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中“江城”
现在一提到江城,大家都知道“江城”是武汉的别称。
以“江城”代指武汉,源自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其实李白诗中的“江城”并非武汉一地。
李白在《襄阳曲四首》中写道“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襄阳城北、东两面被汉水环绕,唐白河也在此注入汉水,水域广阔,所以李白称其为“江城”。而在《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李白写道“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宣城有宛溪、句溪二水绕城流过,故也被李白称为“江城”。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白因在“安史之乱”中加入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李白在流放途中,经过江夏(今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与友人史郎中在黄鹤楼上相聚时,有人在楼上吹笛,笛声引发了他的羁旅之愁与身世感慨。诗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里的“江城”就是后世的武汉了。
《落梅花》,又称《梅花落》,是中国古代一首著名的笛曲(或箫曲)。乐曲以梅花为核心意象,通过音乐描绘梅花在寒冬中绽放的姿态,以及凋零时的情景,常用来寄托文人高洁、坚韧的品格,或抒发离愁别绪、思乡怀人等情感。李白以汉代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自比,抒发了自己被流放的悲愤和对长安的深切思念。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还写下了《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并序》,序中提到“乾元岁秋八月,白迁于夜郎,遇故人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沔州牧杜公、汉阳宰王公觞于江城之南湖”。宴会上,张谓觉得此湖景色优美,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名字,便请李白为湖命名,李白于是举酒酹水,将其命名为“郎官湖”。序中所说的南湖,在今天武汉市汉阳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郎官湖到清代已完全湮灭。现在汉阳的莲花湖公园部分区域可能是古郎官湖的一角。
序中“江城”自然是指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
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大海中,涉及“江城”的不胜枚举,李白诗中的“江城”也并非武汉一地,但江城代指武汉却为社会共识。
李白“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该诗以黄鹤楼为背景,将“江城”与武汉的地理地标绑定。相比之下,李白描写宣城、襄阳“江城”的诗句,无论是传播范围还是与城市地标的关联性,都稍逊一筹。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两江穿城而过,“江”是这座城市最核心、最鲜明的地理标识。这种“两江四岸”的格局,比宣城(两溪绕城)、襄阳(汉水环绕一侧)的水域形态,更能直观体现“江城”的独特风貌,使其成为“江城”这一称谓最典型的载体。
随着历史发展,武汉作为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其“江城”的身份不断被官方与民间强化。从古代的地方志记载,到近现代的城市宣传、文学创作、影视作品,均持续使用“江城”代指武汉,进一步巩固了这一称谓的专属感。
李白的名诗佳句,独具一格的地理特征,加上近现代独特的城市魅力,使“江城”成为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别称。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