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饱:为什么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股票市场收益将远远超过房地产(二)?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及调整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以轻工业品为主导产业的阶段,00年以来以汽车、房地产拉动的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
一
80年代、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市场波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市场对“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有需求,于是上海牌、海鸥牌手表、凤凰、永久、飞鸽自行车、蜜蜂、飞人缝纫机应运而生。年轻人结婚,父母如果不送这三样作为彩礼,是很丢面子的事。那时候电影,开篇和结尾拉长镜头,就是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大军;年轻人高兴、或者失恋了,男生骑辆自行车在公交车前后扭来扭去,不顾一切地飞奔;女孩子感到了幸福,就哼着歌,“哒哒哒”地踩缝纫机,为心爱的人缝缝补补。
这些需求到八十年代末基本得到满足,或者消费升级,不需要了。87-89年有一轮经济过热(危机),就是上述产品市场需求平稳了、下降了,然而产能还在,甚至还在扩张,只能通过企业破产解决问题,形成一轮经济调整、经济危机。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1990年GDP并非当年突然下降,而是从1989年开始。1989年4.1%,1990年3.84%。经济增长突然下降,主要是压缩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规模,遏制通货膨胀等因素所致。
198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只有在治理整顿中切实抓好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防止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在轻纺工业方面,要严格限制和淘汰一批市场滞销和质量低劣的产品,……,在机械电子工业方面,对于供过于求的,性能低下的,以及耗电高的产品,要严格限制生产;已经明令公布淘汰的产品,要禁止生产。”(本文作者加黑)
1989年前,国家经济处于过热状况。1986年虽然开始采取紧缩政策,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没有实现经济的“软着陆”,经济依然处于过热的状态。1987年的GDP增长率达到11.6%,位于该周期的波峰。由于经济过热,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失衡,导致1988年出现严重通货膨胀,1988年CPI达到18.8%。为了控制物价,决定进行价格改革。价格改革加剧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掀起了全国抢购的高潮,使得1988年的物价进一步上涨。
当时政府尽管没有高深的经济理论作指导,凭着实际工作经验,看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已经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必须要调整下来,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
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对“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有需求,于是长虹、海尔、TCL电视机,海尔、新飞、容声、美菱冰箱,小天鹅、美的、荣事达洗衣机,迅速发展起来。
1997年,四川长虹(600839)股价最高达到66.18元/股,这是那个时代特定需求的辉煌写照。如果您当时在60元/股买入四川长虹并长期持有,截止2019年1月2日,除权下来24.62元,而该股票1月2日收盘价2.33元/股。
这些需求在九十年代末得到基本满足,市场基本饱和,然而产能还在,甚至还在扩张,就有了97-98年经济危机,通过企业破产、工人下岗解决问题。1998年朱镕基强调,“两件事情不能做:银行放松银根、生产积压产品等于自杀;搞大干快上,搞重复建设。”这一轮危机,最惨烈的是纺织行业,工厂压锭、纺织女工下岗。据统计,本轮产业结构调整,全国数十万家企业倒闭,下岗人数约为2000-3000万。刘欢那首“从头再来”,就是鼓励下岗人员努力再就业的歌。
如果说有效需求不足,要靠增发货币刺激消费,难道大多数老百姓手上的钱不够买台长虹电视?不是这样。是这种需求已经基本饱和了,边际消费倾向极为平坦。无论怎样刺激,都无法再显著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出现这样的问题,并非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而是没有能够吸引居民消费的创新产品,是结构性需求不足。
二
0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市场波动。
从99-00年开始,新一轮经济增长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主导产业。这两个产业带动了上游钢铁、煤炭、建材、建筑、机械、有色、石油和石化等重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到08-09年,房地产、汽车,从产业本身来讲,市场需求已经放缓,本应通过市场出清的方式解决问题。正好碰上08年美国次贷危机,我们搞了个“4万亿”,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向已相对饱和的产业输血。尤其房地产行业,不断推高地价、房价,导致新兴产业成本过高无法生存、发展,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实质性下降,无力产生新需求。
看看当下中国股市,金融、房地产、汽车、钢铁、煤炭、建材、建筑、机械、有色、石化行业占总市值的比重有多高,就知道中国经济仍停留在99-09年那一轮产业阶段。08-09这一轮经济危机,没有大量落后产能企业倒闭、没有大量工人下岗,然而,也没有产业升级。
按理说,没有产业升级,股市应该保持低位震荡,事实却不是这样。这里,有两个问题困扰着股票投资人:一是05-08年凭什么上涨到6124点?二是中国股市为什么总是“牛短熊长”?
