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早就不再作为交流工具了
【本文来自《上海话目前的问题在于,它的功能变成了一个“上海人标记身份的工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上海话早就不再作为交流工具了。作为移民城市,上海的“上等人”从来是会说某种普通话的。没办法,开埠至今的商场或者官场上的需要,学校里更是说普通话,哪怕是土味十足的“上普”。一点普通话都不会就没法混。只有“下等人”或者闲人才会刻板地追求“正宗上海话”。
现在,“正宗上海话”不是身份标志,而是品味标志,就像喝茶能品出茶叶的产地、季节和水的来源之类,是玄学,但P用没有。
上海人的身份从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一大票“有名望的上海人”可能只有父母一代在上海出生,顶多祖父母一代,这算什么“世代上海人”?310只是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的时候恰好是上海户口而已。
上海就是海纳百川的地方,任何追求“纯上海”不仅徒劳,而且陈腐。
我自诩上海话挺“正宗”,也能听出很多“新上海话”里不“正宗”的地方,有时还会调侃几句。但我女儿在上海长大的那几年,我们特意规定家人和她说普通话。至今她能听懂上海话,但说不了。我们觉得很好。
在上海,主流交流语言早就是普通话了。不管是在街上、职场、学校,还是在家里。好玩的是:上海人之间吵架吵到飞起时,大多用普通话,否则好像意犹未尽似的。
实际上,听着亲戚和孩子说着一个比一个僵硬的上海话但无缝切入完美普通话的时候,就觉得:何必呢。
任何事物存在都需要理由。属于博物馆的东西就该回到博物馆。活人需要过的是活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