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政权为什么要向罗马教皇求助

500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934字 | 阅读需8分钟

500

  在罗马首都博物馆中有一封特殊的信件,它写于公元1652年,也就是大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是南明皇帝朱由榔亲笔写给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的求助信,祈求罗马教皇派遣十字军前往中国解救即将覆灭的大明王朝。

500

  

500

  (罗马首都博物馆中的明朝皇帝信函)

  从十五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伴随着海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在先进的航海技术的推动下,许多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和殖民者,把欧洲的先进的科技、文化、宗教带到了世界各地。这其中就有像卜弥格(波兰人)、利玛窦(意大利人)等西方传教士,他们不畏艰难,毅然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

  在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葡萄牙租借澳门,随后更多的西方传教士便通过在澳门的耶稣会来到中国内地传教。从此,天主教正式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明朝中央政府覆灭。之后吴三桂投降清朝放清军入关,明朝皇室后裔在长江以南继续抵抗,并先后建立了三个南明小政权,其中坚持就久的就是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小朝廷。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亡的消息传到南京后,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们恐慌不已,南京的大臣们都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一番争论后,便拥立福王朱由菘即位,年号弘光。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腐败昏庸、争权夺利、横征暴敛、意图偏安,军阀割据内讧等使内外矛盾日益加深。仅仅一年后,南京就被清军攻陷,弘光朝覆亡,而朱由崧逃亡芜湖,后被捕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时年四十岁。

500

  (1654年——1655年南明形势地图)

  而弘光皇帝死后,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即郑成功的父亲)等人的扶持下在福州登基称帝,年号为隆武。由于当时隆武帝久闻葡萄牙人的武器先进,尤其是红衣大炮威力无比,为对抗汹涌而至的清兵,拯救山河破碎的大明王朝,因此,隆武皇帝便派大太监庞天寿和传教士毕方济一同前往澳门,希望能够得到澳门葡萄牙当局的帮助。

  公元1646年,也就是隆武二年,当庞天寿和毕方济带领澳门葡萄牙当局派出的援兵300,火炮6门回程复命时,却在途中听说隆武皇帝已经遇难的噩耗,之后又获悉桂王朱由榔已在广东肇庆登基的消息,遂改道直奔肇庆,投奔永历帝,这也是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当时随军前往肇庆的还有奥地利神甫瞿纱微以及后来的波兰神甫卜弥格。这些神甫为了赢得永历朝廷的信任,还向永历的军队提供了大批军火,组建了一支由庞天寿和焦琏这两个基督教徒直接领导的基督教军队。而这支军队在永历朝廷收复广东、广西、福建和江西的战斗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一度帮助南明收复了不少失地。后来在1647年2月,清军李成栋和尚可喜部进攻桂林,守将瞿式耜抵挡不住清军铁蹄的进攻,便向朝廷求援,永历帝便将澳门葡萄牙雇佣军编入援军队伍,赶赴桂林参战,并承担守城的艰巨任务。让人没想到的是,经过数场残酷的大战,这支由葡萄牙人组成的小型军队,竟然凭借着凶猛的火枪火炮,竟然击退了由李成栋、尚可喜率领的清军,杀得清兵丢盔卸甲、大败亏输。消息传来,整个小朝廷兴奋至极,由对洋械的迷恋,上升为对洋教的崇拜。

500

  (葡萄牙火绳枪)

500

  (17世纪葡萄牙士兵)

500

  (葡萄牙红夷大炮)

  借此胜利之机,庞天寿和毕方济开始在宫廷内进行传教活动。最终,在庞天寿等人的努力下,同时也作为报答,永历帝携全体南明皇室成员加入了罗马天主教,皇太后王氏、萧氏,皇后王氏和皇太子朱慈炫以及后宫嫔妃均受洗。几人还分别取了教名。皇太后马氏起教名为圣母.玛利亚,萧氏为烈纳,皇后王氏的教名为亚纳,皇太子起教名为康斯坦丁,虽然永历帝本人并未受洗,但也接受了天主教信仰。到了1648年10月,南明政权再次受到危机,永历帝再次向澳门求助,但由于清军在攻陷广州城后,在广州城内大肆屠杀,死者数十万,而目睹了清军暴行的澳门当局因惧怕清军的威胁不敢再向明朝提供援助。

500

  (明朝官员与传教士)

500

  (南明永历皇太后)

  眼看求助无望,于是在永历三年,也就是公元1649年,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态度,永历帝以母亲王太后的名义(因为王太后是天主教徒)亲自给罗马教皇写信,恳请罗马的梵蒂冈教皇派遣军队前来拯救即将灭亡的大明朝。并委派西洋在华传教士卜弥格作为全权特使,年轻官员陈安德携皇帝亲笔信同行。这在中国历史上简直就是空前绝后的事情,可见当年明朝的开放程度已经相当可观。

500

  (南明赴欧洲外交官陈安德)

500

500

  (南明永历皇帝写给罗马教皇的信)

