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精心设计的“养生课”掏空老年人“救命钱”

“四万元的熊胆粉,直播间狂欢价只要两三千,连续服用两三个月,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统统根治!”当这样的推销话术通过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精准推送至老年人手机时,一场针对“银发族”的财富与健康双重收割正在悄然上演。这些打着“中医养生”“公益科普”旗号的课程,表面传授养生知识,实则构建起从健康焦虑到消费陷阱的完整链条,将无数老年人的养老钱、救命钱卷入黑洞。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涉及老年保健品的投诉超12万件,涉案金额达47亿元,其中“养生课推销”占比超60%。这场骗局不仅掏空了老年人的钱包,更摧毁了他们对医疗信任的根基。

一、骗局解剖:从“知识传授”到“精准收割”的完整产业链

近年来,以“免费中医养生课”为入口的骗局呈现规模化、产业化特征。不法分子通过短视频平台投放“0元学养生”广告,以“三甲医院名医”“国医大师亲传弟子”等虚假头衔吸引老年人加入微信群。群内设置“班主任”“健康顾问”等角色,通过每日打卡、答题领红包、直播连麦等手段培养用户黏性,最终将目标引向高价保健品或非处方药销售。其运作模式可拆解为三个阶段:

1. 流量捕获:虚假头衔与焦虑营销的双重攻击

• 权威伪装:讲师通过伪造职称证书(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荣誉奖牌(如“全国中医养生杰出贡献奖”)、医院背景(如“北京协和医院特邀专家”)等构建“专家人设”。部分团队甚至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与钟南山、张伯礼等名医的合影,或制作虚假新闻报道截图增强可信度。

• 健康恐慌:通过“70%的人一生会患大病”“现代医学检测不出癌症前兆”“高血压患者平均寿命减少15年”等话术制造焦虑,将保健品包装成“救命药”。例如,某养生课讲师宣称“糖尿病是血液毒素堆积,服用我们的产品可清除毒素,三个月停药”,并展示“患者”服用前后的虚假体检报告。

2. 信任构建:群体效应与情感绑架的深度渗透

• 托儿造势:群内安排“托儿”发布虚假康复案例,如“服用产品后三高降了、睡眠好了”“偏瘫老人能走路了”,甚至伪造与讲师的私聊截图,声称“产品效果太好,医生都惊讶”。部分团队会组织线下“健康讲座”,邀请“康复患者”现身说法,实际为临时雇佣的演员。

• 情感绑架:讲师通过“子女不孝顺才让您买保健品”“现在不养生,未来住院费是保健品的100倍”等话术,激发老年人的愧疚感与危机感。部分团队还会以“关爱孤寡老人”为名,提供免费体检、送鸡蛋等小恩小惠,降低老年人警惕性。

3. 交易闭环:私域直播与隐秘付款的监管盲区

• 私域引流:通过“密码进入直播间”“添加客服微信获取优惠”等方式,将用户从公域平台引导至私域渠道,规避平台审核。例如,某养生课团队在抖音投放广告后,要求用户添加微信领取“中医养生秘籍”,进而推送高价产品。

• 隐秘交易:要求老年人提供身份证信息、参与线下活动后才能购买“特效药”,或通过“品牌授权”“内部渠道”等话术伪造资质。部分商家利用跨地区发货逃避属地监管,如将仓库设在监管较松的偏远地区,或通过海外代购方式模糊产品来源。

二、典型案例:万元“神药”背后的利益链与法律漏洞

案例1:烟台杜先生的“九千元教训”——虚假专家与三无产品

2024年10月,烟台65岁的杜先生在短视频平台刷到“0元中医养生课”,被拉入《交个中医做朋友》直播群。主讲人赵雪峰自称“北京经天古中医研究院特邀专家”“长春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宣称“精血是命根子”,并连线“患者”现身说法:服用其推荐的鹿筋培元胶囊后,糖尿病停药、偏瘫老人能走路。

杜先生花费8940元购买8大盒鹿筋培元胶囊和10余盒闻太医红曲饮片,服用三个月后复查发现,血压、血糖毫无改善。经调查:

• 身份造假:赵雪峰的“专家身份”遭长春中医药大学否认,其关联公司沈阳云欣科技有限公司仅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无药品销售资质。

• 产品虚假宣传:鹿筋培元胶囊的批准文号显示其功能为“滋补肝肾”,闻太医红曲饮片仅为普通食品,却宣称“降血脂、通血管”。

• 法律定性争议:市场监管部门以“虚假广告”对云欣公司罚款20万元,但杜先生要求刑事立案时,警方以“证据不足”为由未予受理。

案例2:湖南王先生的“万元抢购”——跨平台作案与监管盲区

湖南68岁的王先生通过“凯蒙名医直通车”微信群,花费1.4万元购买全鹿大补丸和清血八味胶囊。主讲人翟佳滨自称“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会长”“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宣称这些药物能治疗脑梗、降血压。

然而,全鹿大补丸的批准文号显示其功能为“温阳散寒”,清血八味胶囊仅能“清讧血、活血化痰”,与宣传的“包治百病”相去甚远。更令人震惊的是:

• 身份伪造:翟佳滨的“专家身份”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否认,其关联的呼和浩特金桥凯蒙中医院曾因发布未经审查的药品广告被行政处罚。

