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将进酒》的“将”到底该怎么读?

         《歌手》2025开播,陈楚生一首《将进酒》在首场演出中就斩获了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这首歌用了《将进酒》的原词,跟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一样,属于古词新曲。陈楚生从头到尾演唱的都是qiang进酒,而事后网络上各类热评大部分也都是用了qiang这个音。

         笔者想起几年前叶嘉莹先生还在的时候,曾经把“将”字的读音问题推上了热搜。现在回头看,当时的争论已经感觉只是一个小小的涟漪了。在人教版第八版的语文教科书上有明确注释《将进酒》的将字读音为qiang。我在使用输入法的时候,也不断跳出来qiang这个音。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不可推翻的权威结论。

         有某位知名专家提出了所谓“人证”不如“书证”的说法,听上去似乎有点道理,只是似乎没了膝盖。笔者在知网上找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论文,许多教师虽然有理有据从各方面论证了《将进酒》的将字应该的读音,“似乎”是jiang,但是到文末却笔锋一转:为维护教学的统一性,我们在教学时仍然应该以教材注释为准。

         福柯在他的《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提出,知识并非纯粹真理的发现,而是权力运作的产物和工具。毫无疑问,李白在写《将进酒》的时候,内心只有一种读法,这种读法可能是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构建的产物。而今天,当我们试图读对这个“将”的时候,包含了几种不同的意涵。我们可以是试图从当时的知识结构来还原当时的情形,也可以是对于真相或者说得好听点“真理”的偏执,也可以是服从当下的权威结论。

         叶老师已经仙去,我们无从知晓她的意图如何,以笔者对叶老师的了解,应该是对于真理的追求。但是遗憾的是,三年不到吧,全网已经一片枪声,时间给出了答案。

         首师大文学院的檀作文博士在他的论文:《乐府旧题《将进酒》“将”字的读音及其新旧传统》中提出了几个理由。

第一、将字作为jiang和qiang在使用时语法结构不同,《诗经》中的“将仲子兮”“将子无怒”与“将进酒”属于不同的使用环境。

第二、将进酒在历代诗歌的对仗结构中可以判断,其含义并非“请、愿”而是“将要”。比如元代诗人潘纯《复龙洲先生墓》“风笙龙管将进酒,玉阑羯鼓方催花。”再比如明代张萱《送韩伯声令宣化其五》有“河桥将进酒,津树远含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第三、进酒的含义是奉酒,致酒,而不是喝酒,一般指的是主人对客人进酒,而不是客人自己饮酒。比如《韩非子》中有“操觞酒而进之”,再比如唐代元稹有诗“将进酒,将进酒,酒中有毒酖(同鸩)主父”。从文学传统可以得出,进酒是主进客饮而不是指客人自己饮酒。

         第四、这个理由比较复杂,这个涉及到《将进酒》这首诗的不同流传版本,涉及到敦煌版的《惜罇空》等各版本的《将进酒》的差异,比较复杂,并且,观点比较学术,大众不容易理解,篇幅较长,本文就不赘述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剑桥则认为,《将进酒》的出处,根据乐府十八铙歌的传统,第一个字必须是实词,不能是虚词。作为动词的“请”含义,将字应该读qiang。笔者感觉他的分析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争议的地方在于,作为请的含义,古文中的用法很难讲就一定是实词,比如请君入瓮,或者“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都是动宾结构,跟“将子无怒”是相同的用法,这恐怕不是很有说服力。而乐府诗《将进酒》全文如下

将进酒,乘大白。

辨加哉,诗审搏。

放故歌,心所作。

同阴气,诗悉索。

使禹良工观者苦。

         这首诗百度解释有诸多谬误,多用穿凿附会的解释。实际上这首诗,是一首很严肃的诗。这里将进酒和乘大白不是同一个主语。进酒的是主,大白的宾,或者说进酒的是上,举杯大白的是下。这首诗就包含了劝诫过度饮酒败德的含义,这种传统是传承于《小雅》,这才符合乐府的传统。如果这首诗是一首如杨教授理解的那样是抒怀诗,上来就是第一人称的劝酒,全篇写是放歌饮酒,那么“同阴气,诗悉索。使禹良工观者苦。”就没法说通了。至于像百度引用的那样,把禹良工(大禹时酿酒名匠仪狄作酒进献,而大禹禁酒的典故)解释为“大禹这样的良工”也算是叹为观止了。不知道这位博士生导师是不是教科书的编纂者之一。

         我感到悲观,甚至有点绝望的是,这件事终究会像大部分的网络热点一样,渐渐被人们遗忘。当读教科书长大的年轻人都已经认为qiang是正确读音的时候,当以叶老师这样的威望都无法作出一点改变的时候,当这种争论慢慢消失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见证一座卡夫卡式的城堡渐渐建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