股市从05年最低998点一路升至07年6124点,然后08年大跌回到3000点左右,以后基本在2000-3000点箱体盘整,直到2014-2015年的又一轮大幅上涨。
关于第一个问题,相对集中的意见是:
1、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国家股、法人股)通过向流通股支付对价获得流通权。
2、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大量“热钱”进入中国,QFII也持有不少国内有价证券,货币供应量大幅上升。
3、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200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2%、二季度11.3%、三季度10.7%、全年10.4%。2006年全年11.6%,2007年全年11.9%。
4、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传统体制下,生产资料以政府划拨形式流通,国有企业相当多土地、矿山等资源,原本没有价格,或价格很低。2006、07年开始生产要素市场化,价格由市场决定,不但赋予生产要素流动性,同时也使其成为具有盈利能力的金融资产、具有财富效应的投资品。对股票市场而言,增大了市场的体量。
以上四个因素叠加,造成05-08年大牛市。
以上总结无疑是正确的。相对于产业结构升级获得超额利润来说,上述因素,尤其是第1、4两个因素,相当于给了股票市场一笔额外的非经常损益。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04年年初开始,全部A股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突然陡峭上升,这主要是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为获得流通权,向上市公司支付了一笔价值不菲的对价,不仅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还承诺了比往常高的利润,上市公司ROE从2013年的10%左右,2015年陡然升至20%左右,激发了全社会股票投资热情,在其他叠加因素影响下,一路走高至2017年6124点(客观而言,本来也不应该走到这么高,散户行情,股市涨跌非理性的成分相当高)。而股权分置改革、生产要素市场化这样的制度红利是一次性的,后面的年份,随着净资产收益率逐步下降、回归,股市又回到2000-3000点做箱体震荡。
“牛短熊长”问题也容易说清楚了。如果净资产收益率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并且没有向上突破的想象空间,上市公司就只值箱体震荡这个价。
根据1995到2010年A股前100名上市公司统计,即便在这15年里,我国经历了97亚洲金融危机、99网络泡沫、04年宏观调控、08年欧美债务危机,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大约在13%左右,也就是说,中国A股上市公司给股东创造的回报,年平均约13%。
13%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错。但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净资产,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按净资产价格,即市净率(PB)为1时买入股票,才会有这样的回报。根据市场经验,PB2倍是估值中枢,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按净资产2倍左右价格买入股票,那么,回报率平均在6.5%左右。
股市投资,每年回报6.5%远远满足不了中国投资者的期望,所以,很多股票投资人在股市2倍左右PB的时候不愿意参与。只有市场出现牛市预期,股价存在大幅上涨可能性的时候,才会回到股票市场来。
概括起来说,当中国股市平均ROE13%左右,PB2倍左右时,年回报率在6.5%左右,很多投资人对这样的收益水平不感兴趣,此时股市表现为箱体震荡的熊市;只有出现大盘上涨预期,大量投资人才会回来买股票,股市才形成牛市。所以,中国股市“牛短熊长”。
怎样才能形成牛市预期?除了特殊情况下的制度红利以外,必须要有产业升级预期,不断出现高增长的新兴产业和利润高增长的上市公司,股市才会持续上涨——以后我们分析美国股票市场时,再着重分析这个问题。
三
1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和资本市场波动。
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主要包括十大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3、航空航天装备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7、电力装备
8、农机装备
9、新材料
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股市一扫多年沉闷之气,沪综指从2013年6月最低点1849.65,一路涨至2015年6月5178.19。这一轮上涨是从创业板开始的,刚开始,不大敢相信创业板,这些小市值的股票,要不了多少资金就能炒得飞上天。创业板涨了一阵子,沪综指开始跟着涨起来。
一时间,各种高科技概念层出不穷,上市公司收并购高科技项目让人眼花缭乱,盈利预测则让人目瞪口呆。只要沾到点高科技,股票立刻连板,5块钱的票,不涨到60都不好意思,突破百元才能获得稀稀拉拉的掌声,要破300,才满足大家的想象力。
政策跟着推波助澜,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基金分层粉墨登场,大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既要学习高科技以便弄明白上市公司到底在干什么,还要了解新金融工具的获利机制。场外配资最高时可以做到1:10,出10万,可以融到100万,好多配资的小公司一下子冒出来,遍地开花。那时的口号是,资本市场要为产业升级服务。许多人疯狂投入其中,为产业升级服务。
然而,不幸在最high时来临。这一轮是“假升级”,没有实实在在的产业基础,光是嘴巴叫得响。典型如徐翔,控制一个上市公司壳,一会石墨烯、一会无人机、一会生物科技,其实都是些没有盈利模式的“概念”,炒完之后,一地鸡毛。政策开始管得严起来——下调融资融券杠杆率、切断场外配资通道,市场以迅速下跌作为回应。这一轮,来得快、去得也急。
资金、资源仍旧主要配置在金融、房地产、汽车、钢铁、煤炭、建材、建筑、机械、有色、石化行业。大盘在2400-3500箱体震荡。
16、17年,国家意识到依靠房地产、汽车拉动的老产业实在走不下去了,才坚决去杠杆、去产能。传统产能逐步感受到痛,传统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尤其中小民营企业,贷不到款或者销售大幅下降,痛得厉害,叫得也最响。
不经历一轮破产重整,淘汰上一轮的老产能,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需求,经济怎样增长?只要老旧产能还能靠输血不死不活地撑下去,就没有更多资金愿意投入到新产业,资源分配不合理,就没有未来。
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8年与去年同期实现的利润绝对值计算利润增速,-8.1%。许多人说中国股市便宜,现在便宜,净利润不增长,甚至继续掉下去,就不便宜了。
没有“破坏性创新”,要素重新组合稀稀疏疏,就不会出现新产业的“群聚”。一个没有未来超额利润想象力的资本市场,怎么能涨得起来?(公众号:高难饱)
文章第一、第二部分,谈的是生产、产业结构调整问题,都是供给端的内容。供给端与需求端是怎样的关系?究竟是需求端的投资、消费、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供给端推动经济增长?这个问题将在下一部分论述。