• 跨平台作案:该团队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等多平台引流,利用不同地区监管标准差异逃避处罚。例如,在内蒙古销售的产品符合当地标准,但在湖南销售时却夸大功效。

• 退款困难:王先生要求退款时,客服以“已开封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最终通过消费者协会调解才追回部分款项。

三、监管困境:平台责任、法律漏洞与执法难题的三重挑战

尽管多地广电局、市场监管部门已加强医疗养生节目监管,但骗局仍屡禁不止,暴露出三大漏洞:

1. 平台审核缺位:流量至上与责任逃避的矛盾

• 审核流于形式:微信、抖音等平台对养生课内容审核主要依赖关键词过滤,难以识别伪造证书、虚假案例等深层问题。例如,部分账号通过“马甲”换号、私域引流等方式规避处罚,赵雪峰在账号被封后,迅速以“中医赵老师”“养生老赵”等身份重启直播。

• 利益捆绑:部分平台与养生课团队存在广告分成合作,对违规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内部人士透露,某短视频平台对养生课直播的抽成比例高达30%,导致其缺乏主动监管动力。

2. 资质认定模糊:非处方药销售与私域渠道的监管盲区

• 资质造假:非处方药(OTC)销售需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但微信群、直播间等私域渠道成为监管盲区。部分商家通过“品牌授权”伪造资质,或利用跨地区发货逃避属地监管。例如,某团队声称与“同仁堂”“广药集团”合作,实际仅为贴牌生产。

• 法律定性困难:养生课推销行为涉及虚假广告、非法经营、诈骗等多重违法,但老年人往往难以提供完整证据链(如聊天记录、付款凭证),导致立案难、追责难。例如,烟台杜先生虽成功退款,但赵雪峰团队仍未受到刑事处罚。

3. 跨地区执法难题:地方保护与标准差异的阻碍

• 属地管理局限:养生课团队通常将公司注册在监管较松的地区(如西藏、新疆),而销售行为发生在全国,导致属地监管部门难以跨区域执法。例如,某团队在内蒙古注册公司,通过湖南的代理商销售产品,两地监管部门协调困难。

• 标准差异:不同地区对保健品的功效宣传标准不同,部分商家利用“擦边球”话术规避处罚。例如,某产品宣称“辅助降血糖”,实际效果与药品无异,但因未使用“治疗”等词汇而未被认定为虚假宣传。

四、破局之道:从源头治理到社会共防的系统性方案

遏制养生课骗局,需构建“监管-平台-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防护网:

1. 严格审批与动态监管:建立养生课“白名单”制度

• 资质审核:要求讲师提供真实职称、执业资格证明(如医师资格证、营养师证),课程内容需经卫健委、药监局联合审核,禁止宣传药品功效或治疗案例。

• 动态监管:建立全国统一的养生课投诉平台,对违规账号实施“一次封禁、终身禁入”处罚,并公开违规企业“黑名单”。

• 飞行检查:监管部门定期对养生课直播进行突击检查,要求讲师现场演示资质证明,并对产品进行抽检。

2.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从“被动审核”到“主动担责”

• 内容审核升级:要求平台对养生课直播实施“实时内容审核+延迟5秒播出”机制,自动拦截涉及药品功效、治疗案例的敏感词(如“根治”“停药”)。

• 连带处罚:对违规账号实施“连带处罚”,即平台未及时处理投诉,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如退还用户损失、支付罚款)。

• 算法推荐限制:禁止平台向老年人推送养生课广告,或要求用户主动选择“养生内容”标签后才能接收相关信息。

3. 提升老年人防骗能力:从“被动受骗”到“主动识别”

• 社区教育:社区定期举办“银发防骗课堂”,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向老年人普及“保健品不是药”“专家身份可查询”等常识。例如,教老年人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验证药品批准文号。

• 子女参与:推广“子女代管支付”模式,老年人购买高价商品需经子女确认,防止冲动消费。同时,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共同观看养生课,及时识别骗局。

• 媒体宣传: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养生骗局曝光”专栏,邀请监管部门、律师解读典型案例,提高老年人风险意识。

4. 严惩违法犯罪行为: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追责”

• 罪名升级:对伪造专家身份、销售假药的行为,以“诈骗罪”而非“虚假广告罪”追究刑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例如,将“销售额超50万元”作为诈骗罪“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跨地区执法协作:建立全国统一的养生课监管数据库,实现企业资质、投诉记录、处罚信息共享。对利用异地发货逃避监管的商家,实施“全国联查”,由主要销售地监管部门牵头处理。

• 消费者赔偿:推行“先行赔付”制度,即平台或商家需在投诉受理后72小时内退还用户损失,否则由监管部门强制执行。

结语:守护“银发族”的健康与财富,是社会的道德底线

当60岁的王先生举着“三无”保健品向记者哭诉“这是我用命换来的钱”时,当杜先生看着体检报告上依旧超标的血糖指标摇头叹息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财产的损失,更是一个社会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失职。养生课骗局的终结,需要监管利剑出鞘、平台责任落地、家庭关爱到位,更需要全社会对“银发经济”的重新审视——真正的敬老,不是利用他们的焦虑收割财富,而是用科学与温情守护他们的晚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得起每一份信任,守住每一份尊严。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