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传统节目重新变得有意思起来?

作者:拾遗

现在很多时候中秋节,更像是客户节。

大家早早忙着维系客户关系。

送豪华月饼、买高端礼盒,商业的味道,压过了亲情的味道。

所谓的中秋假期,和日常休假没什么不同,很少有人愿意为了一顿家宴,提前几天就开始盘算菜单。

​突然想到爷爷奶奶还在世时,中秋是除了过年之外,家人聚得最齐的日子。

爷爷会提前打扫院子,搬几张小桌子拼在一起;奶奶坐在屋檐下剥花生,念叨着谁爱吃甜的、谁爱吃咸的;

叔叔姑姑们带着孩子赶来,手里拎着刚蒸好的馒头、自家腌的咸菜,热热闹闹的一院子都是笑声。

后来爷爷奶奶走了,中秋就再也没有聚齐过了。

过了很多年我才明白,原来爷爷奶奶在,我们这个“大的家”就在,爷爷奶奶走了,这个“大的家”就没了。

昨天晚上,妈妈一个人在厨房忙活。

我去看她,灯光下她正揉着面团,案板上撒着一层白芝麻。

她正在做芝麻糖饼,这是我们这边的老习俗,中秋要吃芝麻糖饼,图个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其实,一年也就吃那么一次,外面几块钱就能买一大块,可妈妈还是坚持要自己做。

因为这是她几十年来的习惯,就像过年要一家人一起包饺子,中秋就要亲手烙芝麻糖饼,否则好像这个中秋就没过完整。

突然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会觉得过节越来越没有氛围了。

因为节日氛围,就是从那一个个繁琐的细节里得来的:

是妈妈揉面时手上沾的面粉,是奶奶剥花生时掉在地上的碎屑,是一家人围着桌子,等着饼烙好的期待。

现在什么都能买得到,什么都追求方便快捷,少了亲手准备的心意,节日的味道,自然就淡了。

很多人现在过中秋,过的都是外在形式,却忽视了中秋的真正内核:

是团圆、是陪伴、是藏在烟火里的亲情。

一家人齐齐整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爱吃的菜,唠唠生活里的小事,说说工作上的趣事,看着家人的笑脸,就觉得心里暖暖的。

或许我们都曾抱怨过节无聊,或许我们都曾被工作、琐事绊住脚步,可当看到妈妈端出刚烙好的饼,当听到爸爸说“等你回来就开饭”,才会明白,不是中秋没意思了,是我们渐渐忘了停下脚步,去拾起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

世界再大,总有一轮属于你的月亮。

不管外面多热闹,不管工作多忙碌,不管回家的路有多远,别忘了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总有一桌热饭为你等着。

好了,碎碎念这么多,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圆圆满满!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