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才是国足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本文来自《我曾以为自己很懂中国足球,直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球迷才是国足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1,群众基础。

从职业联赛以来,全国有几支纯球迷自发组织的业余球队长久的?各地方业余比赛,多数球队还是老国营单位养的球队。地方业余比赛很少有联赛制,多数都是赛会制,与业余球队少的可怜不无关系。前几年看到一篇报导,说是一个德国业余球队庆祝一百年来在比赛中进了第一个球。水平差到这种程度坚持了一百年。我们欣赏瓦尔迪的逆袭故事,但是,瓦尔迪在提不上职业比赛时,可以在家门口一边参加业余球队半职业球队踢业余比赛低级别比赛,再一边工作,养自己,养自己的球,最终逆袭的。欧美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在那里大量科班出身踢不上职业的仍然有业余以及半职业平台继续足球梦想和事业。而我们,别说半职业几乎没有,业余的都少的可怜。

再看看球。我们都是几百万的城市,养2支职业球队的城市没几个。5万以上的专业足球场算上体育场全国也没几个。90年代最火的时候实际上更惨,因为那个时候不找关系不买票看球的比例非常可怕,而且以此为荣到处炫耀。以前看到一篇介绍曼联的文章,时间是在英超高收入高分配之前,当时曼联的比赛日收入是占到俱乐部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的。现在有短视频了,前一段时间正好刷到一个,欧洲一个业余的女足比赛,现场普通千把人的看台,全部满员,气氛热烈。现在大连的看球气氛特别好,但是90年代称霸的时候逃票看球的一样严重。还有一个特别的事例。在福拉多得冠后的联赛第一场比赛。那是卫冕赛季,第一场,对阵省内德比辽宁队。但是现场才去了一面看台多点。整个比赛过程对足球来讲可以用平静来形容,只有在进球了,那个叫蓝什么的啦啦队才让我们感觉他们在现场。而省内其他城市的辽宁队球迷队伍锣鼓声几乎不断。周边产品更是几乎没有销售。大连平时球迷踢球时穿大连队球衣的很少很少,90年代可以用几乎没有来描述。而90年代当时北京球迷平时踢球时穿北京绿队服的就已经不少见了。现在看比赛围巾满场都是,以前根本没有。而我们每次看报导说欧美哪一个球星多么受欢迎,每次都提到球衣销量多少,是俱乐部的一大收入来源之一。

那只房地产队刚上到最高级联赛时,看到报导说是,在那个年代对球队的超级巨大投入,虽然在球队亏很多,但是房子卖了更多,比广告效果好。合着,我们的足球就是一个广告替代品而已,根本不是像欧洲那样是一门产业。

总之,业余的由足协和老国营单位养,职业的由老板们养。根本就没有球迷们什么事。

2,外界各种影响因素不是根本。

人们总拿腐败,裁判,踢球暴力等等因素来说事。可问题是全世界很多都有同样问题。阿根廷腐败到那种程度了,一样拿冠军。非洲腐败到国家队的工资还得由心善的欧洲踢球的球星支付,水平一样很高。而不少干净的足协,国家队也没什么好成绩。裁判问题则根本就是全世界都有,这个干脆就是无一例外了。论暴力,我们的实际上还排不上号。

3,球迷对国足成绩的错误理解以及好高骛远。

我们的国足历史就从来不是亚洲争冠级别的水平,最好成绩也只拿了一个亚军。包括在干净时期也一样不行。人们总拿那次被人做了说事,问题是我们的水平就仅限于在那个尴尬的位置了。既不是纯鱼腩球队,没有被做的机会,也根本不是第一流球队,是去做别人的。结果,球迷们根本不正确看待自己的水平,年年给自己巨大的希望。而实际上,别说我们了,整个亚洲球队在世界领域就根本排不上号,只有少数几个能顶一顶。也只是日本崛起才能说与欧美争一争。亚洲球员迄今为止也没有真正的世界超一流水平的球员。世界级的有,但是数量也很少。欧美同样,国家级别比赛拿冠军甚至出成绩的,除了几次偶然例外,永远就固定那几个国家,与所谓的腐败裁判科学训练等等所有一切外在影响因素没有半毛钱关系,各国水平基本固定,偶尔几年的兴衰,不影响整体格局。

4,踢球方式。最开始已经提到了。

总结,很简单的逻辑,没有矿,再干净的组织,再发达的科技,也淘不出好东西来。不研究矿本身,每每都在外围影响因素绕圈,根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训练手段或者方式,就像现在的科技比以前的发达,可以更好的采矿,但是,矿本身不行,再发达的科技也没用。根本问题是要研究如何培养矿本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