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无法制造圆珠笔芯”的经典之问
转发,首见的观点
这就是那个 “中国为什么无法制造圆珠笔芯”的经典之问。制造笔芯钢珠的材料,并没有什么特别难以攻克的地方,它就是费钱不讨好而已。
这种钢材用量实在太少,没有钢厂愿意做。全球的圆珠笔芯基本都是日本秋山和下村精工这两家,早已形成稳定的局面。它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平衡。
但太钢最后决定攻克难关,终于制造出钢珠材料。但国内圆珠笔厂商根本不愿意使用。
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要加工这种新钢材,需要调整精密机床的加工方式,不同材料会影响机床的使用方式。而那些昂贵的机床往往来自瑞士米克朗,要在钢珠基座上加工出五个微槽,调试起来非常不容易;
第二,笔芯钢珠要跟油墨配合。油墨又是日本或者德国进口的,二者适配起来,非常麻烦;
第三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钢材的配方需要根据圆珠笔厂的体验而不断进行调整。
于是,太钢厂需要再来一锅。而对于钢铁厂,再来一锅这种小批量的生产是最不经济的方式。这种改善无休止,而产出又相当少的事情,只会越来越萎缩。最后整个产业,就会放弃这种努力。
同样,铸铁厂“无法”提供至关重要的“杨氏弹性模量”参数,其实是基于同样的“规模不经济”的道理。
中国制造有两个软肋,一个是“造不出来”,这是技术上的真卡脖子;还有一个是“用不起来”,这往往卡在非技术壁垒之上。圆珠笔芯钢和床身铸铁,都是这样的原因。
进一步推断,中国绝大部分所谓“造不出来”的机床,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技术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