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唯心主义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 “没意思”。另一个是“言行不一”。

人类之所以会研究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目的是要把生活过好。为了把生活过好,就要把世界搞清楚,把生产生活方法搞明白,然后才能把生活过好。因此,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各自都是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的特点是,它认为在物质世界之外有一个更加根本,更能控制物质世界的“非物质力量”,或“非物质世界”。这些才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根本控制力。

由于有这样的观点,唯心主义在总体上是轻视甚至鄙视物质世界的。物质世界在唯心主义者眼中只是表面上“实在”,实际是“虚幻的”。心灵、精神、意识等非物质“存在”才是唯心主义者认为的“实在”,以及本质力量的来源。同时,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生是有“原罪”的,因为人有欲望,尤其是物欲。人生对物欲的追求就是痛苦和罪恶的来源。

由于“非物质的存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无从把握,所以唯心主义者就逐渐将它具象化,物质化,搞出了“理念世界”或“绝对理念”一类的称呼。最后,唯心主义者们干脆搞出了天堂和神仙谱系。这方面的代表就是巫术和宗教。至此,唯心主义就被分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类。

这两类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主观唯心主义不会将“非物质”进行物质化和具象化。比如精神、意志、心灵等,不仅在实际中找不到,人们也不将它们视为物质。而客观唯心主义会将“非物质”直接物质化和具象化,成为可感知的对象。比如无处不在,穿行时空的佛祖、上帝、安拉等,都有人造的神仙形象,存在于雕塑、绘画或文字中。 

无论唯心主义是否将“非物质”具象化,它们完全无法被证实。因为“非物质”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无法证实的。所以,唯心主义者只是伪造了“非物质”的实存性,让精神、意志、心灵、绝对理念……以及各种神仙都变成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中的“应该存在”,而不是经过物质实践验证的“真实存在”。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说“唯心主义”的第一个主要问题了。那就是“没意思”。其原因就是唯物主义轻视,鄙视,甚至仇视物质世界,以及物欲的人生。 

唯心主义者从人们追求物质,满足物欲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给人生造成了痛苦,也给世界带来灾难。由此,唯心主义者认为其原因在于欲望,尤其是物欲,所以就对欲望本身采取了敌视态度,主张禁欲,并制定许多戒律来扼杀物欲,赞扬苦行修炼的生活。 

这样一来,人生就“非人化”了,也就“没意思”了。这就仿佛一个运动员上场之后认为整个比赛都是错的,没意思的,虚幻的,到处是疲于奔命的劳累和伤痛。继而,他原地躺倒,一动不动,拒绝比赛,只等哨声响起,比赛结束,他好下场离开。这就让整个赛程既乏味又无意义了。

唯心主义对物质世界,对物质生活,对物欲的这种态度,使得人生变为一种负累,显得多余。唯心主义对人生进行了“阉割”,让它变得了无生趣。虽然世俗的痛苦和悲剧好像减少了,但是在极度简省,极端克制,极尽重复的时光中,人生也结结实实地被浪费了。生命力陷入了没有意思的消极状态。

而从另一面来看,不选择结束生命,而是选择扼住欲望的咽喉,在“虐待欲望”和“浪费生命”中获得快感、满足感以及人生意义,这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物欲形态。它不是欣喜于培植欲望的快乐,而是醉心于虐杀欲望的满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变态的物欲行为。这种“变态”不是唯心的。它只是打着唯心的旗号,实际还是唯物的。即,欲望不是没有了,而是变态之后反向释放,用物质行动来压制物欲自身,自戕了。 

再说唯心主义的第二个主要问题——“言行不一”。也就是说一套,做一套,言不由衷。

一些唯心主义者嘴上贬低物质和物欲,但实际行动却正好相反。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唯物主义者,与世俗的人们,只有形式上的不同,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我们知道,有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才有“因果关系”,然后才有逻辑和逻辑思维,再然后有“理性思维”。“理性”其实就来自“物质属性”。若没有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就不会有因果,也不会有逻辑,最后不会有理性。 

一些人认为,抽象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可以没有对应的实存之物。即,思维可以不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能够独立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之一。比如一些纯数学的逻辑推理,或者“理论物理”研究的纯理论问题,它们涉及的内容只存在于思维中,存在于抽象的演算中,并没有对应的物质实体。这就被唯心主义者拿来当做反驳唯物主义的证据,用于反驳“物质决定论”。 

这种反驳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唯心主义的思维载体,思维的材料,思维的逻辑和过程,思维结果的对错判断……都是物质属性的,都依赖物质,受物质的检控。即使这些纯理论的思维没有实际物质与之对应,其前提和基础也是“实存的物质运动变化”。 

比如,人们在理论物理中可以探讨绝对零度(-273.15℃)以下的物质运动变化。这个温度实际上是无法达到的,至少目前无法实现。于是,这样的探讨是被架空的,没有实物对应。但是,这个抽象思维过程,逻辑推理过程,是以实存物质的运动变化为基础的。有实物才有温度。有物质的变化过程才有温度变化的因果链条。可以说,整个温度的变化过程,变化规律,变化特性……都是基于物质,由物质决定的。所以,即使人们讨论绝对零度以下的物质运动,没有现实对应物,但是这个抽象思维过程,逻辑推演过程的全部基础和前提,全部的可能性,都是由物质运动变化决定的。若没有物质的运动变化,不但没有思维的物质载体“大脑”,还没有温度产生的基础,这还怎么理性地、逻辑地讨论绝对零度和温度变化呢? 

