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我们还能独醒于世吗?

前几日,苹果官宣第十一代机型Iphone11正式发行。该机型发布首日,预约量就超过百万,届时,如果预约量全部兑现,销售额将达到六十亿,当然,这还只是首批机器的营收。现如今的中国,市场经济由萌芽到定型已经疯长了四十余年,与活跃的商品经济相伴生的思想意识自然也会随之而来,作为资本时代的重要思想特征,一众资本家极力推举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格外地抓人眼球。

消费主义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大概要从上世纪的“二战”谈起,随着凯恩斯主义在欧美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中占据绝对的话语权,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鼓励和刺激个人消费来改善经济的“滞胀”状态,同时,西方的理性光辉也开始在这个时间节点大放异彩,“人”的地位被吹捧到了匪夷所思的位置。提起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大家都应该有所耳闻,而对于他被尊为世界名著的作品《十日谈》,如果大家有幸翻过,必定会为里面描写的劲爆场面心跳不已,事实上,当时所谓的“理性光辉”对人体感官需求的吹捧远不止于此,加之资本家的推波助澜,社会对消费主义的接受显得从容而自然。

社会大多数人的多数行为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这些特征似乎在如今的中国也愈加显著起来,日益普遍的轻奢消费让很多人相信迈入消费主义时代似乎已是大势所趋、无可避免,而你我也都将随着这股消费主义潮流浮沉不定。人自身的欲望到底有多大,无须多言,大家心里都清楚,古语云——欲壑难平,正是人本身的强烈意愿催生着无数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同时又诱引着大众沉溺于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难以清醒,难道我们要强压着本性欲望才能在这充满诱惑的物欲世界中保全自己吗?不可能,数百年前腐朽、溃烂掉的禁欲主义不会在新时代生根发芽了,而如今能阻止你扑向货柜的或许只剩下钱包了,但当你打开手机,看到跳动在屏幕顶端的还款提示时,你又会发现有人比你还操心这个问题。实质上,很久之前的“以物易物”时期才是最能体现“消费”本质的,消费本身只是互相满足需求的正常交易行为,而消费主义最值得警惕的应当是“无节制”。

一方面,消费者追求品质生活的意愿使他们毫无节制地追求所谓的新潮、时尚、高端,实际上,依托于物质而建立起的自尊心和价值标准是很脆弱的,依赖物质也必定会被物质轻松地击溃,同时又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进而商品本身的价值却成了购买的次要因素,是典型的舍本逐末消费行为,同时,人类极强的适应能力使得新鲜感的保持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喜新厌旧的消费行为在社会大众中已经相当普遍,一大批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也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混得风生水起,一边为自己的冲动消费懊悔不已,一边羡慕的眼光却又不自主地投向货柜上的新品。

另一方面,企业主为了保证消费的可持续性,使得很大一部分商品被人为地设置了使用期限,例如:设置了固定打印张数的打印机墨盒、苹果公司发行的无法更换电池的音乐播放器以及各类不断推陈出新的商品款式都是商品盈利的潜在手段。此外,还有很难察觉的情怀营销、虚拟物品大肆降价促销,商品的一切包装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长期以来,心理学的研究都是商业性的研究机构在扶持着,他们对消费者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把握得相当清楚。我们每个人都有精神寄托物和心向往之的领域,这为商业机构留足了运作空间,交易本身无可厚非,但如今很多产品的运营都喜欢渲染氛围、营造文化假象,间接绑架或诱导消费人群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大家有了解过《盗梦空间》,应当清楚很多想法,甚至情感都是可以人为拟造的,这种拟造更多地是表现在宏观的消费环境中。

牵涉到“无节制”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引入另一个关键词——自律,近年来,很多西方人的自由理念都被冠上了“自律”作为前缀——自律给我自由。“自律”在现如今的社会,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变得异常艰难,很多人都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太多,有句古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所谓的诱惑只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刚好迎合了你的需求,上文已经提到禁欲主义在当代社会卷土重来是不可能的,那么到底该依靠什么来节制我们的消费呢?

自律或许是保持头脑清醒的最佳选择,理性地辨别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满足感,满足感过后迎来的就是夹带着冲动消费悔意的空虚,而后就又会追求新的满足感来填补。很多东西只是看上去很需要而已,我们应当对商品本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应该掺杂过多的虚荣心,如果一部手机完全能够满足自己的日常使用,那我们就没必要为了看似很炫酷实则使用频率很低的技术创新去更新。如果有足够的余资,也许为提升自信心投资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例如:读书或健身,这些东西所体现的价值是永久性的,并且是无可替代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