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出生率下降真那么可怕吗?

一提起人口出生率下降,有些人就大呼小叫,好像天要塌下来了。

其实,工业化后期,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一个普遍的趋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例外。这是因为,导致多子多孙的社会因素已经不存在了。

在农耕社会,多子多孙带来的劳动力增加,意味着生存能力的增加。人口多,在农忙季节,可以互相帮助,遇到灾害,也可以相互接济。出现纠纷,人多势众终归是一个优势。人老了,多子多孙,也可以增加老年人生活的保障。所以,在古代中国,会以多子为福,甚至将没有子嗣,上升到不孝的高度,“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在今天的社会,精细的分工和知识形成的壁垒,已经使血缘关系下的相互扶植降低到成本线以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使养儿防老变得可有可无。生儿育女,已经越来越成为缺乏回报的单向付出。在这种背景下,少生少育,就逐渐成为社会潮流。

这是社会发展趋势,不是用人为手段可以改变的。区别仅仅在于,劳动力的减少和需要供养的老年人增加,是否有解脱的路径。

所幸,中国在进入老年化社会之际,赶上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可以用人工智能轻松化解。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带来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使得老年人的供养不再是社会的沉重负担。护理机器人的普及和智能诊疗手段的广泛应用,也为养老制度提供了低成本、可持续的保障。

其它的国家,比如印度,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印度完美地错过了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原始积累的历史机遇,当他们终于醒悟过来的时候,却迎头撞上人工智能时代,大量年轻劳动力本来就很难找到工作,如今又被机器人排挤,这才印度即将面临的大问题。

所以,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事倍功半的去鼓励生育,而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用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措施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