所以,全部思维,包括唯心主义思维,都是建立在物质运动变化基础上的。唯心主义者想要感知,认识,理解,把握任何事物就不能脱离物质运动变化。换言之,不管什么思维,什么主义,离开了“物质”都免谈。所有“思维”都是物质属性的,与物质紧密捆绑的。离开物质,任何思维,任何主义,都会失去确定性和可能性,最后失去理性。 

所以,唯心主义一产生就落入尴尬境地。一方面,唯心主义鄙视物质世界,觉得它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不可靠的。但是另一方面,唯心主义要证明自己的思想观点是正确的、可靠的、实在的、理性的,又不得不依赖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作为证据。这就自相矛盾,非常拧巴了。

于是,人们就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唯心主义物质现象”。它们一边斥责物质世界,否定物质世界,批判物欲,一边却又努力用物质手段来证明自己,巩固自己,加强自己。比如否定世俗,批判物欲的宗教,会逐渐执着于奢华的宗教建筑,宗教雕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宗教饮食,宗教服饰,宗教仪式,宗教经典……直到宗教运动,宗教战争,宗教政治,宗教国家……

到这里,唯心主义就陷落在物质和物欲中,变得言不由衷,言行不一了。它也开始借鉴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成果,甚至自己也参与或资助物理研究,不断追求进攻的矛和防守的盾,想要拥有优势的物质统治力。这样一来,它就与唯物主义者一样渴求财富的扩大,物质的富足,以及权力的增长了。这还能说是反对物质,批判欲望的吗?

可以说,唯心主义在证明自己具有真理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唯物主义化”了,自我否定了。

真理、正确、权力……离开了物质,哪个都不存在,无法确证。只要唯心主义想证明自己是真理,是正确的,并希望因此获得影响力和权力,那么它就必须“唯物主义化”。换言之,只要唯心主义者们产生了“欲望”,不管是什么欲望,他们就会陷入物欲中。因为欲望是与物质绑定的。脱离物质就没有确证的欲望可言。于是,唯心主义者们到此就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但凡他们产生欲望,就会成了证伪唯心主义的利器。结果,唯心主义者中大量存在欺世盗名的人和掩耳盗铃的事。自欺欺人成了唯心主义的“主色调”。言行不一成了唯心主义的标配。 

最后,想要得到良好人生的这个终极目标也无法实现。因为,唯心主义者的“初衷”与“行动”是背离的,互相掣肘甚至互相戕害的。受“初衷”的影响,唯心主义者们否定物质追求,这使他们的物质行动更加犹豫、迟疑和不可能。但是为了证实唯心主义是理性的,是真理,并且要发扬光大唯心主义的信仰,他们又不得不依赖物质手段,采取更多物欲化的行动,这就非常拧巴了。而这种拧巴与纠结又使得效率降低,导致唯心主义难以建设良好的人生,并逐渐失去历史的主导性。即,科技越发达,人们满足物欲的能力越强大,唯心主义的影响力越震荡降低。

这就是立论错误导致进退失据。后果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唯心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在唯心还是唯物的问题上,只有形式的不同,没有物欲本质上的区别。一个直接追求物欲。另一个打着唯心的旗号暗自追求物欲,变相追求物欲。 

综上所述,所谓“非物质”的精神、意志、绝对理念、理念世界……等都是推测出来的,无法证实的。凡是“非物质”的,就会难以“证实”。人们没法说清“非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存在。人们目前能做到的就是确认“已知的物质”,然后畅想“未知的物质”。人类从来没有理性地说清楚“非物质”是什么。理性、逻辑、因果……目前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属性的。没有物质就没有它们。因此,所有不能被物质实践验证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都是类似于科幻故事的“物质演绎”。这些“演绎”都依赖已知的物质及其人类认知。脱离物质及其人类认知,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是不存在的,更无法进行。

另外,人活着就有欲望。生命欲望是物质现象。任何思想观点只要依托生命存在,就不可能逃离物质和物欲,进而它也不应该批判物质和物欲。除非选择死亡,否则一切生命行为都是物质属性,为物欲服务的。 

只要想获得良好的人生,就不要否定物质和物欲。没有“物”,就没有“欲”。没有“欲”,就没有“生命”。

活人进行的一切批判,若针对物质和物欲本身,就等于把生命推向死亡。若一种思想观念的目的是想让现实人生变得更好,那么它就不可能真正否定物质和物欲。于是,这种思想观念要么是错的,要么是虚伪的。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一切以改良生活为目的的思想批判活动都必须是“唯物的”。人们可以进行批判,也应该进行批判,但是批判的目标不该是物质和物欲本身,而是实现它们的“方法”。如果有“原罪”,那也是来自错误的“方法”,而不是来自生命欲望本身。

人类从欲望无限,难以满足中逐渐意识到“物”不是目的,“欲”才是目的。继而,人们将它俩区分开来。这是“非物质”概念得以产生的一个原因。但是,由于非物质无法认识,无法理解,无法把握,而可认识,可理解,可把握的都是物质,于是无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从“理性”的要求来说,人类也只能选择唯物主义。这是人类的“认识方式”决定的。它离不开物质。 

任何思想观念只要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可靠的、理性的,它就必须是唯物主义的。一切唯心主义思想,它必定在源头上,在本质上,是一种无法证实的推测和猜想,即非理性的。 

而非理性的唯心主义思想越是想证明自己是理性的、正确的,就越是走向反面,不得不暗中回归唯物主义。凡是坚持唯心主义思想观念不改的,终将因为丢失“理性”而被物质世界所“驱逐”,在物质世界里归于失败。 

最后我想说,既然上场了,就要把比赛完成好,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尼采说,“就算人生是出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无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从理性的、实在的、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人生来说,唯物主义是唯一选择。 

2025.11.25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