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健康升级,会否成为又一个极其昂贵的故事丨正经深度

500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200字)

【正经社“科技前沿”观察之66】

蚂蚁集团正面临新增长极培育难题。与此同时,更需要讲好新的市场“故事”以便于估值的修复和管理。

近日,其宣布升级组织架构,原“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正式升级为“健康事业群”,将加速推动医疗健康业务成为战略支柱板块。

正经社分析师观察发现,脱胎于阿里集团的蚂蚁集团,健康战略是以AI驱动,本质仍是对阿里赖以生存的平台化思维的延续,继承了平台思维中“连接”与“闭环”的精髓。若能走通这条路,不仅将收获一个新的增长极,更将完成一次从“金融科技平台”向“AI驱动的民生服务基础设施” 的深刻转型。

然而,与阿里系的淘宝、天猫等显著区别的是,这一平台的链路更为复杂、多维,尤其是医疗资源本身就壁垒高筑,整合的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外部者,更是面临着专业信任的极大挑战。

500

就眼下而言,其所宣称的“AI驱动”这一关键引擎,实际上是医疗健康赛道的整体趋势,赛道上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以此为目标或手段。因此,能否以“AI驱动”建立起自身的竞争壁垒,尚待更长时间的观察。

事实上,就在去年同期,百度健康便被百度集团实施了与蚂蚁健康完全相反的举措:从一个独立的事业群组降级为了一个事业部;赛道的另一资深玩家,医疗信息化龙头卫宁健康,当前则正面临着业绩严重下滑的困境。

同赛道玩家“肉眼可见”的案例,正是对蚂蚁健康最直接的警示,包括自身的战略耐心、商业模式,以及对于医疗健康赛道复杂性是否足够的敬畏等因素,都将决定蚂蚁健康是否仅是赛道上又一个极其昂贵的案例。

1

现实需要的新市场“故事”

经过此次调整后,蚂蚁集团旗下除蚂蚁国际、蚂蚁数字科技、OceanBase保持独立公司运营外,支付宝事业群、数字支付事业群、财富保险事业群、信贷事业群与新成立的健康事业群,共同构成其五大核心业务板块。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的公司全员信显示,蚂蚁集团当前正在完善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服务三大服务业的布局,且将以AI为破解社会医疗健康痛点的关键路径。

事实上,近年来蚂蚁集团支付与金融等业务,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增速放缓与强监管的环境,尤其是2020年沪港两地上市计划折戟之后,净利润和估值等下滑严重。

相关数据显示, 2020年7月计划上市之初,其估值即超过1.5万亿元,而在临近上市成功时,有激进的市场声音甚至一度给出了超过2.1万亿元的估值。然而,种种原因之下,在已摸到了股市门槛时,上市的步伐却戛然而止。

此后,其净利润也在2021年的短暂高峰后,开始急转直下,后续与高峰相比的跌幅一度超过60%。

与此同时,估值也同样严重缩水,2023年回购股份时对应的估值仅5671亿元,相较于2.1万亿元的巅峰估值,缩水超七成。

具体业务中,蚂蚁集团的助贷、信贷、支付宝等支柱业务都面临着市场的激烈竞争。比如,有统计数据显示,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份额一度高达82.8%,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到了2023年,份额降低至54.5%,微信支付则追至了38.8%。而线下场景中,2024 年,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份额比例则是8:2,支付宝处于明显的劣势。

显然,无论是否考虑新增长极的需要,仅就估值层面来说,蚂蚁集团也需要新的“故事”来支撑:

一方面,蚂蚁健康本身从2014年入局,已经发展超过11年,根据其自身的数据,从第一笔手机挂号缴费,到医保码服务,蚂蚁健康已累计服务过超8亿用户。

另一方面,中国的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增长极其迅速,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一步助推了相关需求。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的相关数据,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2019年为8万亿元,到了2025年迅速增长至2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

然而,这一看似顺理成章的“故事”,真的那么好讲吗?

2

健康战略的底色

更多精彩,详见:(蚂蚁健康升级,会否成为又一个极其昂贵的故事丨正经深度【《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