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逻斯战役 ——唐朝如何退出中亚(下)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从历史的长时段看来,怛逻斯战役在世界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怛逻斯之战的爆发

怛逻斯之战爆发的导火索,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在石国问题上处理不当。

500

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松赞干布(中)

石国(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 是中亚的一个小国。唐高宗显庆三年 (658),唐朝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开元初授其君主莫贺咄吐屯为国王,石国成为唐朝的属国。从此之后,石国一直与唐朝保持良好的关系。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石国帮助唐朝讨伐突骑施苏禄可汗有功,又册封其王为顺义王。天宝初年, 唐朝还封其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并赐铁券。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他幼时随父入唐,20 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其人优点是在战场上善骑射,骁勇果敢;但其缺点就是为人太过粗暴,信奉以战养战,时人素称其“贪酷无义”,他常凌虐中亚的小国,惹得中亚的国王和酋长们怨声载道。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吐蕃占领小勃律,唐朝三次出兵不捷,遂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高仙芝最终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

此时夹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石国,内部分成了亲阿拉伯和亲唐的两派。石国原国王莫贺咄吐屯是忠于唐朝的, 但到天宝年间,亲阿拉伯帝国的车鼻施部出身的特勤夺取了石国国王的王位,而伊奈吐屯伦则成为石国的副王。对于石国政局的这一变动,高仙芝认为必须出兵干预,以惩戒特勤与阿拉伯的勾结。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领兵征讨,石国投降并且请和,高仙芝允诺和好。但不久后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了石国城池,俘虏了石国国王。不仅如此,高仙芝还残暴地掳走男丁,残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玄宗随即将石国国王斩首。

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求救。由于石国已经向唐朝请和,但高仙芝违背承诺的举动使唐朝失信于中亚诸国,许多亲附唐朝的西域国家转而寻求阿拉伯帝国的保护。阿拉伯军队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进攻。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共3 万人翻越过葱岭( 今帕米尔高原),经过3 个月的长途奔袭,深入700 余里,最后到达怛逻斯,与阿拉伯军队遭遇,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冲突爆发了,一场改变历史的战斗就此打响。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七月,面对10 余万阿拉伯联军,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高仙芝沉着应战,指挥若定,3 万唐军在他的率领下发挥了惊人的战斗力,在战争的前五天占据了战场优势,10 余万阿拉伯联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伤亡惨重。胜利的天平逐渐向唐军倾斜,高仙芝似乎很快就可创造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

500

帕米尔高原  方云华  摄

但唐军翻山越岭,越过沙漠来到阿拉伯帝国周围的中亚地区,本身很疲劳,补给和增援也不到位,因为唐朝无法为远征军提供后勤支持。唐军的士兵,战术和装备不适应在沙漠作战,但这恰恰是阿拉伯军队所擅长的。同时,唐军中有一部分是从中亚各地区强行征募或花钱雇佣来的,还有些是从依附国借来的部队,这些部队对唐朝的忠诚难以保证。战斗的第五个傍晚,就在唐军节节胜利之时,葛逻禄番兵突然反叛,他们和阿拉伯人前后夹击唐军。

这始料未及的变故令高仙芝猝不及防,沉着和冷静被慌张与焦虑所取代,指挥立刻乱了章法,2 万唐军在此形势下迅速崩溃,大多数士兵倒在阿拉伯军队的铁骑之下。高仙芝脱险后,从慌乱中清醒过来,他聚集逃出的数千士兵准备再战,但在李嗣业的劝说下最终放弃。阿拉伯联军在作战中被唐军的骁勇所震撼,因而也放弃了追击,一场大战就此结束。