  远赴欧洲,对于卜弥格来讲,无疑是一场无比艰辛的任务,姑且不说罗马距离广东路途遥远,途中危险重重,单以当时欧洲的形势而论就根本不可能前来救援大明朝。因为当时的欧洲正值经历文艺复兴末期,教皇的权利早已没落,且欧洲三十年战争刚刚结束,根本无暇东顾。还有深受清朝重视的传教士汤若望,此时也派人在欧洲四处散播有利于清朝的政治宣传,并将南明描绘成堕落、不堪一击的政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天主教各国的选择。最终,卜弥格与陈安德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毅然踏上前往欧洲的旅程。经过长途跋涉,他们于1650年底抵达澳门,但澳门总督惧怕激怒清朝,便扣押了卜弥格一行,最后在一些信徒的帮助下,他们从澳门逃了出来。于1651年1月又从澳门出发,之后辗转越南、荷属东印度(印尼旧称)等地来到印度果阿(印度西海岸一个邦,当时葡萄牙殖民地)。在抵达果阿之后,果阿当局和教会机构已经得知清廷允许耶稣会在其国内传播天主教,因此和清朝保持友好是葡萄牙的主要方针,于是他们又把卜弥格扣押了。当地总督认为他会威胁葡萄牙的国家利益,于是报告至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方面,希望能驱逐卜弥格。幸好载着报告信的船在中途沉没,卜弥格才暂时无恙。卜弥格得知波斯萨菲王朝对基督徒比较友好,于是他决定冒险越狱,从陆路返回欧洲。

500

  (波兰传教士 卜弥格Michel Boym)

  逃出监狱后,他们化装成亚美尼亚商贩,从陆路逃亡到波斯(今伊朗)。历经千难万险,他们来到了伊斯法罕(伊朗中部城市),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些波兰老乡。又经过漫长的旅途,他们一行爱琴海边的伊兹密尔(今属土耳其),并与当地耶稣会取得了联系并成功抵达威尼斯。

  可他们一上岸,就遭到了冷遇,威尼斯人不欢迎耶稣会的人,他们只好换上明朝的官府,以中国使臣的身份这才得以入城。但当时的总督弗朗西斯科·莫林拒绝接见南明使臣。于是卜弥格只好通过种种关系,找到法国大使,让他出面帮忙。他们才得以见到威尼斯总督,但总督对东方国度的事情漠不关心,于是双方并未达成任何协议。

500

  (卜弥格一生的奔走路线图)

500

  (卜弥格赴欧洲前的形势地图)

  带着失望的心情,他们只好离开威尼斯,辗转来到罗马。准备觐见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可教皇和耶稣会的总会长也不认可他们,加之教廷内部矛盾重重,有着各种不同的声音。

500

  (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

  为了取得一致意见,罗马传信部决定召开四次会议,商讨如何处理南明使臣出使一事。但卜弥格并不甘心于此,他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帮助南明的办法并四处游说相关人士。就这样,卜弥格和陈安德在罗马一等就是三年。直到1655年,亚历山大七世就任罗马教皇,他才接见了卜弥格和陈安德。但当时在北京的传教士汤若望派出的人也来到了欧洲,宣扬应该支持清朝,称南明政权已经被清朝所灭,甚至直接用言语攻击卜弥格,说他根本不是明朝的使臣,而是一个招摇撞骗的骗子。

500

  (卜弥格写的中华植物志)

500

  最终,教皇亚历山大七世表示非常同情中国人民的遭遇,但是只能给予道义上的支持,既然清朝支持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我们也无法派兵去帮助一个即将灭亡的明朝。何况欧洲三十年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无力再派遣大军援助一个万里之外的中国。虽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但得到教皇的回信,还是让卜弥格和陈安德看到一丝希望,这也让他们在欧洲有了活动的空间。他们可以借此说服一些天主教国家的国王,让他们给予帮助。

  之后他们来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并受到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的接见,经过谈判,约翰四世最终答应给予南明政府一些物质上的援助。

500

  (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

  尽管欧洲一直宣称明朝已经不复存在,但带着没有完成的使命卜弥格毅然决定返回中国,不论皇帝是否还在,他都要兑现当初的诺言。他甚至没能回到波兰老家利沃夫看一眼就踏上了返回中国的旅途。

  1658年,卜弥格一行来到暹罗(今泰国),当地人告诉他们云南还在明朝控制之下,卜弥格一行大喜,随后他决定以抱病之躯徒步穿过中越边境前往中国。但不幸的是在1659年8月,卜弥格终因劳累过度在中越边界病故,最终没能来到中国,没能见到永历皇帝。当时的情景颇为凄凉,只有陈安德一个人陪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而陈安德将卜弥格安葬后,一个人携带着几分重要信函,继续踏上归途。

  而此时的永历朝廷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王太后和庞天寿已被清军所害,而永历帝朱由榔也带着明朝残余势力逃到了缅甸境内。1661年,缅王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死大批南明官员并囚禁永历皇帝,随后又将其交给吴三桂。1662年6月,永历帝及眷属25人在昆明被吴三桂所杀。至此,大明王朝正式覆灭。陈安德最终也没能将这些外交信函送到永历帝手中,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出使欧洲的外交家,至此再也没有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