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山更高的,会是什么呢?

500去川西的时候,网友推荐了本书,叫《比山更高》。回上海那天,我正好收到这本书,因为心中还怀揣着对山野和攀登的向往,这书很对胃口。

你知道的,身处群山之中,人会不自觉地打量着那个最高峰,心中浮想联翩,萌发出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渴望,山就在那里,如果登上那座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那天在海拔4300的玉珠措,因为没有任何高反,我还跟同伴炫耀,“如果不是生了两个孩子,我肯定已经爬上珠峰了。“

当我开始看《比山更高》,才知道这句狂妄自大的话,有多么滑稽可笑。就像那么从不上赛场的人,以为只要给个机会,就能站上顶峰。

一开始翻书震惊的,是书中刚出现的几名自由登山者,严冬冬,何浪,赵兴政……几乎都出自于清华北大,是一等一的学霸,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过人天赋。又跟普通学霸不同,他们在岩壁上,忽然找到了一生热爱。

从此如脱轨列车一般,再也不能回到寻常的轨道。

当作者追溯往事,例如零几年之类时,我总觉得书中这些攀登者肯定年纪很大。直到后来才醒悟过来,他们基本都是我的同龄人。朋友告诉我,中国民间户外运动发展不足40年。朋友叫孜孜,是早年间老友介绍加上的,多年来经常看她在朋友圈发肯道尔山地电影节的活动,我一直很纳闷,她搞这个干什么?电影节赚钱吗?直到翻完《比山更高》,恍然大悟,原来朋友是做这个。

她说:不怪你,我们确实太垂了。

我对户外的理解还停留在报团,找向导,徒步路线,户外仅仅作为一种兴趣存在。而忽视了另一种令人震撼的存在,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以户外为生存模式,户外不是点缀也不是消遣,是生命的全部。500看书之前,我都不知道登山分为喜马拉雅式攀登和阿尔卑斯式攀登。按照书中的说法,前者属于官方或者商业活动,有向导有保障,只追求登山的高度,之后将作为成功人生的一部分,进行展示。后者则更像登山者的自我追求,登山仅仅为了热爱,为了快乐。封底有一句话,阐释了这种追求,“奔向高山,在死亡的悬崖边寻找自由和自我。”

书很厚,六百多页,四十多万字。我分了好几天看完,因为每隔几个章节,看到登山者因为山难遇难,一下就开始崩溃大哭。需要缓一缓,才能开始下一个章节。

这些国内的自由攀登者,几乎都有差不多的轨迹。天赋过人,从小跟别人不一样,但当投身攀登运动后,会遭到家庭的剧烈反对。中国人总是喜欢安稳的,而登山是最不安稳的一件事。

因为热爱登山,他们没办法开展正常的工作。找个班上,朝九晚五,有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资,统统都无法实现。书中我频频被登山者的困窘震惊,很多人开始时只能做工资两千块的登山教练,于是不得不因为工资太低,选择中断登山生涯。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大神。

大神无所谓旁人的不理解,继续攀登。看到这里,没办法不为这种热爱感动。也让我想起我二十几岁挣扎的岁月,无数次被人说找个班上,不够稳定。不过写作比起登山,已经稳定地像堡垒一样。我们只是看起来颓废,人身性命很有保障。

登山者在山顶收获巨大的幸福,回到地面后又继续无法被理解的人生,这又刺激着他们,再次上山,再次登顶。

看到严冬冬的生命停止在28岁时,我忍不住想,如果我的孩子爱上极限运动,我会怎么样?

后来再看到香港男孩Stanley的故事,非常唏嘘。Stanley热爱登山和冒险,但爸妈非常反对。他是来自优渥中产家庭的小孩,走上这条路之后,就遭到家庭强烈反对。母亲找来算命师预言,如果继续攀登高山,活不过27岁。

一边是死都不让去,一边是死了都要去。看这故事,真是唏嘘。父母越反对,却把孩子推得越远。他去登山除了热爱,更像负气证明,非去不可,不然就没有真正的长大。

有一天我实在好奇,跟儿子艾文讲了讲这些冒险故事,问他,你会不会想要去攀登雪山?

他来了句:雪山嘛,在下面看看就好了。

心情真是相当微妙,又松一口气又有点失望,这小孩怎么一点冒险精神没有?转念一想:冒险精神确实只属于一小撮人,而且是最顶尖的那一小撮。

当他们攀登高峰,有点像奥运选手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和奥运选手不一样,他们的路非常孤独,户外运动,在国内普及得还是太少了。

最常见的新闻,通常都是有年轻人无申报爬山被困,救援人员花两天两夜救援成功。这种新闻通常都在骂,浪费救援力量,爹妈该多么痛心,毫不珍惜生命。

看完《比山更高》后,经朋友指点,我又去看了纪录片《登山家》。登山家马克擅长徒手攀登,他没有团队,没有设备,甚至没有手机。经常没有任何预告,进山攀登,独自一人完成攀登高峰的伟业。

因为他登山很纯粹,不是为了荣誉,只是纯粹地喜欢山野,喜欢攀登,甚至不想要任何人打扰。

完成一个无人实现过的攀登路线,对他来说,并不在乎掌声,只是他发自内心的高兴。

另一个徒手攀岩者Alex说的这段话,很动人:如果你跌落死去,每个人都会认为你是个傻子,是个冒险者,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嗯,真是个白痴。如果你成功了,大家都会像对待英雄那样祝贺你。可现实中,无论发生了哪一种,你都是同一个人。

马克的生命定格在25岁,因为雪崩遇难。

像彗星划过,短暂却耀眼的25岁。

你说我从这些极限攀登者身上学到了什么?

去做你真正热爱的事,不要顾忌外界的想法,他们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条孤独的路上,倾听自己的呼吸,朝那个理想的巅峰走去。

书第一页,摘了赫胥黎的一句话:“但是我不想要安逸。我想要神灵,我想要诗意,我想要真正的危险,我想要自由。”

向自由致敬。500毛利,作家,2023年微博年度突破作家,代表作《全职爸爸》,都市情感小说《结婚练习生》《卵子的呐喊》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