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垂直起降战斗机曝光!多个方案竞争?会装备075吗?
最近几天,网络上又开始流传几张“中国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设计图。

从图上看,这些“中国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设计方案有两种,其一是单发设计,机身上下各有一个进气道,采用矢量推力发动机设计。其二则是双发设计,进气道布置在机身下方两侧,配备有两个小型的折叠升力风扇。

两种机型都采取了相似的布局,都是典型的隐身战斗机,没有水平尾翼,只有一对倾斜尾翼。从这一点来看,这很可能是针对同一个需求分别设计的两个方案。
在此之前,我国是从未装备过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就连076两栖攻击舰也配备了电磁弹射器,可以弹射传统舰载机。因此,很多网友对此都很好奇——如今这时候,我们还研究垂直起降战斗机干嘛?

长期以来,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在中国的航空工业中一直是一块空白。关于要不要研发这种战机,也存在着许多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支持者普遍认为,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在美国、英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中的表现良好,而且已经列装多个国家,已经成为舰载机的主流方案。未来075型两栖攻击舰就可以搭载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增强制空和攻击能力。

而反对者则认为,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结构复杂,容易发生故障,造价昂贵,且战斗力不如常规战斗机。苏联的雅克-38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在服役期间就故障频发,问题不断,战斗力很难发挥。而且我们如今已经有了电磁弹射的航母和两栖攻击舰,完全没有必要发展这种机型。
总体上来说,军武菌是比较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如今对于我们来说,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实用价值已经非常低了。
垂直起降的好处是,是对平台地形的要求低,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起飞降落,很适合部署在岛礁上的小型机场,或者两栖攻击舰上。中国对于垂降战机的需求,也基本是这两个方面。但是这个需求是十年前的事。

在十年前,中国在南海与周边国家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经常发生摩擦冲突。但随着中国“鬼斧神工”,南海几个小型礁盘已经变成了具有机场跑道的岛屿,甚至可以直接起降大型客机和轰炸机,常规战斗机根本不在话下。

▲中国南海岛礁起降轰-6
并且中国海军近些年的猛速发展,使得在南海与周边国家摩擦冲突时,中国往往能够仅依靠军舰和海警船的差距将对方碾压,根本用不到垂降战机,对方也完全不敢升级到出动战机的摩擦水平。
另外,很多人认为,中国075两栖攻击舰需要配套一款垂降战机,否则只是一艘直升机母舰。军武菌很长时间里也是这样认为。但如今,076两栖攻击舰已经开始海试,国产电磁弹射也已经基本成熟,我们未来的主力两栖攻击舰肯定是076,再为075设计一种飞机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就真的不需要研制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如今来看,即使短期来看我们用不到,研制一种现代化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也是很有价值的。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曾经研制过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代号“四号任务”。当时的目标肯定不是为了上舰,在那个年代,我国笼罩在核打击的阴云下,“四号任务”旨在开发一种能在损毁跑道甚至垂直掩体中起降的战斗机。

▲中国最早的垂降战机研究是歼-6“四号任务”
后来,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转暖,上世纪80年代,我们从英国引进了“鹞”式战斗机,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不过,由于当时我们一没有航空母舰,二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根本没有能力和当年的歼-7、歼-8一样仿制“鹞”式,更别说在其基础上研制新机型了。
不过,国内网友们一直没有放弃对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期盼。
2011年日本《朝日新闻》曾称,中国首架垂直起降战机“歼-18”已经研制成功,并在内蒙古某军事基地顺利试飞。美国媒体猜测歼-18速度最大2.5马赫,作战半径2200公里。

▲央广和军网都发过歼-18想象图,我猜应该是当时的战忽局杰作


英国《简氏房屋周刊》也报道,从2008年开始沈飞在研发一款短距/垂降双发战机,被称为歼-18“红鹰”,采用鸭式布局和隐身设计,是中国继歼-20和歼-31之后最新研发的第三款五代隐身战机。

