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主任医师痛哭:“做科研太难了!”

论文被拒稿多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孙雅逊哭了,称“做科研太难了”。
撰文 | 文慧
“我很难过,今天我的稿子又被人拒了。”11月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孙雅逊,哭着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说。
据介绍,他写了一篇英文病例报道,但被国际期刊多次拒稿。当天中午,在接到第三次拒稿通知后,孙雅逊不由得掩面痛哭:“做科研真的太难了。”
孙雅逊告诉“医学界”,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自己为临床改良的一种新术式。在他看来,“比我发表过的所有文章都有用”,但被期刊编辑评价为“不可信”……

主任医师哭了
孙雅逊是国内知名的心内科专家,在心律失常、心肌病等疾病领域有着丰富的诊治经验。
他向“医学界”介绍,这项新术式为改良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减容术,配合特制导管,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能极大地降低手术风险。
“I期临床试验25例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孙雅逊说,虽然此前自己也发过不少SCI论文,但对医学的推进作用比较小,而这一手术,有望改写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治疗实践。
“该手术从锁骨下静脉入路,到达室间隔,进行心肌内消融。”孙雅逊介绍,“有效性、安全性都达到了预期。”
此外,操作该手术所需要的导管也由孙雅逊团队自主研发。“导管已获得专利,并在中美进入了‘绿色通道’。”孙雅逊说。通常,进入“绿色通道”的医疗器械意味着在技术上具有领先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因此,他在被拒稿后感到有些“憋屈”。

孙雅逊
孙雅逊向“医学界”回忆,期刊审稿人提出了很多问题,自己都一一解答,明确的医学证据和各种数据、视频也都提供了。
“提出语言不对,我还花费了3000多元去期刊推荐的机构进行了写作上的调整。”孙雅逊称。最终,审稿人以“不可信”为由拒绝刊登。
这让他感到,“外国人太傲慢了”,“在别人的体系下,就得受别人的规范,同样的研究,你一定要比国外做得优秀得多才能被选择。”
“临床医生搞科研确实痛苦,而且没有文章课题,就很难晋升……我已经是主任医师了,还可以躺平,年轻医生更难。”孙雅逊说。
医生做科研很痛苦,但不打算放弃
身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孙雅逊已发表过数十篇SCI论文,被拒稿对他来说并非新鲜事。为何此次会让他如此崩溃?
除了他觉得新术式“真的很有用”外,孙雅逊回忆,当天,他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参加教职工乒乓球比赛,中午收到了拒稿通知,特别难受,就录了视频。
“22年前,我还是小伙子的时候,在浙江大学医学院读研究生。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也没有什么成就,还又被拒稿了,有点难受。”孙雅逊说。
这条真情流露的视频发出后,点赞量迅速超过10万,孙雅逊获得众多网友的安慰和支持,也有不少医学生或医生在评论区留言,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经历。



和这些低年资医生一样,孙雅逊对科研的感受五味杂陈。
2006年,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获得心内科硕士学位;2009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获得心内科博士学位;2017—2018年在美国MMRL心血管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
孙雅逊认为,当医生的痛苦之一就是科研。“科研不是临床医生的专业,但决定了临床医生的专业。不管大医院小医院,晋升都需要文章、需要课题,临床指标一般都能达到,没有文章课题,就是千年主治。”
不过他同时表示:“这是相对公平的,晋升总得有评判标准。”
11月11日凌晨,孙雅逊以“崩溃后的平静”为题再次发布视频。他说自己不打算躺平,“搞科研还是要搞的”“没有科研,人类怎么进步?”“但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
至于那篇论文,孙雅逊向“医学界”透露,他已向另一期刊投稿,“目前,临床试验已在多中心开展Ⅱ期研究,文章发表后,应该可以加快流程,放弃是不可能放弃的,只是影响因子或许会低一些。”



医学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