物馆出差的龙虎尊,就是当时淮夷部落的作品。商代青铜器的硕大体型和神秘的饕餮纹,在这件青铜尊上没有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两者文化的差异十分明显。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纷乱复杂的大背景下,安徽始终没有出现过实力较强的诸侯国,也没有形成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区域文化。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似乎只有吴楚两国争霸的故事让这片土地不至于完全被遗忘。

500

秦朝统一之后,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安徽的土地被分给了九江郡、泗水郡、砀郡、颍川郡、会稽(吴)郡等郡。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这片土地上的行政区划几经变化。

元代设立行省,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明代为了拱卫南京,划分出了南直隶,今天安徽的大多数地区都被划分到这个庞大的地方行政区域内。清军入关,南京失去了作为陪都的地位,南直隶也被降级为江南省。

到了康熙年间,江南省被正式划分为两个省,也就是现在江苏与安徽。之所以要分割江南省,完全是因为作为省级行政单位的江南省实在是太强了。无论财税、人口,还是其他都是当时独一档的存在。不管是谁,只要掌握了这个区域,就有了与中央抗衡的实力。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对这个庞然大物进行拆分。不过这个分家的过程十分漫长,康熙六年(1667)安徽正式设省,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省的各级机构才搬到安庆办公。

500

作为省会,安庆其实是不合格的!因为安庆虽扼守长江,但丘陵广布,陆路交通受到很多限制。到省内其他地区,尤其是皖北地区,十分的不方便。

笔者之前尝试过自驾,从皖北的亳州、阜阳到安庆,路程近四百公里,相当一部分要穿越皖西的大别山区。即便是有现在的高速公路,这四百公里的路程中,桥梁与隧道占据了近半的路程。如果在古代,皖北到达安庆只会更艰难。

直到今天,皖北各地依然没有直达安庆的火车。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皖北各市到南京却是十分的便利。其实这也不奇怪,清朝拆分江南并不是出于经济的考虑,而是政治军事的因素,尤其是军事。

500

安庆扼守长江,地形复杂,是连接长江中下游两座最重要城市武汉与南京的关键要点。清末,太平军与湘军围绕安庆鏖战数年。安庆的失陷,也注定了太平天国必败的命运。

在古代,安庆的地位可以说至关重要。但随着铁路这一交通方式的出现,长江水运的价值下降,尤其是长江以南几条铁路的修建,安庆的战略价值随之下降。

哪些城市可以胜任省会

安庆地位下降,那哪些城市可以胜任省会的地位呢?

皖南宣城、池州、屯溪(黄山市)首先被排除,因为他们属于皖南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皖西的六安、江淮之间的滁州也是同样原因,无法胜任省会的职能。

皖北的亳州、阜阳、宿州因为靠近省界,文化上与山东、河南相似度过高,也难以担当省会。除了文化的因素,阜阳还要考虑淮河泛滥的因素。淮河流域最大的王家坝蓄洪区,就在阜阳境内。所以,阜阳的人口再多也不可能成为安徽省会。

作为地级市,铜陵和淮北管辖范围有限,无法承担省会的职责。淮南和马鞍山则是因为自身产业的限制:淮南是煤矿为主的城市;马鞍山则是因为钢铁产业……

综合下来,安徽省内适合作为省会的只有蚌埠、芜湖、合肥以及老省会安庆。安庆被排除,除了交通和地形,还考虑到南方地区的地缘,南京和武汉之间不能出现军事要塞!蚌埠作为京沪线跨越淮河的节点,条件不错,一度做过安徽的事实省会(倪嗣冲主政安徽的时候),但历史底蕴太差,难以服人。

500

芜湖的条件也不错,自清末开埠以来,经济一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问题是,芜湖离南京太近了!省会设在芜湖的话,那拆分江南的目的就是水月镜花了!一圈看下来,综合各种因素,合肥好像是那个最优解。

合肥作为曾经的庐州府治,还是有一定的底蕴的。而且合肥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千古传诵的包青天。无形中,为合肥提高了几个层级。

合肥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相比于自身环境和地形,合肥重大的优势是它在中国整体地缘上的巨大优势。

几千年中国战争史上有很多名言,“守江必守淮”可能是最知名的一句。东汉以后,中国一旦陷入南北对峙的状态,长江就会成为南方政权最后的生存保障。

在古代,长江固然是难以逾越的天险。但仅凭长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为长江可以选择的渡口真的太多。想要完全防御住,所需的兵力和物资都是天文数字,长期防备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00

寿县

隋朝当年就这样搞过,在全面伐陈之前就曾多次作出进攻的姿态,在陈军备战完成后,隋军随即撤回。几次下来,不仅消耗了南陈的大量物资,还让陈军上下极度疲惫,为最终的进攻压下了重重的砝码。

所以南方政权想要稳定战线,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防线前推:西线,以秦岭为依托,守卫四川盆地;中线,死守襄樊一线,堵住南阳盆地的出口;东线以淮河为屏障,构建多重防线,层层消耗对手的兵力。在这几条路线中,东线的江淮尤为重要,是北方政权突破的关键所在。因为江淮事实上没有什么天险可以依托,只能增加兵力的厚度。

这个时候,皖北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苏北的河网密布,并不适合大兵团通过。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撤离徐州后没有选择两淮(淮阴、淮安),而是从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兜个大圈子,最终目的地选在皖北的阜阳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从阜阳再南下,就可以进入淮河的支流取寿县,进入淮河干流依托大别山进而架构起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时候,合肥就会成为整个防线的后盾,同时也可以成为大军退往长江防线的快速通道。

可是,杜聿明的计划被老蒋的微操彻底破坏了。否则几十万精锐嫡系撤退到江南地区,解放军渡江的时候会遭受重大损失。不过杜聿明的战略眼光确实不错,解放军之后将淮海战役总前委迁往合肥,改组为渡江战役总前委。杜聿明设想的一切成为解放军组织渡江战役的有利条件。尤其是临近合肥的巢湖,成为北方下来的解放军战士学习渡江作战的理想场所。

500

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一度被划分为皖南皖北两个行署,直到1952年才重新合并安徽省。选省会的问题,也随之再度浮现。最终中央的选择还是合肥!原因是多方面。

首先,合肥地处江淮平原之上,处于安徽中部地区,与各地的联系都较为方便。这是老省会安庆没法比的。

其次,作为一个新城,他需要中央的支持。这样合肥就成为中央在江淮之间的抓手,可以有效控制安徽这个省份。有人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但防患于未然是历代政治家需要提前数十年、上百年布局的。

5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不久,这个布局就显现出优势所在。那就是中苏关系破裂,北方威胁陡增。这个时候,合肥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从北京迁徙到合肥,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关键的是,合肥压制皖北、牵制南京、控制皖南、遏制大别山的战略作用,在安徽省内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

再加上近代淮军崛起,合肥籍名人的加持,合肥作为安徽省会成为最优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选择它也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新世纪以来对合肥的扶持只不过是当年的回音罢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