怛逻斯战役的历史影响

对唐朝而言,怛逻斯战役的失败,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前兆(怛逻斯战役以及唐朝其他地区的战事对国内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两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751 年的唐朝,不但在中亚战败,而且对契丹和南昭的战事都遭遇了空前的惨败。对契丹的战争结束后,安禄山率领的唐军6 万人仅剩20 余人,对南昭的战事也是战死6 万余人。唐朝遂失去对中亚、葱岭以西所有地方的控制。此前唐朝通过在这一地区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行政管理机构,其统治在这里已经延续了近百年。虽然怛逻斯一战的溃败使得唐朝失去了其在中亚地区的大部分势力,但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再加上这场战役本身并未伤及中央政权,在随后的几年内,唐朝迅速恢复了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并试图收回怛逻斯之战中丢掉的领土。两年后,新任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带兵攻占了大勃津( 今克什米尔),唐朝的地区影响力有所恢复。但正当唐朝准备再和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之时,一场席卷中原大地的安史之乱爆发,加上两年持续不断的内部损耗,使其希望彻底破灭。

对唐朝而言,怛逻斯战役的失败,损失的不仅仅是数万军队, 更重要的是从此丧失了对中亚和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这成为唐朝在西北势力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为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唐朝曾经付出过巨大的代价——经过近百年与突厥、吐谷浑诸国的斗争,才逐步控制西北,进而发展了与中亚的经济政治关系。在怛逻斯战役之前,与唐朝通使、通商的国家地区、部落民族多至上百个,仅中亚腹地,就有众多类似石国的内附国臣服于唐朝。怛逻斯战役之后,唐朝近百年来在葱岭以西的经营彻底结束, 其后吐蕃控制河西走廊,加之唐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衰退,缺乏管理西北边疆地区的能力,中亚各国逐渐脱离了与唐政府的政治关系,唐朝对西域的政策由攻势转为守势。这也开启了唐朝在西域的收缩时代,以葱岭为界,阿拉伯与中国各执丝绸之路一端,使欧亚大陆贸易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使怛逻斯战役的胜利者阿拉伯帝国收获巨大。阿拉伯帝国不但完全控制了中亚、控制了东西方的交通,而且扩大了穆斯林文明的影响,唐朝文化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大幅消解,西域地区开始伊斯兰化。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统治使该地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亚人民开始纷纷皈依伊斯兰教。从 8 世纪后半期到 9 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步成为中亚当地居民所信奉的主要宗教,中亚地区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伊斯兰文明从此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并延续到今日。其后的突厥民族虽然在政治上获得统治地位,但是在信仰上却伊斯兰化。蒙古人的入侵也没有使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走向衰微,为巩固统治,蒙古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实行宽容政策,甚至有些中亚的蒙古统治者倒向伊斯兰教。由此可见,怛逻斯一战促进了之后伊斯兰教在中亚广袤土地上的传播,改变了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影响极其久远。

500

位于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纳迪尔·迪万- 贝吉伊斯兰教学校

但怛逻斯战役同样也成为阿拉伯文明东扩结束的标志。虽然阿拉伯人取得了胜利,但在此一战中也损失将近4 万人,因为这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损失使得阿拉伯人不愿再向陌生的东方进军,这场胜仗也成为阿拉伯帝国百年扩张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唐军虽然战败,但这场战役的获胜方——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在获胜后也停止东进,在战略上阻止了伊斯兰文明的继续向东扩张。伊斯兰文明自此占领但也止步于中亚,所以怛逻斯战役也是阿拉伯历史上扩张和征服运动的转折点。

从历史的长时段看来,怛逻斯战役在世界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在怛逻斯战役中,大批中国工匠作为俘虏,被押往阿拉伯地区,这些人中有金银匠、画匠、织匠,还有造纸匠,这些工匠把中国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先进科学技术传授给了阿拉伯人,更易书写保存的纸张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科学文化的发展。793 年,波斯( 今伊朗)开始造纸,同年,巴格达也开始设立造纸工场,撒马尔罕、巴格达以及大马士革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三大造纸中心。而阿拉伯人又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西方,推动了西方的发展与进步。造纸术先后传入埃及和欧洲各国,曾经在西方文化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制作烦琐的埃及莎草纸与昂贵的羊皮纸,在中国造纸术的产品前节节败退,直至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