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四大名著?
现在的中小学生都读过四大名著,又似乎都没读过四大名著。
说他们读过吧,确实读过,还摘抄了不少优美段落,数年积累下来,每个学生都有厚厚的几大本笔记,这些笔记就是读过的证据。
说他们没读过吧,还真没冤枉他们,因为他们的那些阅读和摘抄,都是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眼在看,手在写,脑子却在想别的事,所谓的课外阅读,不过是应付差事而已。
谁便找个中小学生,问他们关于四大名著的问题,甚至很简单的问题,答不上来的概率要远高于答上来的概率(考试可能会考的人名和作者名除外),比方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唐三藏的小名是什么?他的父母是谁?有什么样的遭遇?秦叔宝和尉迟恭为什么会被当成门神贴在大门上?……
诸位看官可以自行一试,就知道我不是在说瞎话。
那怎样才是更好的、更有效的阅读方式呢?
带着问题去读,加长四大名著的专门课时,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研讨。
小学可以把重点放在《西游记》和《水浒》上,比方说,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唐僧为什么要赶走孙悟空?
猪八戒和沙和尚是怎样被收服的?
在取经路上,猪八戒有没有正能量的高光表现?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经过是怎样的?哪些细节体现出他外表粗鲁,却心细如发?
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有什么区别之处?具体说明谁的打虎描写得更精彩,更显英雄气概?
初中和高中可以把重点放在《三国》和《红楼梦》上,比方说,可以提以下一些问题:
陆逊的白衣渡江是怎么一回事?当代社会有没有类似的战例?其优缺点和后续影响是什么?
吕布武功第一,为什么却没有像关羽一样受后人敬重?
《红楼梦》不好说,官方和民间的争议太大,这里就不举例了。
每本名著的专门课时应该至少一周,这一周时间不学别的,全部放在一本小说上。学生课前阅读,课上小组讨论,然后老师组织几次全班讲故事和大讨论,这样才可以激 发每个学生的动力,自发寻找其兴趣点,以便在小组和全班展示自己独到的发现。通过聆听和讨论,其他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没关注到的内容,从而扩展知识量,达到一人学习,全班受益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