▲网传的歼-18垂降战机
外媒猜测,歼-18应该是为075两栖攻击舰配套的预研型号,对标的就是美国黄蜂两栖攻击舰和F-35B。然而时间证明,歼-18似乎并不存在,不然应该早就亮相服役了,也许歼-18垂降战机确实在当年有过研究,后来项目取消了。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还在流传一张照片,有人声称这是正在试飞的“歼-20垂直起降型”。

▲网传的“歼-20垂直起降型”试飞照片

但经过军武菌的查证,这架飞机其实是游戏《现代战舰》里的截图,在游戏里被称为“歼-26战斗机”。

▲这款飞机在2023年就加入游戏了

▲歼-26悬空攻击朱姆沃尔特驱逐舰

▲《现代战舰》里还有另外一款垂直起降的歼-20,叫231工程,采用的是双发
歼-26“精卫”垂直起降战机并不是游戏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已经网传了很多年,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以前。当时美国研制的F-35B垂降型开始在航母上进行垂降测试,而中国首艘辽宁舰航母也已经服役。

▲2014年左右出现的歼-26想象图
看着英国有了“鹞式”、俄罗斯有雅克-38、美国有了F-35,中国军迷心急如焚,非常渴望中国也能拥有一款垂直起降战机,因此就有网友根据2011年刚曝光的歼-20为原型,设计出了一款隐身垂降战机的高清CG图,并且详细标注了战机数据和内部构造,取名为“歼-26”。

歼-26设计为单座、单发、DSI进气道、双垂尾、带鸭翼的中型战斗机,猛地看起来,像是缩小版歼-20与F-35B的结合体,机翼下方还有适应隐身的保型武器挂架。

该网友介绍了歼-26存在的性能优势和劣势,优势是起降适应地形能力强,可以在地面不平和承压能力较小的跑道上滑跑,适合岛礁临时机场。在两栖攻击舰或航母上,可以免除笨重复杂又昂贵的弹射器和阻拦系统。
劣势是由于增加了升力系统,与同吨位战斗机相比载重较小,载弹量和作战半径比常规舰载机更小,导致其作战性能相对下降。

并且提到“鉴于该领域处于空白,中国暂时发动机技术不足,而采用比美军F-35B推力更小的矢量发动机和吨位更小的机身,参考国产歼-20成功经验,利用鸭翼布局提高升力”。
在之后的几年里,歼-26一直在断断续续的被网友们讨论,在2015年前后,随着中国新国产航母在建,中国南海岛礁修建机场等消息,军事专家认为中国迫切需要一款垂直起降战机。

以现在的眼光看,不得不说,这些内容多少有点太缺乏想象力了。但作为一个从90年代走过来的军迷,当年又有多少人敢去想象我们如今取得的成就呢?

而这次网上流传的两种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情况又有所不同了。
其中单发布局的设计,其实在几年前就曾经在网络上出现过,据说是某单位申请的专利。还有网友根据相关图片制作了一些CG图片。

▲网传新型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CG
但如今,随着航母、电磁弹射和六代机的轮番登场,军迷们对于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明显已经降温了,类似的消息在网络上热度也越来越小。反而是看不上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性能,反对装备此类机型的声音成了主流。
虽然军武菌也认为我军目前没有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生存空间,但从科研工作的角度来看,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都没有成功研制过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就连一架原型机都没有制造过。虽然学习参考过英国“鹞”式战斗机,但那毕竟是60多年前的技术。早已落后于时代了。在这个领域,我们的经验几乎为零。
虽然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问题很多,存在一系列缺陷,目前我们也或许不需要这种机型。但谁能保证我们永远也不需要这样的技术呢?

因此军武菌认为,与其等到需要时“临时抱佛脚”,不如趁现在我们的航空工业迅速发展的时候,提前对相关机型进行预研,甚至和当年美国的X系列一样,建造一两架技术验证机。即使不能装备部队和外贸出口,也能积累相关的研发经验。
所以,军武菌估计这两种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基本不可能装备部队,甚至未必会造出原型机。这些研究仅仅是作为技术储备而已。



军武次位面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